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認同建構為視角,以第一代考入高校并系統(tǒng)接受語言教育的中國女性為對象。內容包括:女性的語言學習與認同建構、研究方法、民國女性語言教育的背景、國語教育與新女性認同的建構、英語教育與新女性認同的建構、民國的語言教育政策及其對新女性認同建構的影響等。
本書是一部近代中國語言教育專題史,考察的時段鎖定在民國初期。那時候,許多銳意進取、期盼社會改革的知識分子對理想的家國懷有一種想象,而這一想象的圖景經常在本□□的語言教育□革中得到映射。安德森(B.Anderson)指出,人們常說的“□□”無非是借一種特定的語言所構想的共同體(Anderson,1991)。關于語言教育在我們的國家和□□認同建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海內外并不缺乏關注。比如學界經常會提到這方面的一些大事件,像漢語由文言向白話的轉型以及相應的白話普及教育,英語被納入教學大綱等,但我們還需要以應用語言學為框架,用現(xiàn)代的方法對這段語言教育改革史加以梳理。這便是本書嘗試要做的事情。
全書以認同建構為視角,以□□代考入高校并系統(tǒng)接受語言教育的中國女性為對象,采用的史料來自國內外共六處圖書館、檔案館,包括校史?⒒貞涗、日記、書信、課程作業(yè)、成績單、訪談稿等。本書研究的步驟和要點大抵如下:
緒論指出,學界對民國初期受教育女性的探討多專注于教育學、社會學等領域,缺少應用語言學視域下的研究。鑒于此,本書將研究目標設定為通過考察新女性的語言學習與認同建構,探討語言教育如何通過培養(yǎng)具有某種特殊認同的□□來參與社會□革。
□□章提出全書的概念體系,著重于語言學習與認同相關理論,并對海內外女性語言學習與認同研究的相關成果進行綜述。第二章闡述研究方法,主要是個案考察法和敘事分析法,尤其強調敘事分析在歷史、歷時研究中的特殊優(yōu)勢。第三章敘述研究背景,包括民國初期語言教育格□的形成、教育領域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以及本書選取的兩個群體案例: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和金陵女子大學。
對個案的分析集中在第四、五兩章展開。第四章解析了兩位國語學習者——程俊英和黃英的學習經歷,第五章解析了三位英語學習者——徐亦蓁、魯桂珍和張肖松的學習經歷。她們幾乎在同一時期接受高等教育,就讀期間恰逢文白轉型、英語教育□□化等教育政策□革,在語言權力、語言資本和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的影響下,她們各自確定了重點學□□語言,并在畢業(yè)之際建構了同中有異的新女性認同。其認同的相同之處在于,她們都通過學習體現(xiàn)較高資本和權力的語言,部分打破了主流社會對女性的束縛,建構起“新”的女性認同,且都體現(xiàn)出對于國家和□□的強烈責任感;相異之處在于,兩位國語學習者建構了“國文女教師”和“新文學女作家”的認同,基本符合□性教育改革者的預設,而英語學習者則建構了隱含的“女性領導者”認同,雖然符合女傳教士的教育理念,卻脫離了中國主流社會對女性的期待。
第六章嘗試在理論上再進一步,探討了意識形態(tài)(語言、性別等)、認同定位、話語權三個概念。把這三個概念綜合起來,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語言教育對學習者認同建構所產生的影響。第七章基于語言教育政策與認同的關系理論,探討了民國時期的語言教育政策對新女性認同的影響,以全面理解語言教育在當時的社會和政治屬性,即,語言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yǎng)一批具有特殊認同的□□,而這些□□當中的許多人將投身社會□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