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fā)揮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和優(yōu)秀人才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領導小組決定自2010年始,設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每年評審一次。入選成果經過了同行專家嚴格評審,代表當前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前沿水平,體現(xiàn)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學術創(chuàng)造力,按照“統(tǒng)一標識、統(tǒng)一封面、統(tǒng)一版式、統(tǒng)一標準”的總體要求組織出版。
《清史稿儒林傳》凡四卷。卷一至卷三,大致以學術宗尚區(qū)分類聚,略依年輩先后為序,著錄一代儒林中人近三百家生平學行。卷一專記理學諸儒;二三兩卷分別記經學、小學、史學及諸子學中人。所錄各家,人自為傳,或獨領一篇,或諸家共席,首尾一貫,自成體系。卷四則沿《明史》舊規(guī),專記入清以后,歷世衍圣公之承襲,唯無以附麗,乃置諸《儒林傳》末。由于《清史稿儒林傳》前三卷所具學術價值,因之自1928年刊行以來,一直以治清代學術史之基本史籍,而為學人所重視。陳祖武先生長于清代學術史,曾著《清初學術思辨錄》、《中國學案史》、《清代學術源流》等書,均為清代學術史研究之圭臬。先生于1978年即檢讀《清史稿儒林傳》,歷時四十余年,晚近以來,遂將歷年所記整理成帙,所成校記已逾千條。本書以中華書局1977年《清史稿》點校本為依據,對該書《儒林傳》著錄之近三百家傳記進行整理。逐家校讀,訂訛正誤,以期得一可據可依之讀本。訂正范圍,擬包括人名、地名、時間、史事、職官、制度、著述及學術主張等!肚迨犯迦辶謧餍Wx記》是清代學術史研究的重大學術成果,是《清史稿儒林傳》成書以來*為詳盡的一次校讀整理。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出版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
適讀人群 :中國學術史研究者,清史研究者 清代學術,以對中國數千年學術的整理、總結為特點,經史子集,包羅宏富。二百六十余年間,既隨社會變遷而顯示其發(fā)展的階段性,又因學術演進的內在邏輯而呈現(xiàn)后先相接的一貫性。陳祖武先生于清代學術造詣深厚,自1978年即檢讀《清史稿儒林傳》,歷時四十余年,對《清史稿儒林傳》近三百家傳記進行逐家較讀,訂訛正誤,完成校記逾千條。
《清史稿儒林傳校讀記》的完成,不僅僅是奉獻給學術界的重要成果,而且是二百余年來先輩史家一代接一代的辛勤耕耘。其間,既有嘉慶中葉以降,清代國史館《儒林傳》之創(chuàng)編及迄于清亡的數度重修,亦有民國初年,《清史稿儒林傳》之據以成書,還有二十世紀中,前輩史家的兩次系統(tǒng)整理,以及晚近數十年眾多專家的勠力精進。
《清史稿儒林傳校讀記》系陳祖武先生手稿,從中可見陳祖武先生對學術研究的敬畏之心,極其嚴謹認真的學術態(tài)度,以及學術研究者對文化傳承的高度社會責任感。該書的出版,對歷史研究有非常深遠的意義,且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
以下,謹舉五例,以見作者校讀所費之心力。
(一)黃宗羲是否著有《明史案》
《清史稿》之《黃宗羲傳》,源自《清國史》宗羲本傳,合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而成。關于宗羲一生著述,其子百家撰《梨洲府君行略》有云:“《明儒學案》六十二卷,此有明一代學術所關也!睹魑陌浮范僖皇呔,《明文!匪陌侔耸,此有明一代之文章也!逼渲胁o《明史案》一書。數十年之后,全祖望補撰宗羲《神道碑文》,擅改百家舊文,臆增《明史案》,遂成“輯《明史案》二百四十四卷”之說,而《明文案》之卷數則悄然抹去。嘉慶中葉以后,江藩、徐鼒納全說入所著《漢學師承記》、《小腆紀傳》,《文案》不存,儼若定論!肚鍑贰芳啊肚迨犯濉费赜炓u誤,更以《明史案》取代《明文案》,乃成謬種流傳。
(二)《顧棟高傳》編次釋誤
《清史稿》之《顧棟高傳》,源出《清國史》,一載《儒林前傳》卷八,一載《儒林傳》下卷卷七。所見二稿,文字大體相同,唯記傳主著述,前稿以《大儒粹語》為先,后稿則先記《春秋大事表》。據考,《大儒粹語》二十八卷,并非顧棟高著,乃出江蘇吳江顧棟南手。乾隆間修《四庫全書》,館臣所撰《總目》,誤將作者名之“南”字寫作“高”,遂以訛傳訛!肚迨犯濉凡徊欤箵犊偰俊氛Z而論棟高為學,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且棟高及附見之陳祖范、吳鼎、梁錫玙,皆為乾隆十四至十六年間,經學特科所拔擢,四人同以經學名,并非理學中人!肚迨犯濉凡蛔鹬貍髦鳛閷W實際,僅據誤植棟高名下的《大儒粹語》而移花接木,強四家入理學諸儒之列,紊亂編次,不倫不類。
(三)《丁晏傳》誤讀文獻致張冠李戴
《丁晏傳》有云:“晏以顧炎武云梅賾《偽古文》雅密,非賾所能為。考之《家語后序》及《釋文》、《正義》,而斷為王肅偽作。”粗讀一過,似無不妥。殊不知校以傳主原文,則實系混閻若璩與顧炎武為一人,大謬不然。據晏撰《尚書馀論??自敘》稱:“鄉(xiāng)先生閻潛丘征君著《尚書古文疏證》,抑黜《偽書》,灼然如晦之見明。……顧征君每云,梅賾作《偽古文》雅密,非梅氏所能為也。愚考之《家語后序》及《釋文》、《正義》諸書,而斷其為王肅偽作!蔽闹兄邦櫿骶,本與顧炎武不相干!罢骶蹦藢V浮稊ⅰ肥组惾翳,而“顧”字不可作為姓氏讀,系句首發(fā)語詞,當訓作“惟”,亦可訓作“但”。
(四)“有清講學之風倡自顧亭林”不能成立
《清史稿》之《黃式三傳》,并所附傳主子以周、從子以恭二傳,皆源出《清國史》,載《儒林傳》下卷卷四十!饵S以周傳》有云:“有清講學之風,倡自顧亭林!贝苏Z不見《清國史》,乃《清史稿》撰文者之一家言,出之無本,似是而非。據考,顧炎武一生,于晚明講學之風*是痛恨,始終以“能文不為文人,能講不為講師”自誓,至年七十辭世,從未登壇講學!肚迨犯濉樊斈耆魧ⅰ爸v”字改作“經”,抑或能得要領。
(五)《孫詒讓傳》擅改傳主原文*不可取
孫詒讓乃晚清大儒,樸學殿軍,望重學林。所著《周禮正義》、《墨子間詁》諸書,學養(yǎng)精湛,冠絕一代,章太炎先生因之贊為“三百年絕等雙”!肚迨犯濉分秾O詒讓傳》,有引述傳主關于《周禮正義》的大段文字,語出該書卷首《自敘》。文中,談及與賈公彥舊疏的比較,傳主用的是“略為詳矣”四字,《史稿》則擅改作“實乃淹貫”。文末,詒讓謙稱:“或以不佞此書為之擁篲先導,則私心所企望而旦莫遇之者與!薄妒犯濉窂透臑椋骸盁o論新舊學均可折中于是書。”傳主原文,足見詒讓為人為學之謙遜自律、嚴謹篤實。而《史稿》之所改,不尊重傳主著述,已乖違中華數千年良史筆法,與孫詒讓之為人為學,相去實在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