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49.8 元
叢書名:“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guī)劃項目 現(xiàn)代機械工程系列精品教材
當前圖書已被 13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鄧元望 唐愛坤
- 出版時間:2021/8/1
- ISBN:9787111679042
- 出 版 社: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TK124
- 頁碼:254
- 紙張:
- 版次:
- 開本:16開
本書在內容上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同時力求內容精煉、簡明扼要,做到理論與實際緊密聯(lián)系,使讀者既能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又能培養(yǎng)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
本書共12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傳熱過程、數(shù)值方法、工程應用等。每章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例題,可幫助讀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每章后面都附有思考題與習題,可供讀者學習參考。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能源動力類、機械類等專業(yè)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第1章緒論1
1.1傳熱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1
1.2熱量傳遞的基本方式2
1.2.1熱傳導2
1.2.2熱對流4
1.2.3熱輻射5
1.3傳熱過程6
1.4傳熱學的特點和研究方法8
思考題與習題10
第2章導熱基本定律12
2.1導熱的基本概念12
2.2傅里葉定律14
2.3熱導率15
2.4導熱問題的數(shù)學描述19
2.4.1導熱微分方程19
2.4.2單值性條件22
思考題與習題27
第3章穩(wěn)態(tài)熱傳導29
3.1一維穩(wěn)態(tài)導熱29
3.1.1平壁的穩(wěn)態(tài)導熱29
3.1.2圓筒壁的穩(wěn)態(tài)導熱34
3.1.3球壁的穩(wěn)態(tài)導熱37
3.2肋片導熱38
3.2.1等截面直肋的穩(wěn)態(tài)導熱39
3.2.2肋片效率42
3.3其他穩(wěn)態(tài)導熱44
3.3.1二維穩(wěn)態(tài)導熱44
3.3.2多維穩(wěn)態(tài)導熱的形狀因子解法47
3.4接觸熱阻49
思考題與習題51
第4章非穩(wěn)態(tài)熱傳導55
4.1非穩(wěn)態(tài)導熱的基本概念55
4.2零維問題非穩(wěn)態(tài)導熱56
4.3一維問題非穩(wěn)態(tài)導熱59
4.3.1無限大平壁冷卻或加熱問題59
4.3.2諾模圖63
4.4多維問題非穩(wěn)態(tài)導熱69
思考題與習題70
第5章對流傳熱基礎72
5.1對流傳熱概述72
5.1.1牛頓冷卻公式與表面?zhèn)鳠嵯禂?shù)72
5.1.2對流傳熱的影響因素73
5.1.3對流傳熱的分類74
5.2邊界層理論75
5.2.1流動邊界層75
5.2.2熱邊界層76
5.3對流傳熱的數(shù)學描述77
5.3.1表面?zhèn)鳠嵯禂?shù)77
5.3.2能量微分方程78
5.3.3對流傳熱問題的數(shù)學描述80
5.3.4對流傳熱微分方程組的簡化81
5.4量綱分析82
5.5相似原理84
5.5.1相似原理的內容84
5.5.2相似原理指導下的實驗研究
方法87
思考題與習題93
第6章單相對流傳熱的計算95
6.1流體外掠平板層流對流傳熱的
分析解95
6.1.1速度場的求解結果95
6.1.2溫度場的求解結果96
6.2內部強制對流傳熱的計算98
6.2.1管內流動與對流傳熱問題98
6.2.2管內強制對流傳熱特征數(shù)
關聯(lián)式103
6.2.3計算舉例106
6.3外部強制對流傳熱的計算109
6.3.1外掠平板109
6.3.2橫掠單管111
6.3.3橫掠管束112
6.3.4計算舉例114
6.4自然對流傳熱115
6.4.1自然對流傳熱的特點115
6.4.2自然對流傳熱的準則關聯(lián)式116
6.4.3大空間自然對流傳熱實驗
關聯(lián)式117
6.4.4有限空間自然對流傳熱實驗
關聯(lián)式118
6.4.5計算舉例119
思考題與習題121
第7章相變對流傳熱125
7.1凝結傳熱125
7.1.1膜狀凝結和珠狀凝結125
7.1.2膜狀凝結傳熱分析解及計算
關聯(lián)式126
7.1.3膜狀凝結傳熱的影響因素129
7.1.4膜狀凝結傳熱的強化130
7.2沸騰傳熱132
7.2.1大容器飽和沸騰曲線132
7.2.2核態(tài)沸騰傳熱的主要影響因素133
7.2.3大容器飽和核態(tài)沸騰傳熱的
實驗關聯(lián)式134
思考題與習題136
第8章熱輻射的基本概念與定律139
8.1熱輻射的基本概念139
8.1.1電磁波的波譜和熱輻射的特點139
8.1.2物體表面對熱輻射的作用140
8.2黑體輻射的基本定律142
8.2.1輻射力和輻射強度142
8.2.2斯忒藩-玻耳茲曼定律143
8.2.3普朗克定律和維恩位移定律143
8.2.4蘭貝特定律145
8.3實際物體和灰體的熱輻射147
8.3.1實際物體的輻射特性148
8.3.2實際物體的吸收特性150
8.3.3吸收率與發(fā)射率的關系——基爾
霍夫定律151
思考題與習題154
第9章輻射傳熱的計算157
9.1輻射傳熱的角系數(shù)157
9.1.1角系數(shù)的定義157
9.1.2角系數(shù)的性質158
9.1.3角系數(shù)的計算方法159
9.2封閉系統(tǒng)中被透熱介質隔開的灰體
表面間的輻射傳熱163
9.2.1封閉腔模型163
9.2.2有效輻射164
9.2.3有效輻射與輻射傳熱量的關系164
9.2.4兩個漫灰表面組成的封閉腔的
輻射傳熱164
9.2.5多表面系統(tǒng)漫灰表面的輻射
傳熱的網(wǎng)絡求解法166
9.3氣體輻射簡介169
9.4輻射傳熱的控制170
9.4.1覆蓋光譜選擇性涂層改變表面
發(fā)射率170
9.4.2遮熱板(輻射屏)削弱輻射
傳熱171
思考題與習題172
第10章傳熱過程與熱交換器175
10.1傳熱過程的分析與計算175
10.1.1通過平壁的傳熱過程計算175
10.1.2通過圓筒壁的傳熱過程計算176
10.1.3通過肋壁的傳熱過程計算178
10.2熱交換器的類型180
10.3熱交換器的熱力計算182
10.3.1傳熱計算的基本方程式182
10.3.2對數(shù)平均溫差法183
10.3.3效能-傳熱單元數(shù)法187
10.4熱交換器傳熱過程的強化和削弱191
10.4.1傳熱過程的強化191
10.4.2傳熱過程的削弱193
思考題與習題193
第11章傳熱問題的數(shù)值方法196
11.1數(shù)值方法的基本思想196
11.2區(qū)域離散化197
11.3微分方程的離散198
11.3.1有限差分法198
11.3.2有限元法199
11.3.3有限體積法200
11.4節(jié)點溫度差分方程組的迭代求解203
11.5穩(wěn)態(tài)熱傳導問題的數(shù)值求解205
11.5.1求解域的離散化205
11.5.2節(jié)點溫度差分方程的建立205
11.6非穩(wěn)態(tài)熱傳導問題的有限差分法209
11.7對流傳熱問題的數(shù)值求解212
11.7.1直角坐標系中的對流-擴散
方程212
11.7.2用控制容積積分法進行離散212
11.7.3五點格式的通用離散方程213
11.8輻射傳熱問題的數(shù)值解法214
11.8.1熱輻射數(shù)值計算的特點214
11.8.2熱輻射數(shù)值計算的分類214
11.8.3輻射傳熱積分方程近似解法215
思考題與習題218
第12章工程應用220
12.1熱管及其應用220
12.1.1熱管的結構、工作原理和
特性220
12.1.2熱管的傳熱極限221
12.1.3熱管的分類、特點和用途222
12.2新型空冷傳熱技術224
12.2.1空冷技術的原理及特點224
12.2.2直接空冷系統(tǒng)的組成225
12.3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組的熱管理226
12.3.1電池熱模型227
12.3.2電池組最優(yōu)工作溫度范圍227
12.3.3電池熱場計算及溫度預測228
12.3.4傳熱介質的選擇229
12.3.5熱管理系統(tǒng)散熱結構設計229
12.3.6風機與測溫點的選擇230
12.3.7加熱系統(tǒng)230
12.4太陽能的熱利用230
12.4.1太陽能的利用形式231
12.4.2太陽能利用技術未來的發(fā)展
趨勢231
12.5新型導熱和絕熱材料232
12.5.1新型導熱材料232
12.5.2新型絕熱(保溫)材料233
思考題與習題237
附錄238
附錄A常用單位換算表238
附錄B金屬材料的密度、比熱容和
熱導率239
附錄C保溫、建筑及其他材料的密度和
熱導率240
附錄D幾種保溫、耐火材料的熱導率與
溫度的關系241
附錄E大氣壓力(p=1.01325×105Pa)
下干空氣的熱物理性質241
附錄F大氣壓力(p=1.01325×105Pa)
下標準煙氣的熱物理性質242
附錄G大氣壓力(p=1.01325×105Pa)
下過熱水蒸氣的熱物理性質242
附錄H飽和水的熱物理性質243
附錄I干飽和水蒸氣的熱物理性質244
附錄J幾種飽和液體的熱物理性質245
附錄K幾種液體的體脹系數(shù)248
附錄L液態(tài)金屬的熱物理性質248
附錄M第一類貝塞爾(Bessel)函數(shù)249
附錄N誤差函數(shù)選摘250
附錄O常用材料的表面發(fā)射率250
附錄P常用熱交換器傳熱系數(shù)的大致
范圍252
附錄Q生物材料的熱物理性質253
參考文獻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