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巨頭、政治家、技術未來學家和社會評論家們一致認為,我們正生逐漸走入一個技術快速自動化的時代。這預示著,我們熟知的傳統(tǒng)工作模式即將終結。但是,即便“機器人崛起”的議題熱度不減,它真的能解釋潛伏在大背景下的就業(yè)危機嗎?在《后稀缺》一書中,Aaron Benanav揭示了一些結構性經濟趨勢,這些趨勢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將塑形我們的工作生活。他問道,如果單靠技術創(chuàng)新無法實現,需要什么樣的社會運動來推動我們進入后匱乏時代?眾人呼吁,應當統(tǒng)一基本工資,但這反而會讓越來越多的工人陷入失業(yè)困境。Aaron提出了一個相反的看法,對此做出了回應。
《后稀缺:自動化與未來工作》既為我們描述了值得期待的未來社會,那個人人享有 自由的社會,又為我們指明了就業(yè)難與用工荒矛盾的癥結所在。閱讀這本書,我們不再因擔心人工智能的飛速發(fā)展會取代人類而憂心忡忡,也不再因為認識不到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方向而郁郁寡歡,我們會清楚地認識到結構性失業(yè)的癥結,了解到自動化的發(fā)展與未來工作的關系,對未來有希望實現的后稀缺社會充滿期待。
亞倫·貝納納夫(Aaron Benanav)是經濟歷史學家和社會理論家,柏林洪堡大學的博士后研究員。曾在芝加哥大學任教,并為《新左派評論》撰稿。研究領域包括19世紀和20世紀的 經濟史、失業(yè)和就業(yè)不足、經濟增長和發(fā)展、人口變遷等。
序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自動化話語
機器來了
憂慮重重
崗位稀缺
第二章 勞動力的 逆工業(yè)化
生產率悖論
制造業(yè)產能過剩之弊
第三章 籠罩在停滯的陰影下
增長引擎失速
替代引擎的缺位
技術的影響
第四章 勞動力需求低迷
不計代價地工作
范圍內的剩余勞動力
后工業(yè)低谷
第五章 “銀彈”妙藥
凱恩斯主義: 再上膛
無償的津貼
局限之處
第六章 必要與自由
后稀缺學派
合作型公正
人人享有的自由時間
后記 變革的主體
注釋
附錄 怎樣制造一支鉛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