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yè)必然導致貧窮,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嗎?在美國,數(shù)百萬的底層勞工終日工作,卻只能賺得每小時6~7美元的最低時薪,他們要如何生存,又是否有可能走向成功?
為了尋找底層貧窮的真相,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隱藏起自己的身份與地位,潛入美國的底層社會,去體驗低薪階層是如何掙扎求生的。她為此制定了嚴苛的執(zhí)行標準,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出相應調整,力求貼近低薪階層的生存實態(tài)。在化身底層勞工期間,艾倫瑞克流轉于不同城市和不同行業(yè),先后當過餐廳服務生、客房服務員、保潔員、養(yǎng)老院助手以及沃爾瑪售貨員,也遇到了許多背景不同、個性迥異的上司與同事。作者將自己在基本生存線上掙扎的經(jīng)歷描述得扣人心弦,又出乎意料地幽默,呈現(xiàn)出底層勞工在薪資、住房、醫(yī)療、雇傭關系等各方面的生存實態(tài)。
- 1. 窮忙族的困境,也是當代社會的困境
書中通過對越貧窮越工作與越工作越貧窮矛盾現(xiàn)象的深入探討,引發(fā)了對現(xiàn)代社會勞動價值的反思。努力工作似乎是改善生活的必經(jīng)之路,但現(xiàn)實卻往往與期待相悖。作者通過一系列真實的故事,揭示了這些困擾底層民眾的現(xiàn)實,這不僅關乎美國的底層勞動者,也映射出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困境,以及自身處境與社會結構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 精裝重版,內容煥新
精裝版修訂了之前譯文中的不足,更增補了2008年和2011年作者的后記,反映了這本書在不同時期產(chǎn)生的社會反響、作者的心境隨不同時代背景產(chǎn)生的變化,以及她對底層生活的進一步思考。
- 3. 紀實經(jīng)典,長銷不衰
本書自英文初版以來,暢銷20余年,多次再版,已被譯作14種語言,入選《紐約時報》《衛(wèi)報》等各大外媒的21世紀百佳圖書榜單。這本書不僅因其深刻的社會洞察獲得廣泛認可,更因其對底層生活生動真實的記錄,成為探索社會階級不平等與勞動者困境的重要讀物,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美]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19412022),暢銷書作家。洛克菲勒大學細胞生物學博士,女性主義者、民主社會主義者和政治活動家。曾任《時代雜志》專欄作家,作品常見于《哈潑》《國家》《新共和》等重要刊物。她出身底層,父親是礦工,前夫是卡車司機,因此格外關注美國底層社會的生活。出版著作20余部,代表作有《紐約時報》暢銷榜作品《M型社會白領的新試煉》[Bait and Switch: The (Futile) Pursuit of the American Dream,2005]、《失控的正向思考》(Bright-sided: How the Relentless Promotion of Positive Thinking Has Undermined America,2009)等。
序 言
致 謝
引 子 準備開工
第一章 在佛羅里達州當服務員
第二章 在緬因州擦擦抹抹
第三章 在明尼蘇達州賣東西
第四章 成果評估
2008年版后記
2011年版后記
出版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