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之美(意大利國寶級作家翁貝托·艾柯經典作品,顛覆認知,看盡中世紀藝術與美學,高定印刷、海量美圖,盡顯中古歐洲的華美
定 價:168 元
本書是艾柯論述中世紀美學理論、審美體驗和藝術實踐的作品。中世紀之美在艾柯筆下呈現(xiàn)出自成一體的活力,它繼承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傳統(tǒng),在教條的思想環(huán)境中悄然演變,直到發(fā)展出成熟且具有批判性的觀念體系,對現(xiàn)代所繼承的傳統(tǒng)做出了基于中世紀視野的修正。艾柯的論述從中世紀文本中汲取了神學、詩學、神秘主義、柏拉圖主義的思潮,他探討的藝術作品涵蓋了教堂、雕塑、珠寶、繪畫、音樂和古抄本。經過艾柯的解讀和闡釋后,中世紀的美學思想和藝術作品流溢出一種原始和獨特的美感,它的縝密性和普適性直至今天都能夠在我們身上激發(fā)出新鮮的見解。
美學史大師經典作品,顛覆刻板觀念,還中世紀以本真面貌翁貝托?艾柯是意大利國寶級作家,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中世紀學者和美學家。本書是他論述中世紀藝術理念和作品的專著,不僅通過翔實的文獻考證和藝術實例顛覆了中世紀是黑暗時代的陳舊觀念,并且詳細地引證出中世紀的審美體驗如何繼承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傳統(tǒng),又憑借自身獨特的思辨性,對后世產生了影響。精妙美術解讀,海量藝術美圖,帶你看盡中世紀的華美在艾柯筆下,中世紀為我們展現(xiàn)出一個龐大的美學體系:色彩的光之美,構圖的比例之美,神性的超越之美,以及宇宙的有機體之美。這些系統(tǒng)的美學思想都蘊含在本書精心遴選的160多幅高清藝術圖片中,幫助讀者更為直觀、深刻地理解中世紀藝術。中世紀的種種美麗經過艾柯的精彩闡釋和高清藝術圖片的呈現(xiàn),達成了理論和實踐上的統(tǒng)一。范景中、沈語冰、馬凌力薦!亞馬遜4.6高分,Goodreads千評推薦!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史專家范景中,復旦特聘教授、藝術史和美學學者沈語冰,復旦大學教授馬凌均對本書贊不絕口,并撰寫了熱情洋溢的推薦語。本書英文版在美國亞馬遜收獲了4.6分的高分評價,5分好評率高達72%,在主流圖書社交媒體Goodreads上收獲了1254個評價和57篇長書評。超大開本、高定印刷、藝術紙內文,個人收藏、禮贈他人兩相宜本書采用180毫米250毫米超大開本,以大畫幅和高精度展現(xiàn)中世紀藝術作品。內文采用125克雅韻藝術紙,含有涂布工藝,相比普通紙張具有更強的色彩表現(xiàn)力,相比藝術類常用銅版紙則手感更佳。本書印制委托國內享有盛譽的《圣經》印刷廠愛德印刷廠,并定制使用新近購置的日本進口小森UV油墨速干八色印刷機(小森GL-840P),經編輯團隊實地考察,具有優(yōu)秀的印刷效果,為個人收藏、禮贈他人之佳品。
導 言這部短小的作品涉及的時段上自6世紀,下至15世紀,旨在研究貫穿中世紀拉丁文明的美學問題和美學理論的歷史發(fā)展。中世紀拉丁語文化首先將我們指向經院哲學(Scholastic philosophy)及其所處的整個文化環(huán)境,但它也指向普通人的文化。我一直試圖證明,那個時代流傳的理論與現(xiàn)實中的感性及藝術成果有著怎樣的相關性。我闡明美學理論,是為了發(fā)現(xiàn)它有多么符合,又多么背離那個時代的現(xiàn)實,是為了發(fā)現(xiàn)中世紀美學和中世紀文化、文明的其他方面有哪些富有意義的聯(lián)系。簡言之,我試圖明確美學理論是否為美的享受和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提供了有效的答案無論美對于中世紀人意味著什么;并明確理論是否且怎樣刺激和指導了藝術的體驗和實踐。我希望我的這番描述可以戰(zhàn)勝一個普遍的異見,即中世紀沒有美學,而只是沉迷于形而上的概念這些概念既含糊又刻板,它們與寓言的糾纏關系更使其費解。顯然,如果我們以美學表示一種獨特的藝術構想比如根據(jù)克羅齊(Croce)的理論,藝術是感受的抒情直觀那么確實,中世紀哲學未曾產出這樣的美學。但這實際上是將對藝術和美的探尋每個時代都在自行進行著這樣的探尋化約為一種特定美學理念的產出,這從方法論上來說就是錯誤的,且莫名曲解了歷史觀點。然而,我們必須探究的是,在每個時代,當大眾感性和文化遭遇美學問題時,這些問題都是怎樣得到解決的。如此我們的歷史探尋便具有價值,不過這份價值不是對于我們所說的美學而言(無論定義如何),而是對于特定文明的歷史(就其自身的感性和美學意識)而言。如果撇開意識形態(tài)上的喜好,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本書所述的一部分理論在今日仍有一定價值。除此之外,我們也會更清楚地認識到,當代的哪些問題源于中世紀學說,而這些學說又因為遠離我們當前的興趣,時常被忽視。中世紀美學這個領域蘊藏著豐富的寶藏,埃德加?德?布呂納的《中世紀美學研究》等巨著將許多曾在我們視線之外的材料帶入我們的視野范圍內。在本書中,我將考察中世紀人關心,在我看來也值得關注的一些問題。從具體主題而非具體哲學家入手似乎更為可取,因為在每一個體系內,對美學問題的論述通常分散各處,難以綜合,而且不同作者在涉及同一問題時,觀點時常沒有實質性區(qū)別。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說,中世紀哲學深深植根于傳統(tǒng)。創(chuàng)新不會被夸耀,它甚至是一點一滴、悄然進行的,直至終被吸收進包容的融合體系里。從主題入手,我們可以追溯演變的過程,了解傳統(tǒng)如何逐漸讓位于具有爭議的新觀點;我們可以追蹤每一個疑難問題的解答是如何發(fā)展和成熟的,批判性的、科學的嚴謹態(tài)度又是如何形成的。中世紀美學始于對古典時代幾乎不加批判地繼承,但這份遺產依然有著煥然一新的精神。一種關于美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逐漸形成,終誕生了美是一種有機價值的觀點,這是其為成熟的時期。我們將看到,這一觀念隨后沒落。傳統(tǒng)的形而上概念開始分崩離析,藝術概念和詩性行為變得越來越不系統(tǒng)連貫,聚集了諸多問題。亞里士多德傳統(tǒng)不再。這些為以天賦和想象力為信條的風格主義奠定了基礎。
翁貝托?艾柯(Umberto Eco),1932年出生于意大利亞歷山德里亞市,享譽世界的哲學家、美學家、中世紀學家和小說家。被《劍橋意大利文學史》譽為20世紀下半葉耀眼的意大利作家。作品既遼闊又繁復,使讀者能夠從中享受到縱橫古今、暢游多重世界的趣味與魅力。代表作品有《玫瑰的名字》《傅科擺》《美的歷史》《丑的歷史》《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
縮寫表再版前言導言章 中世紀的審美感性第二章 超越之美第三章 比例之美第四章 光之美第五章 象征與寓言第六章 審美感知第七章 有機體之美第八章 有機體之美的興與衰第九章 藝術理論第十章 靈感與藝術的地位第十一章 結語參考文獻譯名對照表插圖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