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比起結果,過程更為重要。知識的入門書里也常常能見到這樣的附言:不僅重視結論,也重視思維方式。在邏輯學中,我們把過程和思維方式替換成邏輯,其意義還是不變的。
所謂邏輯,就是哪怕主題和對象發(fā)生了改變也依然成立的構造和方法。我想大家都知道,在構造相似時,哪怕登場人物和事物各不相同,同樣的處理方法都是可以生效的。而將這個構造和方法作為研究對象的邏輯學,因為它是所有學問的基礎,所以比起其他任何特定學科,它都能給我們帶來適用范圍更為廣泛的知識。
但是反過來說這也是它的難點所在由于構造和方法過于普遍而難以捉摸,學習起來極為困難。邏輯學,主要研究思考的構造和思考的方法,是為了提高效率的實踐性學問,但學習邏輯學之前,還必須學習邏輯。如果不理解何謂邏輯,就很難學習邏輯學,因為邏輯學是對邏輯的一種反省性認識。
在此意義上,可以說邏輯學的入門方式較為獨特。當我們學習物理學、心理學和語言學之時,不需要從物為何物?心為何物?言為何物?開始學起,而應該能夠立刻進入物理學、心理學和語言學的學習中。
在學習邏輯學時,由于邏輯這一研究對象本身過于抽象、非感性,所以我們必須要先從邏輯究竟是什么?開始學起。再進一步說,就算開始正式學習邏輯學,使用一些專業(yè)用語之后,如果不能勤于對邏輯學進行反省,那也將無法進步。從邏輯學重視基礎這一點來看,它的確是一門優(yōu)秀的哲學性學科。
本書中將把哲學性的邏輯論和邏輯學并行展開。為了明確地展示出邏輯的本性,就必須要檢驗邏輯是以何種形式出現(xiàn)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然后再從中讓大家實際感受邏輯學的另一面,即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關于批判性思維的練習。
終的問題雖然是以既有問題為素材,但在出題時我將題目進行了修改,讓答題者在解答時不僅要套入邏輯規(guī)律,還要求他們對何謂邏輯這一點產生新的認識。在對邏輯學技巧進行學習和運用時,對邏輯本身進行的反省將會對確保邏輯學的哲學性起到作用。
2010 年 8 月
見里敏比谷
作者:
【日】見里敏比古:
1959年出生。畢業(yè)于東京大學大學院比較文學專業(yè)。現(xiàn)任和洋女子大學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美學、分析哲學、形而上學等。
譯者:
鐘小源:
畢業(yè)于福建華僑大學日語系,曾譯有《如何有效閱讀》《了不起的孩子》等十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