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yè)規(guī)劃教材: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第2版)(精編本)》根據(jù)土木工程本科教學要求,結合《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 3-2010)、《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 99-1998)等國家規(guī)范和規(guī)程編寫。本書共11章,主要內(nèi)容包括:高層建筑結構概述,高層建筑結構的體系與布置、概念設計,結構的荷載與作用、結構的分析方法與簡化計算、結構的設計原則,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設計,高層建筑鋼結構設計,高層鋼一混凝土組合結構設計,高層建筑基礎設計,高層建筑結構隔震與耗能減震結構設計等。
《21世紀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yè)規(guī)劃教材: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第2版)(精編本)》可作為土木工程專業(yè)本科生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供研究生和有關技術人員參考。
本教材第1版自2006年9月出版以來,受到廣大教師和學生的歡迎。第2版主要依據(jù)《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10)和《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等新規(guī)范和新規(guī)程進行了修訂,但依然保持了原作編寫的思想、特點和風格。
本書由廣州大學周云教授制定大綱和統(tǒng)稿。全書共11章,第1章、第2章由廣西大學藍文武副教授和廣州大學汪達洋博士撰寫,第3章由廣州大學周云教授和廣州大學汪達洋博士撰寫,第4章由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王廷彥講師撰寫,第5章由廣州大學吳軼教授、鄧雪松副教授、吳珊瑚副教授和陳麟副教授撰寫,第6章由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王廷彥講師撰寫,第7章由廣州大學吳軼教授、鄧雪松副教授、吳珊瑚副教授和廣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設計院張興富副總工撰寫,第8章由廣州大學陳麟副教授撰寫,第9章由廣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設計院蔣友良工程師撰寫,第10章由廣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設計院張興富副總工撰寫,第11章由廣州大學周云教授撰寫。
由于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缺點和錯誤,希望讀者批評指正。
1 高層建筑結構概述
1.1 高層建筑及其特點
1.1.1 高層建筑的起點
1.1.2 高層建筑的特點
1.2 高層建筑的發(fā)展與展望
1.2.1 高層建筑的發(fā)展概況
1.2.2 高層建筑結構的發(fā)展趨勢
思考題
2 高層建筑結構的體系與布置
2.1 高層建筑結構的體系
2.1.1 框架結構體系
2.1.2 剪力墻結構體系
2.1.3 框架-剪力墻或框架-筒體結構體系及框架-支撐(或剪力墻板)結構
2.1.4 筒體結構體系
2.1.5 巨型結構體系
2.2 高層建筑結構的布置
2.2.1 框架結構體系的結構布置
2.2.2 剪力墻結構體系的結構布置
2.2.3 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鋼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的結構布置
2.2.4 簡體結構體系的結構布置
2.2.5 巨型結構體系的結構布置
2.3 樓蓋結構形式及其適用性
2.3.1 樓蓋結構形式
2.3.2 樓蓋結構體系的選用原則
思考題
3 高層建筑結構的概念設計
3.1 簡單、規(guī)則、均勻原則
3.1.1 平面設計
3.1.2 立面設計
3.2 整體性原則
3.2.1 結構連續(xù)性
3.2.2 構件連接可靠性
3.2.3 基礎設計
3.3 剛柔協(xié)調(diào)原則
3.3.1 剛柔相濟
3.3.2 延性設計
3.4 多道設防原則
3.5 輕質高強原則
3.5.1 結構材料
3.5.2 結構自重
3.6 分合原則
3.6.1 變形縫設計
3.6.2 筒體平面布置
3.7 優(yōu)先原則
思考題
4 高層建筑結構的荷載與作用
4.1 豎向荷載
4.2 風荷 載
4.2.1 風荷載標準值
4.2.2 高層房屋風荷載的計算
4.3 地震作用
4.3.1 地震反應與地震作用的概念
4.3.2 抗震設防準則
4.3.3 設計反應譜
4.3.4 水平地震作用的計算方法
4.3.5 豎向地震作用的計算方法
4.3.6 結構基本自振周期的近似計算
4.4 非荷載作用
思考題
習題
5 高層建筑結構的分析方法與簡化計算
5.1 高層建筑結構計算的基本假定和分析方法概述
5.1.1 基本假定
5.1.2 分析方法
5.2 框架結構的簡化計算
5.2.1 框架結構的計算簡圖
5.2.2 框架結構在豎向荷載作用下內(nèi)力計算的近似方法——分層法
5.2.3 框架結構在水平荷載作用下內(nèi)力計算的近似方法——反彎點法和D值法
5.2.4 框架結構在水平荷載作用下側移的近似計算
5.3 剪力墻結構的簡化計算
5.3.1 剪力墻結構的計算簡圖及計算方法
5.3.2 剪力墻在豎向荷載作用下的內(nèi)力計算
5.3.3 剪力墻在水平荷載作用下的剪力分配
……
6 高層建筑結構的設計原則
7 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
8 高層建筑鋼結構設計
9 高層鋼-混凝土組合結構設計
10 高層建筑基礎設計
11 高層建筑結構隔震與耗能減震結構設計
參考文獻
。3)當?shù)鼗休d力高,沉降計算較為可靠時,預留沉降差,施工時暫將主樓和裙房的基礎斷開,先施工主樓,后施工裙房,使最后沉降值接近。
上述三種措施,均應在主樓與裙房之間施工時先留出后澆帶,待主體結構施工完畢、沉降基本穩(wěn)定后,再澆灌后澆帶混凝土,把高、低部分連成整體。設計中還應考慮后期沉降差的不利影響。這三種措施屬于“調(diào)”——調(diào)整不同結構部分的沉降差。
當高層建筑主樓和裙樓高度相差懸殊、重量相差很大時,兩者之間應設置沉降縫,若不設縫時,可采取“抗”的措施——即將主樓的箱型基礎向外懸挑,裙樓直接坐落在懸挑出來的基礎上,主樓和裙樓兩部分從底至頂牢固地連成一體。
當設置沉降縫時,沉降縫的寬度應考慮由于基礎轉動產(chǎn)生頂部位移的要求。對有抗震設防要求的高層建筑,沉降縫寬度應滿足防震縫寬度的要求。
3.6.1.2 伸縮縫
伸縮縫即溫度縫,是在建筑物的平面尺寸較大時,為釋放結構中由于溫度變化和混凝土干縮而產(chǎn)生的內(nèi)力而設置的。
新混凝土在硬化過程中會產(chǎn)生收縮,當溫度變化時已建成的結構會熱脹冷縮,房屋的長度愈長,樓板等縱向連續(xù)構件由收縮和溫度變化所引起的長度改變就愈大。當這兩種變形受到約束時,就在結構內(nèi)部產(chǎn)生應力,合稱為收縮和溫度應力。長度改變越大,該應力就會越大。硬化收縮變形的大部分在澆灌后的前1~2個月就完成了,而溫度變化包括季節(jié)溫度變化、建筑內(nèi)外溫差、向陽面與背陽面的日照溫差等,它是經(jīng)常存在的。因此溫度應力是長期存在的,且在房屋的高度方向和長度方向都會產(chǎn)生影響,在構件長度方向會產(chǎn)生拉應力或壓應力,而在豎向構件中也會產(chǎn)生相應的推力或拉力,嚴重時就會在構件中出現(xiàn)裂縫。由于收縮和溫度應力的影響因素及其計算上的復雜性,在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設計中,目前常常根據(jù)實際工程的施工經(jīng)驗和實踐的效果,由構造措施來解決收縮和溫度變形問題,即在建筑物中,每隔一定的間距設置一道伸縮縫,使建筑分為幾個獨立的結構單元,各單元可隨溫度變化而自由變形。伸縮縫只需從基礎頂面以上將建筑分開即可,因此只需從基礎頂面以上貫通建筑物的全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