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自問世以來,僅憑顏值就征服了無數觀眾、設計界精英、甜點達人……以及廣大熱愛美好事物的粉絲。
這本由韋斯·安德森親自把關設計的電影書,就將令人極度舒適的可口配色和對稱構圖搬到了「紙上」!
你不僅可以一窺全能導演的天才創(chuàng)見,更能看到一群懷揣童心的人如何用匠心打造觸感真實的世界,甚至可以在這部集齊謀殺、越獄、驚險的成人童話中,喚起共通的情感記憶,深刻體味文明的微光。
讓我們跟隨鏡頭,穿梭于樓層與房間,探索這座承載愛、友誼和想象力的游戲屋,開啟這場全景沉浸式體驗、獨一無二的冒險之旅。
* * *
& 同名電影斬獲奧斯卡4項大獎,橫掃全球電影節(jié),獲上百個國際獎項
☆ 奧斯卡蕞佳美術設計、服裝設計、化妝與發(fā)型設計、原創(chuàng)配樂
☆ 柏林電影節(jié)評審團大獎
☆ 金球獎蕞佳音樂/喜劇片
☆ 美國編劇工會獎蕞佳原創(chuàng)劇本
☆ BAFTA 蕞佳原創(chuàng)劇本、原創(chuàng)配樂、服裝設計、美術設計、化妝與發(fā)型設計
& 13萬字誠意分享,紅遍全球的“安記”招牌美學,等你解鎖
童話般唯美的畫面、明亮飽和的配色、清新怪誕的畫風、蠢萌荒誕的演繹,當然少不了招牌式的居中構圖……安德森電影中的一切經典要素,都在這里“井噴式”爆發(fā)。
本書分“3幕”,堪比一部幕后紀錄片,從角色到表演、從美術到配樂、從文學到生活,導演親自講述構思到成片的整個過程,揭秘一個完美主義者,如何用手工打造一個有溫度的世界,不僅有嚴謹的鏡頭美學、靈感來源,還有獨門的“旅行淘寶”式「創(chuàng)作法」和「時尚經」。
& 美即正義!超600張精美圖片,每一頁都閃著理想的光暈
在虛構的中歐小鎮(zhèn)中,大到大飯店所在城堡,小到點心盒包裝、護照、遺囑、鈔票、郵票、旗幟、報紙……每一個細節(jié)都經過了精心設計。
囊括大量首度公開的一手資料,不僅有藝術品一般的服化道設計圖紙,還有導演親筆手繪分鏡稿、藝術家女友繪制的原創(chuàng)造型插畫(磕到了),以及跟成片只能說一模一樣的分鏡圖……種種瘋狂壓預算的布景制作大法,處處體現貧窮也限制不了的想象力。
這是一本色彩之書、藝術創(chuàng)意之書,「平面設計」「家居布置」「時尚穿搭」都能獲得靈感。裝幀版式設計處處有巧思,與安德森的美學高度一致(當然,少不了極致對稱)。
& 主創(chuàng)團隊首度集結,360°全面揭秘神作背后的魔法配方
打開點心盒時,盒子四面必須同步落下,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拿蘋果的少年》這幅“文藝復興名畫”,竟然只是個道具?
內飾考究的火車車廂戲,原來是在木板小推車上拍的?
為大飯店制服Pick的絕*版vintage紫色毛呢,要去哪找批量面料?
攝影師多年陪導演死磕「居中對齊」,為何依然不離不棄?
& 搞懂這些甘當龍?zhí)椎膴W斯卡級別卡司,就搞懂了安德森~(也許吧)
拉爾夫·費因斯:“史上蕞佳無鼻子反派”挑戰(zhàn)喜劇
蒂爾達·斯文頓:全能表演大師,單單演老人就讓她興奮
西爾莎·羅南:一秒入戲的全自動演戲計算機(褒義)
威廉·達福:融合舞蹈、啞劇……甚至雕塑,他用肢體可以表達一切
還有裘德·洛、阿德里安·布洛迪、蕾雅·賽杜……
& 連接一本書與一部電影的另類時光機,在四重時空中演繹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真正想看懂“大飯店”,就不得不了解安德森向茨威格深情致敬的故事。
這是一部關于故事的電影。四重時空層層嵌套,「故事中又有故事」。這是澤羅的故事、古斯塔夫的故事、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故事,也是茨威格阿爾卑斯山間別墅的故事、奧地利的的故事,更是歐洲的故事,萬事萬物的故事。
「生活摧毀的,由藝術來保存。」
& 十字筆桿同盟——竟有這種組織?影評人組團cosplay,帶你拉片細讀
《電影藝術》作者、電影史學家大衛(wèi)·波德維爾領銜這個神秘撰稿人團體,讓整本書的內容深度不輸美貌。
波德維爾壓軸作評,拉片分析,看安德森如何用不同比例畫框玩轉時間軸,把小津安二郎、北野武也愛用的構圖發(fā)揮到極致。
& 年度氣質之作,珍藏級品質,高規(guī)格工藝烘托安德森格調
隨書附贈:專屬于你的酒店入住邀請函;腰封隱藏點心盒圖紙,輕松DIY甜美曬書利器~
硬精裝方脊,鎖線工藝,可180°完美平攤,隨心翻閱,無懼損壞;
封面復刻原版書高透明度UV工藝,“點亮”大飯店的每扇窗戶;
內文采用高磅數128g太空梭啞粉紙,厚度、韌度、硬度俱佳;
特8大尺寸開本,多幅跨頁大圖,飽覽標志性明亮配色、唯美名場面、明星劇照;
全彩四色印刷,經過專業(yè)調色,力求復刻原品細膩色彩、飽滿質感。
作者序
韋斯·安德森導演生涯迄今為止的巔峰正是《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集大成之作涵蓋了此前他全部作品中的文學與視覺元素。它就像一個用電影做成的十二層婚禮蛋糕,你在大快朵頤之際,只感到極度美味,卻不見得能意識到它包含的心血。
這部影片內涵之復雜、視野之寬廣,值得傾注更多的筆墨。因此,我們著手編寫這本書時,首先采用了與The Wes Anderson Collection類似的思路,力圖描繪出一幅闡釋導演美學的肖像——一本無論外表還是質感都與韋斯·安德森的電影有著某種程度上的“類似”、卻不過分模仿其風格的分冊—不僅如此,這次我們還試著進一步探索。
“藝術家風格的肖像”這一思路貫穿于由三部分組成的安德森對談中。形形色色自成一體的章節(jié)選段散落在這三“幕”(Acts)之間,涉及影片制作的各個方面。首先是我們與拉爾夫·費因斯(Ralph Fiennes)關于表演的專訪,隨后是克里斯托弗·萊弗蒂(Christopher Laverty)撰寫的戲服解析,以及本片服裝設計師米萊娜·卡尼奧內羅(Milena Canonero)的專訪;美術設計的部分由影評人史蒂文· 布恩(Steven Boone)的評論文章與美術指導亞當·斯托克豪森(Adam Stockhausen)的長篇專訪組成,配樂的部分則收錄評論家奧利維婭·柯萊特(Olivia Collette)的評論文章與作曲家亞歷山大·德普拉(Alexandre Desplat)的專訪;影評人阿里·阿里康(Ali Arikan)為斯蒂芬·茨威格作品賞析執(zhí)筆,茨威格也是安德森口中劇本的主要靈感來源;在這之后您將讀到茨威格的虛構作品與回憶錄選摘;全書結尾部分談攝影,不僅有安德森長期合作的攝影指導羅伯特·約曼(Robert Yeoman)的專訪,更有杰出的電影理論家、電影史專家大衛(wèi)·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撰寫的評論,他的著作[無論是單獨撰寫的,還是與他的寫作兼生活伴侶克里斯汀·湯普森(Kristin Thompson)合著的]講述電影敘述如何演進,被數代影迷與電影人奉為圭臬。我喜歡這樣看待這些杰出的作者—他們組成了屬于自己的無敵組織:十字筆桿同盟(The Society of Crossed Pens)。
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制作一本具有建筑感的書,與啟發(fā)它的那部非凡影片同樣有著樓層與房間,F在你已走進布達佩斯大飯店:衷心祝您住店愉快!
馬特?佐勒?塞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