本集刊是中山大學中文系林華勇教授主編的學術性集刊,其依托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海外珍藏漢語文獻與南方明清漢語研究”,設計欄目有漢語本體研究、漢語數(shù)字化研究、南方漢語研究、語言學交叉研究等,采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理論分析、學科交叉等研究方法,依托于粵港澳大灣區(qū),充分利用大灣區(qū)專業(yè)聯(lián)盟的優(yōu)勢,立足于漢語,在加強漢語本體研究的同時,推動語言學及語言學交叉學科基礎性、前沿性、應用性的學術研究,其意義在于為漢語本體及語言學與相關交叉學科研究提供學術交流平臺,推動漢語及語言學研究的深入發(fā)展。
林華勇,1977年生,中山大學中文系現(xiàn)代漢語及語言學教研室教授。本科、碩士畢業(yè)于南開大學中文系,博士畢業(yè)于中山大學中文系。
2012年起至今,擔任中山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已在《中國語文》發(fā)表學術論文6篇,并在《方言》《語言科學》《世界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暨語言學》《語言學論叢》《中國語言學集刊》《語言學研究集刊》等雜志刊物發(fā)表論文20余篇。出版專著《廉江粵語語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參編中大版教材《現(xiàn)代漢語》(北大出版社)。
主持國家社科重大項目1項(原由李煒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子課題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及青年項目各1項。論文《廣東廉江粵語的傳信語氣助詞》曾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呂叔湘語言學獎二等獎
晚清民國詞語管窺 ——《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編纂札記 江藍生 《金瓶梅詞話》時間副詞解證 楊琳 先秦漢語中兩種強調(diào)主觀選擇的“與其”句式 匡鵬飛 鄧雅 第一人稱代詞“吾”的消亡與殘留問題 李繁貴 從時量到時點:指代時間的疑問形式的語義演變 賀文翰 清末以來北京話的“給VP”結構 李煒 黃燕旋 《官話指南》南北三種不同版本中稱謂語比較研究 王衍軍 林秋年 試從清末河間府方言文獻看數(shù)量合音詞“倆、仨”的合音過程 劉亞男 《老乞大》中助詞“了”與“也”的歷時演變 葉彬彬 與述補結構相關的歧義問題 翁爍 張和友 現(xiàn)代漢語“V+透”多義格式研究 ——從常規(guī)到非常規(guī)格式變體的擴展 王連盛 現(xiàn)代漢語語用小品詞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霍興宇 祁峰 上海土白《約翰傳福音書》1847年譯本與1913年譯本之異 ——兼議上海土白《圣經(jīng)》譯本的利用 林素娥 萬州方言語氣助詞“的個”的用法及形成 王春玲 盧笑宇 從話語修復到意外表達 ——粵語自然口語對話中“咩話”的功能解讀 房紹丞 漢語方言“時/些/唦”類詞的多功能性 曹興隆 晉語古交話中的主觀小量結構“不AA” 李子輝 河南南陽城區(qū)方言同音字匯 申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