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互聯(lián)網技術再造而生的網狀傳播新模式,不僅促成娛樂產業(yè)與互聯(lián)網的高度融合,而且引發(fā)中國文化結構的深層次變革。《蛻變(娛樂傳播視野下中國文化分層的網絡時空)》基于人、娛樂傳播、社會時空三者互動的思路,以千禧一代為研究對象,引入時空社會學分析方法,探究中國娛樂文化變遷的內在動力。同時探討網絡娛樂作為生產資料,如何創(chuàng)造社會空間生產;透過行為空間、信息空間與關系空間,如何生產出新的行為模式、信息知識和社會關系;實現(xiàn)時空再結構化,以巨大力量催生“垂直文化分層結構、扁平文化區(qū)隔結構,向網狀文化關系結構”的蛻變。
本書作者馬溧復旦大學碩士畢業(yè)后,在上海當了三年高校教師,又攻讀復旦大學博士學位。畢業(yè)后,她在華僑大學執(zhí)教至今。她結合教學實踐、社會觀察和理論思考,選擇網絡娛樂文化生成與傳播作為研究對象,是一個既有現(xiàn)實意義又有學術思考的課題。
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媒體演變,初期以人們不易覺察的速度進行,以至于不少媒體人(包括管媒體的人)并沒有對這種歷史性的演變予以應有的重視,改革傳統(tǒng)媒體的思路,往往視線只定在改進信息傳達的具體手段這一層面,例如:報紙擴版、由黑白轉為彩色、興辦都市報等;電視則開辦綜藝類、談話類節(jié)目,或者用現(xiàn)場直播的廚藝節(jié)目來“接地氣”。甚至到我寫這段文字的時候,還有報人把整版或“通版”報道“造聲勢”作為強化宣傳、吸引讀者的重要經驗來總結。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然而也是媒體演變過程中觀念跟不上現(xiàn)實發(fā)展的必然。進入數(shù)字時代的傳播現(xiàn)實是: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他們的信息更多地來自網絡媒體。“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贝藿〉母璩隽宋覀冞@個快速發(fā)展時代的現(xiàn)實,使我想起美國傳播學家約瑟夫·斯特勞巴哈和羅伯特·拉羅斯在《今日媒介:信息時代的傳播媒介》一文中的一句話:“融合的現(xiàn)象改變了許多關于大眾傳媒的傳統(tǒng)概念!粌H技術變化了,而且我們對傳播過程的理解也變化了。”
我曾在基層做過十年宣傳干部,也有二十年以上省委機關報實務經歷。平心而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宣傳工作者伴隨著全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也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思考如何取得最佳傳播效果,但總難盡如人意。于是問題來了:我們在改革過程中忽略了什么?“這世界變化快”,就傳播來說,到底“快”在哪里?我們對問題重點與方向的思考,是否發(fā)生了認識與現(xiàn)實的錯位?
馬凓的課題以“娛樂文化”作為研究對象,運用時空社會學的分析方法,探索在由互聯(lián)網技術再造而生成的網狀傳播新模式中媒體與受眾的關系變化,剖析人、娛樂傳播、社會時空三者互動如何產生新的行為模式、信息知識和社會關系,從而提出“垂直文化分層結構、扁平文化區(qū)隔結構,向網狀文化關系結構”的蛻變,這樣一種中國文化結構的深層次變革。這一網絡社會關系空間的變化,正是后工業(yè)時代媒體改革深化的核心問題。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比嗣駥γ篮蒙畹亩喾矫嬉蟊厝粫ㄟ^媒體提出,而全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最具顛覆性的就是傳播移動化、互動化、平臺化、共享化。現(xiàn)在,不但年輕一代己經習慣于在網上交流自己對社會事物的感受、認識,老一代人也在逐步適應這樣的傳播現(xiàn)實。這樣的社會傳播演變,正在證明尼葛洛龐帝在《數(shù)字化生存》中提出的“互聯(lián)網網絡用戶構成的社區(qū)將成為日常生活的主流,其人口結構將越來越接近世界本身的人口結構……網絡真正的價值正越來越和信息無關,而和社會有關”。因此,在融媒體傳播環(huán)境中,如何認識和適應網絡社會的關系空間變化,影響甚至決定著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
關系空間,是社會主體之間關系構成的世界。作者在研究這一空間與傳播的關系時,選擇娛樂文化為對象,有著現(xiàn)實與理論的考慮。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在目前的網絡傳播中,娛樂文化提供了關系空間各要素表現(xiàn)最為充分的場景。作者通過探討網絡娛樂空間這一個由網民、政府、傳播機構(娛樂公司)、資本、文化、符號異質性行動者構成的關系型聚合體不斷被整合、重構的過程,研究傳播機制在網絡時代的演變,就具有較強的典型意義。比如,作者提出的一個很具現(xiàn)實操作意義的理論概念:在互聯(lián)網時代,真正有價值的是“弱關系”。不同背景屬性的“弱關系”,具有疏遠性、短暫性和靈活性特點,這樣的個體在交流中,可以接收到其在同質化的“強關系”圈(如固定的聊天群)里無法獲取的不同信息。從這個角度說,“弱關系”帶來的信息價值要高于“強關系”。媒體人認真研究這樣的網絡社會關系空間,尤其是“弱關系”的信息互動,有利于提高信息傳遞的有效引導。比如,加強網絡空間的輿論引導,就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復雜的課題。大數(shù)據(jù)加算法再加網絡傳播這種“猜你喜歡”式的網絡匯聚,可以使原本無序的網民形成網絡社會的“強關系”空間,討論他們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但又容易形成“信息繭房”。怎么做到“猜你喜歡”和“要你喜歡”的辯證統(tǒng)一,從而實現(xiàn)正確網絡輿論的有效引導?“弱關系”研究是一個值得嘗試的領域。
在結束這篇序言時,我想再一次強調:其實這本書講的不僅是娛樂文化,而是通過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研究對象探討社會信息的有效傳遞,因為歸根結底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形成了社會及社會問題。而在網絡社會,信息的傳遞由于技術的進步,已經由平面?zhèn)鞑、垂直傳播、立體傳播演進到了網狀傳播,每一個社會主體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的節(jié)點,每一個節(jié)點的信息能量、鏈接力都將直接影響到傳播范圍與影響力。因此,媒體人思考改善信息內容、改進傳遞手段的同時,還要更多地思考信息接收者的關系空間,以求提高傳遞效益。我以為,這就是本書的理論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之所在,也是我今天向讀者推薦本書的原因。
馬凓,福建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上海市晨光學者,福建省引進高層次人才。現(xiàn)為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福建省馬工程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華僑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學者成長工程”項目等,并在《新聞大學》《中國社會科學報》《新聞戰(zhàn)線》等報刊發(fā)表文章二十余篇。目前主要從事媒介經營管理、新媒體傳播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緒論:中國文化分層的網絡時空轉型
第一節(jié) 網絡娛樂:深刻影響現(xiàn)實生活的新議題
第二節(jié) 分層蛻變:融入互聯(lián)網基因的文化新結構
第三節(jié) 網絡時空:構建社會形態(tài)的新框架
第四節(jié) 人·傳播·社會時空:研究文化結構的新方式
第一部分 人·傳播·社會時空:演義中國娛樂文化
第一章 人的娛樂需求趨向追求自由解放
第一節(jié) 人性本能:追求娛樂天賦權利
第二節(jié) 文化基因:追求和合世界的娛樂“慣習”
第三節(jié) 娛樂觀念:追求幸福的快樂原則
第二章 傳播介質的娛樂文化“鏡像”
第一節(jié) 技術主導的娛樂傳播模式
第二節(jié) 建筑空間介質的娛樂傳播
第二三節(jié)娛樂文化符號的“鏡像”傳播
第三章 娛樂文化的社會時空形塑
第一節(jié) 古代社會時空的娛樂文化特征
第二節(jié) 近代社會時空的娛樂文化特征
第三節(jié) 改革開放社會時空的娛樂文化特征
第四節(jié) 網絡社會時空的娛樂文化特征
第五節(jié) 變與不變:娛樂文化的社會時空解讀
第一部分小結
第二部分 網絡娛樂創(chuàng)造社會空間再生產
第四章 網絡娛樂的行為空間
第一節(jié) 娛樂行為從物理空間走向虛擬空間
第二節(jié) 網絡娛樂空間的行為刻畫
第三節(jié) 網絡娛樂空間的“消費者黑箱”行為
第五章 網絡娛樂的信息空間
第一節(jié) 信息空間建構娛樂認知共同體
第二節(jié) 信息空間建構娛樂交流互文性
第三節(jié) 信息空間建構娛樂知識流動之網
第六章 網絡娛樂的關系空間
第一節(jié) 網絡娛樂關系空間的結構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網絡娛樂關系空間的強關系運行軌跡
第三節(jié) 行動者網絡的弱關系運作軌跡
第二部分小結
第三部分 時空再結構化的網狀文化趨向
第七章 千禧一代的“多面性”催生網狀文化結構
第一節(jié) 千禧一代不同職業(yè)群體網絡娛樂消費特征
第二節(jié) 基于拓展TPB模型的網絡文化消費影響因素探究
第三節(jié) 千禧一代不同群體的社會行動圖譜
第八章 網狀傳播顛覆文化分層
第一節(jié) 網狀傳播:文化分層蛻變的動力源
第二節(jié) 網狀文化關系結構:文化結構發(fā)展新趨向
第九章 網狀文化空間的新娛樂時空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網狀文化空間的宇宙式傳播圖景
第二節(jié) 網狀文化空間的行為規(guī)則
第三部分小結
結語:網狀傳播是社會變革轉型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