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劉小楓教授之邀,朗佩特教授于2015年4月在中國人民大學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做了六場講座,本書即講稿的結集。
朗佩特教授的學術熱忱一直圍繞著尼采、施特勞斯和柏拉圖,專注于細致解讀三位大哲人的作品。這部講稿基于六次討論,兩次討論施特勞斯(Leo Strauss),兩次討論柏拉圖,后兩次討論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然而,六次講座都關乎哲學和哲學之詩。換種說法,是討論隱微教誨(esotericism)和顯白教誨(exotericism),即哲人們踐行的寫作技藝。
這部講稿濃縮了朗佩特教授40年來沉思何謂哲學的心得,展現(xiàn)了他思想中精華的部分,且娓娓道來如行云流水。一些話題在他之前的著作中出現(xiàn)過,但他做了精心裁剪和編排。朗佩特教授特別囑托,本部講稿以中英文對照的形式出版,不再單行英文版,因為是為中國讀者寫的,他的知音在中國。
朗佩特教授的學術熱忱一直圍繞著尼采、施特勞斯和柏拉圖,專注于細致解讀三位大哲人的作品。他不僅有哲學熱情,同時很講究寫作技藝。他的寫作如思想偵探一樣,步步追蹤。
正如他在書中所寫的:哲人的技藝是一種引誘,一種對你的引誘,旨在使你迷上他本人和他的思想。哲人的技藝傳達給你的隱微內容,是他贈予你的一份禮物,因你是他的專屬讀者。這份禮物成為你和他的紐帶。為此你心存感激。你會一生感激他和他對你的饋贈。你就這樣上鉤了。尼采說過,我所有的作品都是魚鉤。
編者前言
應劉小楓教授之邀,朗佩特教授于2015年4月在中國人民大學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做了六場講座,本書即講稿的結集。
朗佩特教授是加拿大人,1970年代在美國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其后執(zhí)教于印第安納大學-普渡大學印第安納波利斯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Purdue University Indianapolis),直至2005年榮休。
朗佩特教授的學術熱忱一直圍繞著尼采、施特勞斯和柏拉圖,專注于細致解讀三位大哲人的作品。從1980年代開始,他陸續(xù)推出一系列厚重的嘔心之作:《尼采的教誨:〈扎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解讀一種》(1986)、《尼采與現(xiàn)時代:解讀培根、笛卡爾與尼采》(1993)、《施特勞斯與尼采》(1996)、《尼采的使命:〈善惡的彼岸〉繹讀》(2001)。為了潛心著述,朗佩特教授提前榮休,年逾古稀之后又寫出了《哲學如何成為蘇格拉底式的:柏拉圖〈普羅塔戈拉〉〈卡爾米德〉以及〈王制〉繹讀》(2010)、《施特勞斯的持久重要性》(2013)、《什么是哲人:成為尼采》(2018)。身筆雙健的朗佩特教授新近出版了一部探討蘇格拉底如何成為蘇格拉底的著作,解讀柏拉圖的《斐多》《帕默尼德》和《會飲》,與《哲學如何成功蘇格拉底式的》構成姊妹篇。
朗佩特教授自稱哲學的勞作者,卻以闡明尼采意義上的真正的哲人為己任:真正的哲人是命令者和立法者(《善惡的彼岸》條211)。依照朗佩特的理解,西方哲學自柏拉圖伊始就有一個顯白/隱微寫作的傳統(tǒng),無論是位于現(xiàn)代開端的培根和笛卡爾,還是位于現(xiàn)代晚期的尼采,都深諳并自覺踐行這種傳統(tǒng)。施特勞斯重新發(fā)現(xiàn)了顯白寫作的技藝,并將哲人的這一秘密公之于眾。朗佩特如思想偵探一樣,步步追蹤施特勞斯發(fā)現(xiàn)顯白傳統(tǒng)的過程,并破解施特勞斯本人的顯白寫作。
在施特勞斯的啟迪之下,朗佩特指出,哲人必定有哲學與哲學之詩的雙重教誨,哲學教誨是隱微的,只針對少數(shù)潛在的哲人,哲學之詩的教誨是顯白的,針對多數(shù)人。更進一步說,哲學是對存在或自然的探究,是對本體論問題的回答,是關乎存在的真理;哲學之詩則是關于諸神的高貴的謊言,是一套神學-政治方案,是哲人的立法,哲人借之來施行統(tǒng)治,從而服務于哲學的利益。這一區(qū)分實際是說,哲學等于形而上學,政治哲學只是哲學的副產品和侍臣。
同樣借助施特勞斯的目光,朗佩特看到了柏拉圖和尼采兩位哲人在表面的對立之下深刻的一致。對于本體論問題,柏拉圖答曰,存在就是作為愛欲存在,而非其他;尼采答曰,存在就是作為權力意志存在,而非其他。兩個回答名異實同。既然的存在永恒不變,哲人們對它的理解必然是古今同一,不可能相互歧異。哲人是一個族類,分享至高的洞見,且只有獲得關于存在的至高洞見,才可謂之哲人。
朗佩特認為,柏拉圖對存在的終洞見體現(xiàn)在第俄提瑪關于愛欲的教誨中。愛欲的特征在于自我生產,愛欲的起源是愛欲,愛欲的結果是愛欲,愛欲是永恒與流變之間的一種居間狀態(tài)。愛欲與權力意志一樣體現(xiàn)著尼采所說的生成的至高無上性。朗佩特以極為抽象的語言解釋說:兩者都聲稱生成是一種涌動、滿足和再次涌動。兩者都聲稱,在永遠的自我更新活動中,有一種旨在達到一種自我滿足的內在導向:它以自我為目的(auto-telic)。存在自為自足,不斷自我更新,同時又處在與一切存在之物的關系之中:兩者都聲稱,這種導向性的能量或力量的表達是關系性的;關系是個體的關系,關系的出現(xiàn)是這類關系領域的一部分,這類關系的整個領域是整體性,是一切存在之物。(見本書第114頁)哲學之詩則容易明了得多。哲人視乎自己時代的狀況,開出面向所有人的神學-政治教誨。柏拉圖面對的是荷馬的諸神之死,為了療治時代的虛無主義癥狀,他以靈魂不死的神話、理念學說來替代荷馬之詩,提供新的道德-宗教-政治體系。柏拉圖的這套教誨以柏拉圖主義的面目進入基督教,成為支配西方千年的學說。尼采面對著基督教-柏拉圖主義的上帝之死,他深知宗教的必要性,于是以永恒復返的宗教來替代柏拉圖的宗教,永恒復返是對萬物的整個自然循環(huán)的神化,一種對上帝的非有神論辯護。所以,柏拉圖和尼采的哲學完全契合,他們的哲學之詩卻截然背離……
在區(qū)分哲學與哲學之詩的前提下,朗佩特在研讀柏拉圖和尼采時還引入了一種傳記的、史學式的視角,來考察哲人如何成為哲人這一主題的呈現(xiàn)。朗佩特的這一創(chuàng)見源自他早年研讀笛卡爾《談談方法》的心得。在朗佩特看來,笛卡爾同樣是一位柏拉圖式的政治哲人,《談談方法》以傳記的形式講述了笛卡爾成為哲人以及政治哲人的過程。循著這一思路,朗佩特細致考辨柏拉圖對話的戲劇時間,挖掘出蘇格拉底成為哲人的三個階段(《斐多》-《帕默尼德》-《會飲》),以及蘇格拉底隨后成為政治哲人的三個階段(《普羅塔戈拉》-《卡爾米德》-《王制》)。他還追蹤尼采的筆記,對勘尼采正式出版的著作,發(fā)現(xiàn)了尼采發(fā)現(xiàn)和呈現(xiàn)權力意志和永恒復返兩大學說的動態(tài)過程。朗佩特由此得到的啟示是,哲學先于政治哲學,成為哲人先于成為政治哲人。
施特勞斯幫助朗佩特真正理解了尼采所說的以前的哲人都知道顯白與隱微的區(qū)別(《善惡的彼岸》條30)。但施特勞斯恐怕不會同意朗佩特直接把政治哲學等同于顯白的教誨,因為區(qū)分顯白與隱微是政治哲學的應有之義,政治哲學取代了哲學,而非僅是哲學的侍臣。相較而言,朗佩特比施特勞斯顯得更哲學。
這部講稿濃縮了朗佩特教授40年來沉思何為哲學的心得,展現(xiàn)了他思想中精華的部分,且娓娓道來如行云流水。一些話題在他之前的著作中出現(xiàn)過,但他做了精心裁剪和編排。來中國人民大學做講座那年,他提前飛到北京,在賓館里寫講稿,一次外出是去爬西山,卻因惦念寫作而無心欣賞山色。
朗佩特教授特別囑托,本講稿以中英文對照的形式出版,不再單行英文版,因為是為中國讀者寫的,他的知音在中國。
彭磊
2020年9月于京
2021年5月改定
朗佩特(Laurence Lampert),加拿大人,1970年代在美國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其后執(zhí)教于印第安納大學-普渡大學印第安納波利斯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Purdue University Indianapolis),直至2005年榮休。朗佩特教授的學術熱忱一直圍繞著尼采、施特勞斯和柏拉圖,專注于細致解讀三位大哲人的作品。
目 錄
編者前言1
致謝1
引言1
講 施特勞斯恢復哲學之詩的傳統(tǒng)1
第二講 施特勞斯、尼采與未來的哲學之詩25
第三講 蘇格拉底的哲學之詩48
第四講 蘇格拉底成為蘇格拉底69
第五講 尼采成為尼采92
第六講 尼采的哲學之詩116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 143
Preface 145
Lecture 1 Strauss Recovers the Tradition of Philosophic Poetry 147
Lecture 2 Strauss, Nietzsche and the Philosophic Poetry of the Future 171
Lecture 3 Socrates Philosophic Poetry 194
Lecture 4 Socrates Becomes Socrates 216
Lecture 5 Nietzsche Becomes Nietzsche 241
Lecture 6 Nietzsches Philosophic Poetry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