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書試以文化哲學這一人文理念, 研治中國美學的文脈歷史。 某種意義上, 中國美學是一種作為文化哲學的美學(海因茨·佩茨沃德語)。Context, 原為德國學者索緒爾所創(chuàng)構的西方結構主義語言哲學范疇,曾被漢譯為語境、 涵構。 Context, 本義指上下文關聯(lián)域。 本書新譯為文脈, 試以此為主題結構全書。 文脈一詞, 已然成為書刊報章的流行詞。
中國美學文脈史, 分彼此相系的八個歷史時段。
一、春秋戰(zhàn)國之前, 原始審美意識在以原始巫文化為主導、 伴隨以原始神話與原始圖騰文化形態(tài)的中國上古文化中孕育。 之后, 原始巫術文化向中國式的史文化而不是向宗教方向發(fā)展, 決定了此后中國美學的文化品格與基本路向。
二、春秋戰(zhàn)國時期, 中國美學在諸子學的建構中發(fā)展,作為中華民族審美意識的醞釀期, 主要體現(xiàn)了原始巫學向人學的祛魅與解放。 先秦心性論, 蘊含于儒家的仁學與道家的哲學之中, 前者從人倫(人與社會, 人與人)關系說心性, 以人與社會合契為善美; 后者從人與自然關系說心性, 以人與自然合契為善美, 都以成就民族與時代的健康(審美)人格, 即做什么樣的人以及怎樣做人為終極關懷。
三、秦漢時期, 以儒家文化為主干的中華民族文化, 建構起一個經(jīng)學一統(tǒng)的精神世界與制度世界, 在此意義上可以說這是全民族的審美奠基期。 從漢初黃老之學到東漢讖緯神學(實為讖緯巫學), 從儒學經(jīng)學化到經(jīng)學讖緯化, 從人心社會(先秦儒家)與人心的向往自然(先秦道家), 發(fā)展到秦漢的宇宙論, 中華民族的審美視野顯然拓寬了, 這是企圖將人間種種嚴肅規(guī)矩與向往自由的合理性與神圣性, 拿到天上去加以證明。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 在玄、佛文化的沖突調(diào)和與儒學的潛行之中, 完成了自先秦心性說、 秦漢宇宙論到此時哲學本體論的理論建設, 僅此而言, 這是中國美學的建構期。 政治哲學意義的名教自然之辨, 語言哲學意義的言意之辨, 本體論哲學意義的有無之辨和生命哲學意義的才性之辨, 拓深了這一時代以玄為基質(zhì)、 以佛為靈樞、 以儒為潛因的中國美學的思想深度。
五、 隋唐時期, 一方面是才情洋溢的、 敏銳的審美感覺及其意象、 意境磅礴于美麗的詩魂之中, 證明其感悟尤佳而且是一個思慮趨于深沉的時代, 另一方面, 大致自兩漢之際印度佛學的東漸, 經(jīng)漢魏南北朝的時代錘煉與熔鑄, 到唐代佛學的中國化, 以意境說為代表的中國美學, 實現(xiàn)了它的歷史性的深入。
六、 宋明理學時期的中國美學, 具有儒道釋三學綜合的文脈特點。 如果說隋唐三學的綜合, 尚較多具有文化政策的意義, 那么宋明三學的綜合, 則出于這一民族文化哲學之思想的自覺。 其美學主題, 是道德作為本體如何可能。 至此, 做什么樣的人以及怎樣做人的中國人格美學才告完成。
七、 到了清代, 起于王夫之的實學的美學思潮, 具有尚物、 尚事與尚實的思想與思維
特點, 是源自原始巫學而屬儒家的實用理性 意義的中國古代美學的終結。 在西學影響下, 又兼以國學之深厚學養(yǎng), 以王國維為代表的美學思想興起, 既是中國美學古代意義的總結, 又是其趨于現(xiàn)代的標志。
- 西方文化、 哲學與美學思想的東漸, 促成 20 世紀中國美學的現(xiàn)代化, 其基本格局為: 文化守成主義 文化自由主義與屬于文化激進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美學三大思想、 思潮的沖突、 融合, 推動了現(xiàn)當代中國美學的建構與發(fā)展。
中國美學的八大歷史文脈時段, 可概括為前后貫通的四部分。
一、 史前至秦漢, 為中國美學文脈史的前美學時期, 是伴隨以原始神話與圖騰文化、 以原始巫文化為主導的原始審美意識的醞釀, 又以心性說、 宇宙論的前美學為重點。 二、 從魏晉至宋元, 為中國美學文脈史的建構期。 晉宋時的哲學本體論, 為中國美學的建構奠定了文化哲學基礎。審美藝術著論的趨于成熟, 使得民族與時代的中國美學逐漸理論化了。 儒道釋三學走向融合, 是中國美學文脈史得以建構的重要標志。 三、 明清時期, 為中國美學之古代意義的完成。 其主要的文脈特點, 從儒道釋三學的逐漸融合中, 回歸、 提升以儒學為基調(diào)的實學的美學。 四、 大致從 1919 年五四開始, 為西學東漸后 20 世紀現(xiàn)代中國美學的文脈歷程, 以文化激進主義(主要為馬克思主義)、 文化守成主義與文化自由主義三者矛盾沖突、 對應調(diào)和的中國美學, 構成了中國美學文脈的文化美學的基本格局與發(fā)展態(tài)勢。
本書試從中國文化哲學角度研究中國美學的文脈歷程問題, 將相應的文化、 歷史、 哲學等作為中國美學的思想、 思維的根因、 根性與背景來加以論析, 以圖揭示中國美學文脈相續(xù)的原型、 傳承與新變的本質(zhì)、 內(nèi)在機制與規(guī)律, 并非通常文藝美學的研究路子。 試將中國美學的一系列重要理論課題納入文脈歷程這一時空框架來加以闡析, 是本書的基本論證方式。
是為前言。
目 錄
第一章 巫史文化與審美初始
第一節(jié) 原始巫文化 / 006
第二節(jié) 中華之史 / 019
第三節(jié) 巫史文化的原始審美蘊涵 / 023
第四節(jié) 甲骨文化與審美初始 / 039
第五節(jié) 龍文化與審美初始 / 051
第二章 諸子之學與審美醞釀
第一節(jié) 中國的軸心時代 / 061
第二節(jié) 道家主干說評析 / 084
第三節(jié) 郭店楚簡《老子》的審美意識 / 094
第四節(jié) 通行本《老子》的審美意識 / 110
第五節(jié) 孔子仁學的審美意識 / 128
第六節(jié) 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的審美意識 / 152
第七節(jié) 孟子思想的審美精神 / 161
第八節(jié) 莊子思想的審美精神 / 172
第九節(jié) 《易傳》思想的審美精神 / 190
第十節(jié) 荀子思想的審美精神 / 198
第三章 經(jīng)學一統(tǒng)與審美奠基
第一節(jié) 黃老之學與時代審美 / 210
第二節(jié) 獨尊儒術的經(jīng)學與審美 / 218
第三節(jié) 歷史美蘊與人文初祖的塑造 / 229
第四節(jié) 讖緯神學與審美 / 237
第五節(jié) 疾虛妄與審美 / 243
第四章 玄佛儒之思辨與審美建構
第一節(jié) 玄佛儒文化背景與時代氛圍 / 256
第二節(jié) 自然與名教的時代對話 / 264
第三節(jié) 言意之辨與審美 / 274
第四節(jié) 有無之辨與審美 / 280
第五節(jié) 才性之辨與人格審美 / 291
第六節(jié) 玄佛相會的審美意義 / 303
第七節(jié) 《文心雕龍》: 一個玄佛儒思想三棲的美學文本 / 313
第五章 佛學中國化與審美深入
第一節(jié) 隋唐美學的文化素質(zhì) / 331
第二節(jié) 法海本《壇經(jīng)》的美學意義 / 361
第三節(jié) 唐代佛學與意境說 / 392
第六章 理學流行與審美綜合
第一節(jié) 理學的文化前奏 / 420
第二節(jié) 道德本體: 審美如何可能 / 435
第三節(jié) 主靜與居敬: 崇高人格美 / 462
第四節(jié) 三學合一與懷疑精神 / 483
第五節(jié) 崇理而抑情的審美 / 493
第六節(jié) 文與道的矛盾和審美 / 497
第七節(jié) 儒道釋兼綜的審美 / 516
第八節(jié) 冷色調(diào)、 女性化、 寧靜、 秀逸而嚴謹?shù)膶徝?/ 520
中國美學文脈史第九節(jié) 雅俗不二的審美 / 527
第十節(jié) 從存天理, 去人欲到童心性靈與情教 / 537
第七章 實學精神與審美終結
第一節(jié) 氣論的美學: 在時代交接點上 / 545
第二節(jié) 崇實的審美 / 556
第三節(jié) 從古典走向現(xiàn)代 / 573
第八章 20 世紀中國美學的現(xiàn)代格局
第一節(jié) 文化守成主義的美學 / 597
第二節(jié) 文化自由主義的美學 / 606
第三節(jié) 文化激進主義(主要為馬克思主義)的美學 / 617
主要引用與參考書目 / 632
后 記 / 636
增訂版后記 / 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