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綜合運用油層物理、滲流力學、物理化學等多學科理論知識,采用實驗分析與理論推導相結合,對低滲透油藏微乳液驅油數(shù)值模擬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建立了低滲透油藏微乳液驅油數(shù)值模擬理論與方法。書中分別論述了低滲透油層微觀孔隙結構特征、低滲透油藏微乳液驅油體系篩選、微乳液相態(tài)模型及物化參數(shù)表征、低滲透油藏微乳液驅油滲流特征、低滲透油層微乳液驅油數(shù)學模型及求解、微乳液驅油方案數(shù)值模擬應用實例等。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前言
第1章 低滲透油層微觀孔隙結構特征 1
1.1 低滲透油層微觀孔隙結構圖像特征 1
1.1.1 掃描電子顯微鏡圖片 1
1.1.2 金相顯微鏡圖片 4
1.2 低滲透油層微觀孔隙結構參數(shù)分布特征 6
1.2.1 孔隙半徑 6
1.2.2 喉道半徑 7
1.2.3 孔喉比 8
1.2.4 配位數(shù) 9
1.2.5 迂曲度 10
1.2.6 形狀因子 11
1.3 微觀孔隙結構對驅油效果的影響 12
1.3.1 微觀孔隙結構對驅油效率的影響 12
1.3.2 微觀孔隙結構對剩余油的影響 16
第2章 低滲透油藏微乳液驅油體系篩選 22
2.1 篩選原則 22
2.2 表面活性劑篩選 23
2.2.1 臨界膠束濃度 25
2.2.2 微乳液含量及吸附 27
2.3 助劑篩選 28
2.3.1 界面張力 28
2.3.2 含鹽量 30
2.4 微乳液體系制備及篩選 31
2.4.1 體系制備 31
2.4.2 體系篩選 32
第3章 微乳液相態(tài)模型及物化參數(shù)表征 38
3.1 影響微乳液相態(tài)的主要因素 38
3.1.1 表面活性劑 40
3.1.2 助劑 41
3.1.3 含鹽量 43
3.1.4 水油比 44
3.1.5 溫度 45
3.2 微乳液相態(tài)模型 47
3.2.1 雙結點曲線 48
3.2.2 兩相褶點線 50
3.2.3 Ⅲ相結點線 52
3.2.4 各相質量分數(shù) 55
3.2.5 相態(tài)判別條件 57
3.3 微乳液相物化參數(shù)表征 64
3.3.1 微乳液密度 64
3.3.2 微乳液黏度 66
3.3.3 表面活性劑吸附量 67
3.3.4 微乳液界面張力 69
第4章 低滲透油藏微乳液驅油滲流特征 72
4.1 低滲透油層單相滲流特征 72
4.1.1 啟動壓力梯度測定 72
4.1.2 單相非達西滲流方程 75
4.2 低滲透油層水驅油滲流特征 80
4.2.1 水驅油滲流實驗 80
4.2.2 兩相滲流方程 81
4.2.3 滲流機理分析 82
4.3 水驅油相對滲透率曲線特征 89
4.3.1 典型相對滲透率曲線 89
4.3.2 相對滲透率曲線特征 90
4.4 微乳液驅油兩相滲流特征 94
4.4.1 微乳液驅啟動壓力梯度測定 94
4.4.2 微乳液驅油非達西滲流方程 97
4.5 微乳液驅油相對滲透率曲線特征 99
4.5.1 殘余相飽和度變化特征 99
4.5.2 相對滲透率曲線特征 102
第5章 低滲透油層微乳液驅油數(shù)學模型及求解 105
5.1 微乳液驅油數(shù)學模型 105
5.1.1 假設條件 105
5.1.2 運動方程 105
5.1.3 質量守恒方程 106
5.2 邊界條件及輔助方程 108
5.2.1 邊界條件 108
5.2.2 輔助方程 110
5.3 差分方程 111
5.3.1 壓力差分方程 112
5.3.2 飽和度差分方程 123
5.3.3 濃度差分方程 124
5.4 方程組的解法 128
5.4.1 帶狀矩陣LU 分解法 128
5.4.2 預處理共軛梯度法 130
5.5 軟件編制和應用指南 132
5.5.1 軟件編制流程 132
5.5.2 軟件應用指南 133
5.6 計算穩(wěn)定性及時間步長選擇 134
5.7 模型驗證 134
5.7.1 UTCHEM軟件驗證 134
5.7.2 巖心實驗結果驗證 137
第6章 微乳液驅油方案數(shù)值模擬應用實例 139
6.1 地質模型建立 139
6.1.1 儲層特征 139
6.1.2 地質模型 141
6.2 水驅數(shù)值模擬 143
6.2.1 歷史擬合 144
6.2.2 開發(fā)指標預測 144
6.3 微乳液驅油方案數(shù)值模擬 145
6.3.1 水油比 145
6.3.2 表面活性劑濃度 146
6.3.3 助劑濃度 147
6.3.4 含鹽量 148
6.3.5 微乳液用量 149
6.3.6 注入速度 150
6.3.7 驅油方案優(yōu)選 151
參考文獻 154
常用符號表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