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6章,主要包括教育技術概述、教育技術理論基礎、多媒體教學、在線學習、智慧教育、新技術教育應用等內容,精選大量實例,圖文并茂、通俗易懂。本書內容體現(xiàn)了“理論-實踐-研究”相結合的特點,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1999年7月畢業(yè)于遼寧師范大學信息技術學院,獲得學士學位;
2002年7月畢業(yè)于遼寧師范大學信息技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
2002年7月-2005年9月,遼寧師范大學信息技術學院,講師;
2002年9月-2007年11月,遼寧師范大學信息技術學院,獲得博士學位;
目錄
前言
第1章 教育技術概述 1
1.1 教育技術內涵 2
1.1.1 教育技術定義 2
1.1.2 相關概念分析 2
1.2 教育技術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4
1.2.1 教育技術的產(chǎn)生 4
1.2.2 國外教育技術的發(fā)展階段 4
1.2.3 我國教育技術的發(fā)展階段 6
1.3 教育技術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11
1.3.1 未來教師應具備的專業(yè)知識 11
1.3.2 國外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要求 12
1.3.3 我國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要求 15
1.3.4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要求 17
1.4 發(fā)展教育技術的重要意義 18
參考文獻 22
第2章 教育技術理論基礎 23
2.1 學習理論 24
2.1.1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24
2.1.2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27
2.1.3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30
2.1.4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32
2.1.5 聯(lián)通主義學習理論 33
2.2 教學理論 34
2.2.1 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 34
2.2.2 布盧姆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 35
2.2.3 加涅的九段教學理論 37
2.2.4 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 38
2.2.5 奧蘇貝爾的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 39
2.2.6 建構主義的三種教學方式 39
2.2.7 聯(lián)通主義學習中的教學交互理論 41
2.3 傳播理論 42
2.3.1 教育傳播的基本要素 43
2.3.2 教育傳播系統(tǒng)的四元模型 45
2.3.3 教育傳播的原理 45
2.3.4 教育傳播的階段 46
2.3.5 教育傳播的基本規(guī)律 47
2.4 系統(tǒng)論 48
2.4.1 系統(tǒng)科學 48
2.4.2 系統(tǒng)方法 49
2.5 理論研究的新進展 49
2.5.1 情境學習理論 49
2.5.2 多元智能理論 50
2.5.3 分布式認知理論 51
2.5.4 知識建構理論 52
2.5.5 “主導-主體”教學理論 53
參考文獻 56
第3章 多媒體教學 57
3.1 多媒體教學概述 58
3.2 多媒體教學理論 61
3.2.1 雙編碼理論 61
3.2.2 生成學習理論 61
3.2.3 認知負荷理論 62
3.2.4 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 62
3.2.5 多媒體教學設計原則 63
3.3 多媒體教學資源 64
3.3.1 文本資源 65
3.3.2 圖像資源 67
3.3.3 音頻資源 78
3.3.4 視頻資源 83
3.3.5 動畫資源 91
3.4 多媒體教學課件 94
3.4.1 多媒體教學課件概述 94
3.4.2 多媒體教學課件開發(fā)流程 95
3.4.3 演示型多媒體課件制作——《希沃白板》 98
3.4.4 交互型多媒體課件制作——Focusky 111
3.5 微課 126
3.5.1 微課簡介 126
3.5.2 微課制作方式 127
3.5.3 微課制作案例 130
3.5.4 微課評價 134
參考文獻 135
第4章 在線學習 136
4.1 在線學習概述 137
4.1.1 在線學習的內涵 137
4.1.2 在線學習的特點 137
4.1.3 在線學習的發(fā)展歷程 139
4.2 在線學習的理論基礎 140
4.2.1 自主學習理論 140
4.2.2 社會化學習理論 141
4.2.3 交互理論 142
4.2.4 學習分析理論 143
4.2.5 終身學習理論 144
4.3 混合學習與翻轉課堂 145
4.3.1 混合學習概述 145
4.3.2 混合學習課程設計 146
4.3.3 混合學習活動設計 147
4.3.4 翻轉課堂設計與實施 149
4.4 MOOC 156
4.4.1 MOOC的內涵 156
4.4.2 MOOC的發(fā)展 156
4.4.3 MOOC的特征 157
4.4.4 MOOC的分類 158
4.4.5 典型MOOC平臺介紹 159
參考文獻 162
第5章 智慧教育 164
5.1 智慧教育概述 165
5.1.1 智慧教育的概念 165
5.1.2 智慧教育的特征 167
5.1.3 智慧教育國內外發(fā)展現(xiàn)狀 170
5.2 智慧教育環(huán)境 174
5.2.1 國家智慧教育云平臺 174
5.2.2 智慧校園 177
5.2.3 智慧教室 181
5.3 智慧課堂設計 184
5.3.1 智慧課堂概念 185
5.3.2 智慧課堂教學模式 186
5.3.3 創(chuàng)新學習工具和技術的課堂教學應用 190
5.3.4 智慧課堂教學評價 192
參考文獻 195
第6章 新技術教育應用 196
6.1 虛擬現(xiàn)實與元宇宙 197
6.1.1 虛擬現(xiàn)實 197
6.1.2 元宇宙 202
6.2 云計算與大數(shù)據(jù) 204
6.2.1 云計算 204
6.2.2 大數(shù)據(jù) 207
6.3 人工智能技術 210
6.3.1 人工智能概述 210
6.3.2 人工智能教育應用 213
6.3.3 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展望 216
6.4 物聯(lián)網(wǎng)技術 217
6.4.1 物聯(lián)網(wǎng)概述 217
6.4.2 物聯(lián)網(wǎng)的應用 219
6.4.3 物聯(lián)網(wǎng)的教育應用 220
6.4.4 物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趨勢 221
6.5 生物特征識別技術 222
6.5.1 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的定義與發(fā)展沿革 222
6.5.2 典型的生物特征識別技術介紹 223
6.5.3 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 224
6.6 區(qū)塊鏈技術與教育 225
6.6.1 區(qū)塊鏈技術的產(chǎn)生 225
6.6.2 區(qū)塊鏈技術的特點 226
6.6.3 區(qū)塊鏈技術的教育應用 226
參考文獻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