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寂寞,半窗殘月(細品詞客人生百味,詳解詞作背后深意)
定 價:72 元
《一場寂寞,半窗殘月》是對唐宋詞人及其作品的賞析集,包括《詞客有靈應識我說溫飛卿》《洛陽才子他鄉(xiāng)老說韋端己》《問君能有幾多愁說南唐二主》等十五篇。本書概述了詞的由來及發(fā)展,與讀者共同品味唐宋詞人的別樣人生,領略唐宋詞的蕩氣回腸。作者在書中旁征博引,舉朱彝尊、周濟、王國維、龍榆生、吳世昌等各家之言,同時對詞句背后的典故一一詳解,對流傳至今的各個版本細細考究,行文嚴謹有據(jù),至賞析處又不失飄逸靈動,文筆清麗深婉。本書不僅是一部詩詞賞析著作,更是一次對唐宋兩代詞人的心靈探索之旅。
1. 葉嘉瑩稱贊的當代詞人徐晉如新作葉嘉瑩先生如此評價徐晉如及其作品:作者詩作才華橫溢,論詩論詞,也十分恰當、得體,是切中肯綮之言。2. 細品詞客人生百味,詳解詞作背后深意溫庭筠、韋莊、李珣、南唐二主、柳永、晏幾道、蘇軾、秦觀、李清照、張孝祥、辛棄疾、姜夔、元好問、吳文英、張炎。十六位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星,十六段令人嘆惋的人生之旅。徐晉如以詞人之眼觀照詞人,用詞人之心感觸詞人,帶領讀者品味古典詩詞的悠長韻味,在詞人的浮沉往事里讀懂現(xiàn)實人生。3. 古音標注,注解翔實根據(jù)古音韻聲律規(guī)則,對于詞作中部分字詞的發(fā)音特別標明,如更那(nuo)堪、冷落清秋節(jié)。用古人的讀音來讀詩詞,領略格律之美。同時新增二十余處注解,將史料出處及詩詞知識一一列出,方便讀者閱讀。4. 圖文一體,裝幀精美《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博物》雜志內容總監(jiān)林語塵繪制十五幅詞意水墨畫,配以詞人徐晉如十五首主題小詞,雅致而美觀。
緒言:千古不滅的詞心詞,初名曲子詞,發(fā)源于隋唐,起初是配合燕樂演唱的文辭,故又名曲子。詞到宋代乃極流行,近人王國維至以一代之文學尊之。但在傳統(tǒng)文學史的概念中,詞在較長時期內,一直被稱作詩余,不能有很高的地位。對于這一境遇的形成,必須于中國文化精神有一真確之體認,然后始能有同情之了解。原來,中國文學的主流,乃是一種政治性上層文學,個人之出處(chǔ,出處即出仕和退隱)窮通,莫不與家國興亡相關,那些徒然以文辭綺麗相飾,只表現(xiàn)個人情感的作品,一直以來都被目為輕薄,不能有很高的文學地位,更不用說那些代人立言的代言體曲藝文體了。而詞之得名詩余,正因詞在一開始是不合于此種主流的。據(jù)孫光憲《北夢瑣言》記載,和凝本是著名的詞人,但后來做了后晉的宰相,專托人收拾焚毀不暇。從此則故事,可見一般人心目中,始終認為詞體卑下,無當于中國文學之根本傳統(tǒng)。曲子詞之初興,原僅盛行于社會下層。故其文辭近于俗語,不及詩語之下字雅馴。詩家語老杜、韓愈特重錘煉,宋黃庭堅至謂其無一字無來處。但詞的文辭從一開始是較通俗的。今傳王重民先生所輯《敦煌曲子詞集》,所收錄的作品,都是二十世紀初才在敦煌石窟中發(fā)現(xiàn)的,此前一千多年,始終湮沒不彰,然而那本是歷史的必然,它們本就屬于該被文學史所刪汰的作品,因為它們完全不合中國文學尚雅、重人文主義的傳統(tǒng)。我們來看兩首《敦煌曲子詞集》中的作品便可知道:鳳歸云兒家本是,累代簪纓。父兄皆是,佐國良臣。幼年生于閨閣,洞房深。訓習禮儀足,三從四德,針指分明。娉得良人,為國遠長征。爭名定難,未有歸程。徒勞公子肝腸斷,謾生心。妾身如松柏,守志強過,魯女堅貞。洞仙歌悲雁隨陽。解引秋光。寒蛩響、夜夜堪傷。淚珠串滴,旋流枕上。無計恨征人,爭向金風漂蕩。搗衣嘹亮。懶寄回文先往。戰(zhàn)袍待絮,重更薰香。殷勤憑、驛使追訪。愿四塞、來朝明帝,令(l!ng) 戍客、休施流浪。一方面,敦煌詞文辭傖俗,殊無詩人一唱三嘆之致,故不能突破時空上的限制,成為可以流傳久遠、四海廣被的作品;另一方面,敦煌曲子詞多是代言之體,非就作者自身生活取材,不是有感而發(fā),故不能見出作者的生命、作者的歌哭。這些,都是中國文學所鄙薄的。至五代風氣攸變。時有蜀人趙崇祚編《花間集》,歐陽炯為作集序,中有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案香檀。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嬌嬈之態(tài)之語。可知詞發(fā)展到五代,文辭固已漸趨雅麗,但就表達場合而言,則既非宗廟朝廷,又非邦國盟會,乃在花間尊前、豪門家宴、秦樓楚館,用作尋歡作樂時的助興,是對私人生活的寫照。詞之體格所以卑下,此亦不可忽視之一因。亦唯詞之功用,最早是供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案香檀,是用清絕之詞,助嬌嬈之態(tài),則以囿于欣賞者的水平,詞作的感慨不能深刻,多寫眾情眾相,而沒有作家個人之生命體驗。詞之格調,不及于詩,此亦重大原因。宋初歐陽修雖為一代名臣,而頗經意詞作。歐詞如《臨江仙》: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小樓西角斷虹明。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涼波不動簟紋平。水精雙枕,傍有墮釵橫。此詞據(jù)宋錢愐《錢氏私志》云:歐陽文忠任河南推官,親一妓。時先文僖(錢愐父錢惟演,謚文僖)罷政,為西京留守,梅圣俞、謝希深、尹師魯同在幕下,惜歐有才無行,共白于公。屢微諷而不之恤。一日,宴于后圃,客集而歐與妓俱不至,移時方來,在坐相視以目。公責妓云:末至何也?妓云:中暑往涼堂睡著,覺而失金釵,猶未見。公曰:若得歐推官一詞,當為償汝。歐即席云:柳外輕雷池上雨……坐皆稱善。遂命妓滿酌賞歐,而令公庫償其失釵。是知歐詩文追隨韓愈載道之旌,而所為小詞,則僅為座上侑酒,與中國文學之大傳統(tǒng)無涉。又有《長相思》二首:滿溪。柳繞堤。相送行人溪水西;貢r隴月低。煙霏霏。風凄凄。重倚朱門聽馬嘶。寒鷗相對飛。花似伊。柳似伊;啻喝藙e離。低頭雙淚垂。長江東,長江西。兩岸鴛鴦兩處飛。相逢知幾時。兩詞均是代言之體,一就送行女子著筆,一就遠行男子落想 ,皆不曾自個人生活借材,更無涉于治(ch!) 國平天下之志。又有《生查子》一首: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或以為南宋女詞人朱淑真作,又有人認為歐詞中凡涉綺艷者,皆是政敵托名所作,用以詆毀之。適見就詞的表達動機而言,因其無關人格道德,故在當時人心目中,為一卑下之文體也。近時學者錢穆先生指出,中國文學家最喜言有感而發(fā),最重有寄托,而最戒無病呻吟。故后世之詞論家,必為歐陽修曲護,認為他下面這首《蝶戀花》是一首有政治寓意的有寄托的作品: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清代常州詞派的開山張惠言說:庭院深深,閨中既以邃遠也。樓高不見,哲王又不寤也。章臺游冶,小人之徑。雨橫風狂,政令暴急也。亂紅飛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殆為韓(琦)、范(仲淹)作乎?可見,只有聯(lián)系上重寄托、重政治抒情的中國文學大傳統(tǒng),詞的地位始尊,才得與詩方駕齊驅。讀古人詩,最宜依編年讀之。則其人一生之行誼,社會時代之風云,盡收眼底。但古人詞作往往不編年,即因古人詩雖則東云露一鱗,西云露一爪,然而每一首詩,都是時代的一個側面,都可以就一滴水而見大海,但古人作詞時,其內心往往與社會人生、家國天下毫無關涉,故編年與否,漠不相干。自中國文學之大傳統(tǒng)觀之,宜乎詞之地位,不及詩也。詞體初起時其格甚卑,已如上述。然早期詞家,亦有能別開新面,復歸于詩學大傳統(tǒng)者。茲舉李白詞二首: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清代文藝批評家劉熙載評價說,這兩首詞,抵得上杜甫的《秋興八首》,并認為,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這一觀點,可謂直抉詞心。我以為《憶秦娥》詞是記明皇揮淚別宗廟,倉皇西狩,而《菩薩蠻》則是寓盼官軍恢復之意。因為符合中國文學重寄托、重有感而發(fā)的大傳統(tǒng),二詞才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中唐劉禹錫仕途失意,遂就自身經歷取材,如《憶江南》之志謫宦之情,《瀟湘神》之寓屈騷之意,都不是當時那些流行于下層民眾中間,千年后只能憑借敦煌文獻茍延殘喘的代言體詞作可望其項背的。《瀟湘神》一首:湘水流。湘水流。九嶷云物至今愁。君問二妃何處所,零陵芳草露中秋。鐘振振先生揣測,詞中是否以舜暗指永貞之政的后臺順宗李誦,以二妃暗指順宗的左右手王叔文、王伾呢? 我以為,就知人論世的角度來看,這種揣測是立得住腳的。中晚唐作者,尚有張志和《漁歌子》五首,表其隱逸之志,而詞中物我融凝,天人合一,遂不脛而走,流傳異邦,乃有日本國嵯峨天皇和詞?梢娔芰鱾骶眠h的,終究還是雅的、表達了士大夫情懷的作品。上引數(shù)家,并不專力為詞,故于當時詞學大風氣并無較大糾轉。第一位拓大詞境的大人物是南唐后主李煜。錢穆先生說:詩余為詞,亦專詠作者私人生活,與政治無關。李后主以亡國之君為詞,其私人生活中,乃全不忘以往之政治生活。故其詞雖不涉政治,其心則純在政治上,斯所以為其他詞人所莫及也。 這段話正可以作為王國維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人間詞話》)一語最好的解釋。從李后主開始,歷代詞人逐漸自覺地向中國文學的主流靠攏,詞的境界也愈轉愈深,詞人的精神面貌、生命意識,也逐漸與詩人趨同。然而,詞終究不是詩,詞之佳處,又不僅以附麗詩學、政治性抒情為高。除了那些重寄托的作品,詞中凡脫離了代言體的低級趣味,取材自作者自身生活,能表現(xiàn)作者真切的生命意志者,也都是可傳之作。這一傳統(tǒng),從花間詞人韋莊開始,經由北宋的晏幾道、秦觀,而到南宋姜夔、吳文英,一脈相承,綿延不絕。恰亦正因詞不必如詩一樣,有言志載道的要求,詞中體現(xiàn)出的作者的性情,往往比詩更加能夠搖蕩人心。即如韋莊《思帝鄉(xiāng)》詞云: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顯違禮教,語似狂顛,而千載以下,誰不為詞中女主人公的摯情感動呢?又如北宋柳永詞《鶴沖天》: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縱情狂放,居當時士大夫所不屑居之境,為當日大人君子所不屑為之事,卻是從頭到腳的一個真人,直令人覺得驚心動魄,回視世俗功名,仿佛白云蒼狗,轉瞬即逝,又何如做得個詞壇的卿相,名垂千古?至若小山晚年的名作《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云隨雁字長。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xiāng)。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這是小山對他狷介自任,到處碰壁的一生的總結,認得真,看得切,比由旁人評說,尤覺悲涼哀怨。以小山的智力、學識、身世,何嘗不知婉孌處世,才得幸進,然而,他是個天生的狷者,但凡卑賤取容的事,一毫也做不得。這樣的性情,這樣的詞作,怎能不攝人心魄?讀唐宋詞,總能讀出顯違儒家中行標準的不一樣的人格。儒家所謂的人性,本有情、志、意、欲四端,四端皆有所節(jié),便被認為是性情完善的人。然而,唐宋名家的詞,動人的不是他們性情的完善,而是性情中這樣那樣的缺憾,那些帶有病征的性情,才是真正打動我們的地方。內典有云:因愛故生憂,因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唐宋名詞人,無一不執(zhí)念于愛欲,也無一能做到無憂無怖。他們的文字,是苦難人生的自我救贖,但他們從未試圖放棄愛欲本身,所以,他們永遠不可能超然脫解,離塵去俗。這正是他們的作品具有永恒的、撼動靈魂的力量的原因所在。我從1993年起自學填詞,先依龍榆生先生《唐宋詞格律》一書,奉譜填詞,不過勉強成篇而已。初喜長調,以其易于敷衍成篇,兩三年間,積有數(shù)百首,但因筆力稚拙,語詞蕪弱,后皆焚去。1995年因隨侍先師大豐王公林書,得窺詩旨,胸中塊壘,忽然吐為古近體詩,居然大是如意,遂棄長短句而不為。偶有所作,也不過是著腔子之詩,不得以詞視之。猶記1999年自北大畢業(yè),有詞贈同學上海謝華育,調寄《水龍吟》:古今第一傷心,都因濁酒銷清志。云來海上,風從仇國,醉予如此。大野鴻哀,廟堂柘舞,不爭何世。對新蒲細柳,蛾眉慘綠,還獨灑、新亭淚。慣見成名豎子,遍乾坤、炫其文字。茫茫八極,沉沉酣睡,似生猶死。江漢難方,香荃誰托,兩間憔悴。向人前應悔,傾城品貌,被無情棄。讀者明鑒,自可知我學詞宗尚所在。2003年謀食鵬城,住小梅沙以東之溪涌,日夕與海雨山嵐為伴,僅以納蘭性德《飲水詞》、王士禛《衍波詞》相隨,不覺勾動詞思(sì),二月中得令詞數(shù)十首。至此,才算理解了如何便是幽微隱約的詞心,也終于對歷代詞人多了一層同情之了解。次年,則應我?guī)熴枇_周曉川先生命,助他選評歷代婉約詞。唐五代兩宋詞,師自為之,元以后以迄民國,則由我補苴。曉川師教我將來可專力治詞學,我的志趣,本在治經,故未遽從師命,但此后亦稍稍留心詞學。竊嘗謂古來詞學,皆是詞人自道甘苦,今之詞學,則是考據(jù)家、評論家扣盤捫燭之談,故此殊不愿作學院派論文,與今之學者一爭雄長。嗣以執(zhí)教深圳大學,開設唐宋詞與人生課程,以詞人的人生出處,反溯其性情,而又因其性情,更去賞會其作品,深感唐宋諸賢,之所以人生牢騷失意,其性情實以肇始之,其詞作之芳馨悱惻,亦何莫由其性情造就之。無狂狷之性情,無愛欲糾纏之執(zhí)念,便無絕艷沉麗之文學,性情為人生之大本,更有何疑?至如拘于時代背景之陳說,以文人為時代之附庸,文學為政治之奴仆,恐皆是不會填詞的理論家的外行之論,詞人論詞,必不為此說也。本書不是博士式的為智識而智識,不是學究們的為研究而研究,而是一位詞人,在感知唐五代兩宋那些執(zhí)著人世、拒絕脫解的生命之時,所記錄下來的一點感悟,也希望讀者能從本書之外,感受到唐宋諸賢千古不磨的詞心。
徐晉如,當代著名詩人、學者。深圳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兼任深圳國學院教務長、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會會長等職。多年來致力于傳統(tǒng)詩詞的研究和普及工作,撰有《大學詩詞寫作教程》《詩詞入門》《國文課:中國文脈十五講》等。林語塵,《博物》雜志內容總監(jiān),古詩詞、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自由插畫師。
緒言:千古不滅的詞心詞客有靈應識我 說溫飛卿洛陽才子他鄉(xiāng)老 說韋端己翻是波斯有逸民 說李德潤問君能有幾多愁 說南唐二主戚氏凄涼一曲終 說柳三變欲將沉醉換悲涼 說晏小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說蘇東坡一生懷抱百憂中 說秦少游蓬舟吹取三山去 說李易安湖海平生豪氣 說張于湖可惜流年,憂愁風雨 說辛稼軒此地宜有詞仙 說姜白石元是中原一布衣 說元遺山人間萬感幽單 說吳夢窗載取白云歸去 說張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