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術集刊由河南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主辦,《人文》編輯部編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度宋摹穲猿终_輿論導向和辦刊宗旨,堅持社會效益第一,注重內容建設和辦刊品質!度宋摹芬匀宋年P懷為中心,突出學術原創(chuàng)性與新知傳播,注重實證研究,鼓勵綜合創(chuàng)新,力圖融通各學科,探討各種學術思想和歷史文化問題,推介不同知識領域的深度思考,展示中國思想學術界新成果!度宋摹穼W刊力爭為學術界提供一個優(yōu)質學術成果發(fā)表平臺,與學界朋友共同為新時代中國學術的發(fā)展盡力。
人文關懷,學術品質;突出新見,文思兼美。這是我們的追求。一本嚴肅的、高品位的學術文化輯刊,是我們的目標。本刊發(fā)表的文章,力求具有鮮明的問題意識,重大的理論意義,能體現(xiàn)該學科學術水平,反映該學科研究前沿和研究熱點;文章力求材料結實,論述飽滿,闡釋明晰,證成新見,發(fā)人之所未發(fā)。
在主體文章之外,《人文》另設對話學林札記書札史料書評思想史短長篇關鍵詞研究人文語義學等欄目,以求多形式、多層面地反映學者們的研究成果。《人文》文章以學術文章(論文)為主,也歡迎思想學術隨筆及其他形式的學術文章。本書是人文第九卷。
祝曉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審,中國文學網(wǎng)總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影視卷編委。曾任光明日報社主任編輯,中華讀書報編輯部主任,中國外文局《中國報道》雜志主編。2009年創(chuàng)辦《中國社會科學報》,任第一屆編委;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編輯中心主任、新聞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編審!吨袊膶W年鑒》副主編等。著有論文集《有聲與無聲之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新聞作品集《讀書無新聞》等。在《文藝研究》《讀書》《新華文摘》《現(xiàn)代傳播》《南開大學學報》等發(fā)表論文若干。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jīng)濟日報》《人民政協(xié)報》《文匯報》等報刊發(fā)表散文、評論及新聞報道五百余篇。
人文語義學
褚金勇 復興抑或再生五四語義場中Renaissance譯名選擇的觀念博弈
馮天瑜 語義學:歷史與文化的投影
思想史
李振宏 身份錯位:賈誼人生悲劇的內在沖突
王中江 何以救世:嚴復的苦惱
葉嘉瑩 從《婦病行》看古詩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 迦陵學舍
陳其泰 劉永祥 史學視角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元素
王立新 韋政通年輕時的價值趣向和文化心態(tài)兩篇宗教倫理之辨和考據(jù)義理之爭文章的背后
鐘少華 中華文獻(==)數(shù)字工程敬獻給錢鍾書先生和楊家駱先生
劉躍進 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三十年
何云波 不孝論與小數(shù)說論孟子的圍棋觀及其后世的回應
鄭晨寅 鄭成功詩文略論
黃喬生 口號、嘲諷與無詞的言語:魯迅的怨怒詩學
陳占彪 傅雷月旦人物評
對話
張慧文 蘇源熙 著 陳均 張慧文 譯 譯渡、譯創(chuàng)與譯承關于跨文化的一次對話
傅光明 郝澤嬌 莎土比亞早期喜鬧劇《馴悍記》的原型故事
章文 翻譯史書寫及翻譯的基本問題再論《異域的考驗:德國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化與翻譯》
伍倩 出走與回歸由《小王子》看倫理困境中道德準則的博奔
[英]E.拉姆齊 著 劉新文 譯 普遍對象和分析方法
鄭建成 沈有鼎《邏輯的本質》及其意義
附錄 沈有鼎 《邏輯的本質》(論文提要)
劉軍政 古雅之源及其審美內涵的寬與變
[荷蘭]沃登貝赫 著 韓辰鍇 譯 人文學科的性質
李春陽 從中西差異看中國畫寫生的特殊性
張娟 從魯迅與豐子愷的交往看魯迅的美術思想
石興澤 《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編纂鉤沉
史料
介志尹整理 周作人致胡適書簡匯編
書評
李林榮 在連續(xù)性糾結中掘進的傳記寫作評解璽璋《張恨水傳》
祝曉風 編后記
《人文》學術集刊約稿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