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足韌性城市建設背景,以新技術應用和多學科交叉為支撐,系統(tǒng)論述面向微氣候韌性的城市設計要素框架、方法技術和實踐應用。本書在厘清城市設計與微氣候環(huán)境兩者間復雜關系的基礎上,首先提出面向風-熱-污染耦合的城市設計多要素框架,然后構建微氣候模擬技術方法體系,尤其是在傳統(tǒng)CFD模擬技術基礎上引入多孔介質快速模擬方法,最后借助若干城市設計理想模型和實踐案例證明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時給出面向微氣候韌性的城市設計策略。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Contents
第1章 相關學科基礎與研究進展 1
1.1 相關學科基礎 2
1.1.1 城市氣候學 2
1.1.2 公共衛(wèi)生學 3
1.1.3 計算流體力學 4
1.1.4 城市環(huán)境物理學 5
1.1.5 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和建筑學 5
1.2 研究進展 6
1.2.1 研究概況 6
1.2.2 氣候層面 8
1.2.3 空間層面 11
1.2.4 技術層面16
第2章 面向微氣候韌性的城市設計框架 19
2.1 整體格局 20
2.1.1 城市空間形態(tài) 20
2.1.2 城市空間結構 22
2.2 土地利用 25
2.2.1 利用方式 26
2.2.2 開發(fā)控制 27
2.2.3 生態(tài)保護 28
2.3 空間風貌 29
2.3.1 景觀風貌 30
2.3.2 開放空間 31
2.4 交通組織 34
2.4.1 軌道交通 34
2.4.2 道路交通 36
2.4.3 慢行交通 38
2.5 建筑形態(tài) 39
2.5.1 建筑群體 39
2.5.2 建筑單體 41
2.6 景觀設施 42
2.6.1 環(huán)境設施 43
2.6.2 其他設施 44
第3章 微氣候模擬的CFD方法與技術 47
3.1 CFD的主要研究方法 48
3.1.1 物理模型 48
3.1.2 數(shù)學模型 50
3.1.3 模型參數(shù) 57
3.1.4 模擬類型 60
3.2 CFD方法的技術路線 61
3.2.1 總體技術路線 61
3.2.2 三維模型構建與計算網格劃分 63
3.2.3 離散方程建立與離散條件設置 66
3.2.4 控制參數(shù)給定與離散方程求解 67
3.2.5 計算結果輸出與空間可視化 68
第4章 理論模型探索 69
4.1 理論模型構建 70
4.2 用地開發(fā)強度 73
4.2.1 建筑密度 73
4.2.2 建筑高度 75
4.2.3 容積率 77
4.3 天際線與公共空間 81
4.3.1 天際線 81
4.3.2 公共空間 83
4.4 道路交通與街道空間 88
4.4.1 路網密度 88
4.4.2 道路與街區(qū)朝向 90
4.4.3 道路貼線率 94
4.5 建筑形態(tài) 96
4.5.1 建筑橫向尺度 96
4.5.2 建筑長度 98
4.5.3 建筑朝向 100
第5章 面向微氣候韌性的城市設計實踐 103
5.1 上海市新天地商業(yè)街區(qū)風環(huán)境模擬與優(yōu)化策略 104
5.1.1 模擬方法 104
5.1.2 模擬結果與分析 106
5.1.3 優(yōu)化策略 109
5.2 武漢市某小區(qū)風環(huán)境模擬與適用性分析 112
5.2.1 模擬方法 112
5.2.2 模擬結果與分析 116
5.2.3 方法比較與適用性分析 122
5.3 英國倫敦城市熱島模擬與優(yōu)化策略 125
5.3.1 模擬方法 125
5.3.2 模擬結果與分析 127
5.3.3 優(yōu)化策略 130
5.4 河北省隆堯縣城市熱環(huán)境模擬與優(yōu)化策略 132
5.4.1 模擬方法 133
5.4.2 模擬結果與分析 134
5.4.3 優(yōu)化策略 139
5.5 武漢市漢正街區(qū)空氣污染物擴散模擬與優(yōu)化策略 140
5.5.1 模擬方法 140
5.5.2 模擬結果與分析 143
5.5.3 優(yōu)化策略 146
5.6 武漢市中山大道交通污染對臨街建筑影響模擬與優(yōu)化策略 147
5.6.1 模擬方法 147
5.6.2 模擬結果與分析 148
5.6.3 優(yōu)化策略 155
參考文獻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