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哲學導論(清華科史哲叢書)》基于作者從2018年起在清華大學開設“技術哲學導論”本科生通識課的課程講稿整理而成,總共十四講的課程整理為七章內容。內容圍繞問題與歷史雙重線索,討論與技術相關的若干哲學問題。例如,什么是技術?人類的起源與技術有什么關系?技術與科學的關系(自然哲學)?現代技術與古代技術有何異同(集置)?現代技術有什么危險(工具理性批判)?技術是自主的嗎?
科學技術史(簡稱科技史)與科學技術哲學(簡稱科技哲學)是兩個有著內在親緣關系的領域,均以科學技術為研究對象,都在20世紀發(fā)展成為獨立的學科。在以科學技術為對象的諸多人文研究和社會研究中,它們發(fā)揮了學術核心的作用。“科史哲”是對它們的合稱。科學哲學家拉卡托斯說得好:“沒有科學史的科學哲學是空洞的,沒有科學哲學的科學史是盲目的!鼻迦A大學科學史系于2017年5月成立,將科技史與科技哲學均納入自己的學術研究范圍?剖氛苈擉w發(fā)展,將成為清華科學史系的一大特色。
中國的“科學技術史”學科屬于理學一級學科,與國際上通常將科技史列為歷史學科的情況不太一樣。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中國科技史學科的主要研究力量集中在中國古代科技史,而研究隊伍又主要集中在中國科學院下屬的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制定學科目錄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將科技史列為理學學科。這種學科歸屬還反映了學科發(fā)展階段的整體滯后。從國際科技史學科的發(fā)展歷史看,科技史經歷了一個由“分科史”向“綜合史”、由理學性質向史學性質、由“科學家的科學史”向“科學史家的科學史”的轉變。西方發(fā)達國家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完成了這種轉變,出現了第一代職業(yè)科學史家。而直到20世紀末,我國科技史界提出了學科再建制的口號,才把上述“轉變”提上日程。在外部制度建設方面,再建制的任務主要是將學科陣地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向其他機構特別是高等院校擴展,在越來越多的高校建立科學史系和科技史學科點。在內部制度建設方面,再建制的任務是由分科史走向綜合史,由學科內史走向思想史與社會史,由中國古代科技史走向世界科技史特別是西方科技史。
科技哲學的學科建設面臨的是另一些問題。作為哲學二級學科的“科技哲學”過去叫“自然辯證法”,但從目前實際涵蓋的研究領域來看,它既不能等同于“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也無法等同于“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of Technology)。事實上,它包羅了各種以“科學技術”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是一個學科群、問題域。科技哲學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在廣闊無邊的問題域中建立學科規(guī)范和學術標準。
本叢書將主要收錄清華師生在西方科技史、中國科技史、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傳播學與科學博物館學五大領域的研究性專著。我們希望本叢書的出版能夠有助于推進中國科技史和科技哲學的學科建設,也希望學界同行和讀者不吝賜教,幫助我們出好這套叢書。
胡翌霖,1985年出生于.上海,2004-2014年就讀于北京大學,獲科學技術哲學專業(yè)博士學位。2017年起入職清華,現為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技術史與技術哲學。著作有《過時的智慧:科學通史十五講》《媒介史強綱領――媒介環(huán)境學的哲學解讀》《人的延伸――技術通史》《什么是技術》。
第一章 技術哲學作為哲學
一 我是誰? 我在哪? 我要干什么?
二 由深入淺
三 是是,不是不是
四 作為的“作”是制作的“作”
五 一件東西何以是“一”?
六 原始的學習
七 認識與記憶
八 記憶的剪輯
九 塵世中的輪回
第二章 技術是人的延伸
一 什么是技術?
二 來回“摩擦”
三 延伸人的邊界
四 透過現象看現象
五 反思要趁熱
六 當生活“卡住”時
七 讓人膨脹的語言
八 人即延伸
九 自戀狂還是熊孩子
第三章 技術與人性的起源
一 人的本性是什么?
二 人的起源或發(fā)明
三 人人生而殘缺
四 宏觀的遺傳物質
五 人性觀與技術史
六 技術不只是征服自然
七 理想的人和理想的城市
第四章 自然與技術的分與合
一 什么是自然?
二 發(fā)明自然
三 貶低技術
四 人造自然
五 機械論哲學
六 內在性的復辟與衰亡
七 數學的自然化
第五章 古今技術之別
一 現代技術和古代技術有何區(qū)別?
二 正確的廢話不夠真實
三 原因會聚和結果登場
四 技術為真理搭臺
五 抱上科學大腿的現代技術變質了嗎?
六 從角兒到導演
七 時刻準備著
八 時代在召喚
九 命運與自由
十 出路要靠技術與藝術的曖昧關系
第六章 現代技術批判
一 現代是糟糕的嗎?
二 倒立的倒立或腳踏實地
三 有血有肉的人
四 鏡中觀肉
五 工作是為了不工作?
六 舒服的奴隸也是奴隸
七 手段成了目的
八 怎么也跳不出五指山
九 大眾文化批判
第七章 人還能做什么?
一 技術有自主性嗎?
二 人還有自主性嗎?
三 學以致用
四 技術哲學課對技術哲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