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保衛(wèi)戰(zhàn):抵抗到最后的失守
定 價:58 元
700多年前,蒙古大軍南下,南宋軍隊在襄陽阻擊六年,最終失守。宋元之際,這場極為重要的戰(zhàn)役,史家們稱為襄陽之戰(zhàn)。這個發(fā)生在咸淳四年(1268)到咸淳九年(1273)的戰(zhàn)役,是由元朝皇帝忽必烈在平定漠北戰(zhàn)爭之后,儲備多年,蓄勢待發(fā),終于南下發(fā)動的滅宋之戰(zhàn)。
這場戰(zhàn)爭的失利,直接成為南宋滅亡的開端。襄陽之戰(zhàn),為何成為決定南宋命運的對決?
宋朝的魅力,勢不可當,有越來越多的人愛讀宋朝故事,這從宋朝往事第一輯所受到的歡迎程度也可見一斑。10位青年學者,以自身長期積累的學術優(yōu)勢,通俗而不媚俗、講史而不戲說的獨特風格,贏得了廣大讀者的認同。也因此,在遼寧人民出版社的支持下,我們延續(xù)前緣,繼續(xù)組織撰寫了宋朝往事的第二輯。關于宋朝的一般性概括,在第一輯總序當中已經(jīng)說過了。說過的話,多數(shù)情況下,理所當然不應該重復。但是下面這段話,是我們兩次編撰宋朝往事的共同圭臬,所以請讓我再次引用孟浩然的這一句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因為它最能代表我們的心情和緣起之思。我們就是想通過人和事兩方面,與讀者諸君討論宋朝的獨特之處。宋的風雅、宋的政事、宋的富庶,都體現(xiàn)在人和事之中了。沒有那些獨特的人,風雅不可見;沒有那些風雅之士的行動,政事不可知;沒有那些百姓的努力創(chuàng)造,富庶無可求。想要全方位地觀察宋、了解宋、欣賞大宋之美,就請和我們一起來回首宋朝往事。面對浩瀚宇宙,面對蒼茫大地,面對漫漫人生,我們的內(nèi)心常常涌起一種深遠莊嚴之感,不由得想去探究和思考。這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只有人類才渴盼了解自身,試圖了解自己的過往。而有著世界上最長久、最多歷史記載的中華民族,也算得上是更愿意了解自身歷史的族群之一。與過去的歷史人物、事件建立起屬于我們自身的溝通管路,唯一的渠道和辦法,就是讀史。讀其書,想其人,念古人或雄壯或卑微的一生,感慨萬千,油然而生的一種復雜情緒自會彌漫胸間。這大概也是想了解歷史、閱讀歷史的普通讀者常有的心境。不過世易時移,大多數(shù)非專業(yè)讀者,基本已經(jīng)不再能識讀繁體字了,更不要說能較為暢達迅速地理解文言文。而處于壓力極大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狀態(tài)都是每日疲于奔命。讓有閱讀渴望的各行各業(yè)讀者,都能重新從工具層面開始入手研讀,實在是不可能的奢望,也是強人所難。但是滿足愛讀史的讀者的渴求,也是我們這些從事專業(yè)研究的職業(yè)學者仍然不可忽視的職責所在。所以回首宋朝往事,提供一種雖然是快餐,但盡量做到最佳的快餐,就是我們這些職業(yè)學者試圖為其他行業(yè)讀者提供的一點微不足道的小貢獻。在第一輯基礎上,我們再次選擇了五人五事,同我們親愛的讀者一道,再次進入宋朝的天地時空。趙普、包拯、狄青、陸游、文天祥這五位代表性人物,就此進入了讀者諸君視野。趙普是宋朝開國元勛,也是宋初文臣之中較為有名的一位。一生之中三次入朝為相,影響很大。世人知道他,多以那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他長于吏道,善于出謀劃策,智深如谷,開國大政,多依賴于趙普的策劃。在我們已經(jīng)了解趙匡胤的基礎上,自然也要了解一下這位開國謀士。包拯在明清以后,已經(jīng)成為中國古代清官的杰出代表,是為政清廉、公正執(zhí)法、斷案如神的象征,民間呼為包青天。以他為主角衍生出的歷史演義、戲劇小說、電影電視劇等為數(shù)眾多且歷代相傳。戲說雖然于史無證,卻激起我們窺探歷史上包拯究竟是何種模樣的極大興趣。狄青從一名出身低微的基層農(nóng)家子弟應征入伍,一無權二無勢,通過自己精湛的武功、高妙的指揮能力和優(yōu)良的人品,以及在國家危難之際奮不顧身的突出表現(xiàn),成長為接近權力巔峰的樞密使,是底層小人物逆襲的典型,后代小說家甚至以他為主角寫成了諸多小說演義作品。傳說狄青是武曲星下凡,與文曲星下凡的包青天一起享譽天下。陸游是偉大詩人和偉大愛國者,大多中國學生都學習和背誦過那首千古名詩《示兒》,他一輩子渴望北伐中原,收復失地,但是時代沒有給陸游這樣的機會。以南宋大歷史,以宋金和戰(zhàn)歷史來做背景,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一個真實的陸游。文天祥更是我們常常耳聞的人物,為了匡扶南宋這座將傾的大廈,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但依然志向不改、視死如歸。文天祥偉大的人格力量,在中華歷史上鑄就了一塊無與倫比的正氣豐碑,內(nèi)化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縱觀文天祥一生,無負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錚錚誓言。與五人同時,就是我們常常想了解的大事。這些大事,在宋代歷史上也極為關鍵。女主臨朝、更化到紹述、宋夏之戰(zhàn)、襄陽保衛(wèi)戰(zhàn)、崖山暮光,是我們觀察宋朝、了解宋朝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宋真宗皇后,章獻明肅劉皇后在歷史上也是一個有名的皇后,關于她的故事,最著名的傳說就是貍貓換太子了,而這只是個編造的謊言。事實上,劉皇后作為宋代第一位垂簾聽政的太后,在她身上發(fā)生的故事遠比貍貓換太子更加精彩。熙豐變法由神宗與王安石共同發(fā)起,最后到了神宗的兒子手上,卻逐漸由改善宋代民生、行政、財政、兵政的大目標,轉而成為朝廷清除異己與聚斂財富的工具,喪失了它的正當性,而這一切還是在繼述神宗之志旗幟下進行的。借著更化到紹述之名,大宋這一艘漏水航船駛入了更加風雨飄搖的末路。而自宋建國起,宋朝與黨項李氏一直保持著友好關系,西部邊界也一直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局面,直到李繼遷公開與宋朝決裂。黨項李氏逐漸壯大,并建立西夏,發(fā)展成為足以抗衡遼、宋的地方政權,宋朝西部邊患幾無寧日,他們之間漫長曲折的戰(zhàn)爭故事也陸續(xù)上演。宋元之間,襄樊大戰(zhàn)則是南宋滅亡的關鍵。讓我們一同進入宋末的歷史世界,看看身處其中的人物如何抉擇,觀其言,察其行。在13世紀末的歐亞大舞臺上,從全球視角,看看襄樊之戰(zhàn)的前因、后果、始末、結局與影響。襄樊大戰(zhàn)失敗之后,元軍繼續(xù)南下,宋人多路義軍聞風而動,試圖收復故土,好不熱鬧。但元軍一路直下,鏖戰(zhàn)五十年,四川最終陷落。宋廷退守崖山,張世杰擺一字長蛇陣,決戰(zhàn)一日,十萬軍民漂尸海上,南宋徹底滅亡。遺留的大宋忠臣遺民,或以生命為國盡忠,或以生命為國招魂,只留待我們后人唏噓南宋的往事,或嘆或悲或感慨。這樣的五人五事,我們再次以立體形式勾勒了大宋面貌。讓我們11個人繼續(xù)努力,期待讀者諸君與我們一起走進宋朝,在大宋場景之中,回味歷史的波瀾壯闊。經(jīng)過上一輪的磨合,與10位作者已經(jīng)形成了默契相知。在遼寧人民出版社蔡偉編輯的再次鼓勵下,我們繼續(xù)承擔了撰寫工作。還是同樣的希望,希望我們11個人的努力,能讓您對真實的歷史多一點了解。感謝陳俊達(吉林大學)、黃敏捷(廣州南方學院)、蔣金玲(吉林大學)、劉廣豐(湖北大學)、劉芝慶(湖北經(jīng)濟學院)、仝相卿(浙大城市學院)、王淳航(鳳凰出版社)、王浩禹(云南師范大學)、張吉寅(山西大學)、趙龍(上海師范大學)等一眾優(yōu)秀青年學者(以上按姓名拼音排序)加盟此系列的撰述。雖然劉云軍教授因為撰述任務太多未能參與,非常遺憾,但仍感謝云軍教授在不同場合給予的大力支持!最后,親愛的讀者,我們一群作者貢獻全力,希望能為您的讀書生涯增添一點樂趣!讓我們一起讀宋,知宋,了解宋朝。
劉芝慶,1980年生于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輔仁大學歷史系學士。2015年9月到湖北經(jīng)濟學院中文系任教。已出版學術專書數(shù)本,發(fā)表學術論文四十余篇。
楔 子 / 001一、中國歷史上的襄陽與樊城 / 001二、襄陽風云:宋人歷史記憶中的戰(zhàn)事 / 016三、襄樊之戰(zhàn)何以關鍵? / 025
第一章金朝滅亡,蒙古崛起,南宋稍振 / 034一、日暮西山的金國:貞祐南遷 / 034二、旭日東升鐵木真 / 039三、端平更化小元祐 / 042四、不同的路 / 048
第二章南宋的關鍵人物 / 056一、宋理宗 / 056二、宋度宗 / 063三、賈似道:戰(zhàn)功赫赫與奸臣當路 / 068四、孟珙和李曾伯經(jīng)營襄陽 / 081
第三章風雨欲來,兩國情勢 / 109一、蒙哥與釣魚城 / 109二、忽必烈登場 / 124三、劉整的謀劃 / 129
第四章主力進軍,整裝出發(fā) / 144一、戰(zhàn)前準備與主帥阿朮 / 144二、呂文德與呂文煥 / 150三、史天澤助戰(zhàn) / 162四、包圍樊城,襄陽城投降 / 168
第五章軍備升級,奇人助陣 / 179一、襄陽炮的出現(xiàn) / 179二、蒙古水軍之興 / 189三、事后諸葛亮:戰(zhàn)果的分析 / 193
第六章時也命也?眾人無力可回天 / 202一、這邊糧餉斷炊,那邊歌舞升平 / 202二、最是倉皇辭廟日 / 209三、戰(zhàn)死與投降:論南宋降將 / 223
后 記 /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