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版次以收到版權頁為準!
1.現(xiàn)代社會學主要奠基人——馬克斯·韋伯
馬克斯·韋伯是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現(xiàn)代具影響力和生命力的思想家,與卡爾·馬克思、埃米爾·涂爾干并列為現(xiàn)代社會學的奠基者。在對現(xiàn)代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思想大師之中,其地位至今仍然無可質疑,其思想體系始終沒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戰(zhàn)。
2. 韋伯三大宗教鴻篇巨制之一,彌補國內猶太教學術研究盲區(qū)
在韋伯諸多作品中,《古猶太教》與《中國的宗教》《印度的宗教》一起構成韋伯研究世界三大宗教的鴻篇巨制《宗教社會學論文集》,影響深遠;國內猶太教研究專著不多,而有深度和廣度的更少,本書的出版可以彌補這一學術研究盲區(qū)。韋伯從整個西方文化發(fā)展的角度,清晰梳理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古猶太教錯綜復雜的關系。
3.選目周全,編譯慎重,專業(yè)學者翻譯,譯文出色
理想國韋伯作品集包括了韋伯“世界諸宗教的經濟倫理觀”以及“制度論與社會學”兩大系列的全部著述,囊括了這位學術大師一生的思想與研究精髓。著名歷史學家余英時先生盛贊這套韋伯作品集有三大特色:選目的周詳,編譯的慎重,譯者的出色當行。著名社會學家蘇國勛教授認為,本套書的譯文是由經過專業(yè)訓練的學者基于研究之上的翻譯,譯文水準上乘,譯作品質精良。
總序一 余英時 .......... i
總序二 蘇國勛 .......... iii
緒 論 韋 伯 .......... 1
第一篇 以色列誓約共同體與耶和華
第一章 前言:猶太宗教史的社會學問題 .......... 13
第二章 一般歷史條件與氣候條件 .......... 17
第三章 貝都因人 .......... 26
第四章 城市與吉伯林姆 .......... 31
第五章 以色列農民 .......... 46
第六章 格耳林姆與族長倫理 .......... 55
第七章 以色列法律集里的社會法 .......... 95
第八章 契 約 .......... 115
第九章 耶和華同盟及其機關 .......... 121
第十章 圣戰(zhàn)、割禮、拿細耳人與拿比 .......... 137
第十一章 同盟戰(zhàn)神的接納及其特征 .......... 169
第十二章 非耶和華的崇拜 .......... 197
第十三章 安息日 .......... 208
第十四章 巴力與耶和華,偶像與約柜 .......... 217
第十五章 犧牲與贖罪 .......... 226
第十六章 利未人與律法書 .......... 235
第十七章 祭司階層的發(fā)展與耶路撒冷的崇拜獨占 .......... 243
第十八章 耶和華信仰對狂迷之道的斗爭 .......... 258
第十九章 以色列的知識階層與鄰邦文化 .......... 268
第二十章 巫術與倫理 .......... 297
第二十一章 神話與末世論 .......... 305
第二十二章 俘囚期前的倫理及其與鄰邦文化倫理的關系 .......... 319
第二篇 猶太賤民民族的形成
第一章 俘囚期前的預言 .......... 355
第二章 俘囚期前的預言的政治取向 .......... 357
第三章 記述先知的心理學與社會學特質 .......... 371
第四章 先知的倫理與神義論 .......... 393
第五章 末世論與先知 .......... 422
第六章 儀禮隔離的發(fā)展與對內對外道德的二元論 .......... 439
第七章 俘囚期、以西結與第二以賽亞 .......... 462
第八章 祭司與俘囚期之后的宗派復興 .......... 492
第三篇 法利賽人
第一章 作為教派宗教性的法利賽主義 .......... 499
第二章 拉 比 .......... 508
第三章 法利賽派猶太教的教說與倫理 .......... 520
第四章 艾賽尼派及其與耶穌教說的關系 .......... 528
第五章 猶太人的儀式性隔離的強化 .......... 540
第六章 離散猶太人里的改宗運動 .......... 544
第七章 基督教使徒的宣教 .......... 548
附錄一 古猶太史年表 .......... 553
附錄二 大衛(wèi)與所羅門時代的巴勒斯坦地圖(前10世紀) .......... 557
譯名對照表 .......... 559
索 引 .......... 575
一套“韋伯作品集”是由北京理想國公司從臺灣遠流出版公司出版的“新橋譯叢”中精選出來的十余種韋伯論著組成,即包括了韋伯“世界諸宗教的經濟倫理觀”以及“制度論與社會學”兩大系列的全部著述,囊括了這位學術大師一生的思想與研究精髓。我細審本叢書的書目和編譯計劃,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三點特色,值得介紹給讀者:
第一,選目的周詳。韋伯的“世界諸宗教的經濟倫理觀”系列,即《宗教社會學論集》,包括了《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國的宗教》《印度的宗教》和《宗教社會學 宗教與世界》等。其“制度論與社會學”系列不僅包括《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經濟行動與社會團體》,“經濟與社會”的《經濟與歷史 支配的類型》《支配社會學》《法律社會學 非正當性的支配》,也包括《學術與政治》等。
第二,編譯的慎重。各書的編譯都有一篇詳盡的導言,說明這部書的價值和它在本行中的歷史脈絡,在必要的地方,譯者并加上注釋,使讀者可以不必依靠任何參考工具即能完整地了解全書的意義。
第三,譯者的出色當行。每一部專門著作都是由本行中受有嚴格訓練的學人翻譯的。所以譯者對原著的基本理解沒有偏差的危險,對專業(yè)名詞的翻譯也能夠斟酌盡善。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譯者全是中青年的學人。這一事實充分顯示了中國在吸收西方學術方面的新希望。
中國需要有系統(tǒng)地、全面地、深入地了解西方的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這個道理已無須再有所申說了。了解之道必自信、達、雅的翻譯著手,這也早已是不證自明的真理了。民國以來,先后曾有不少次的大規(guī)模的譯書計劃,如商務印書館的編譯研究所、國立編譯館和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等都曾作過重要的貢獻。但是由于戰(zhàn)亂之故,往往不能照預定計劃進行。今天中國涌現(xiàn)了一批新的出版者,他們有眼光、有魄力,并且持之以恒地譯介社會科學領域中的世界經典作品。此一可喜的景象是近數(shù)十年來所少見的。近年海峽兩岸互相借鑒,溝通學術資源,共同致力于文化事業(yè)的建設和開拓,其功績必將傳之久遠。是為序。
2007年4月16日于美國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