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函札本是人際交往的一種記錄,因為其私密性,往往較少顧忌,所以能夠透露大量不為人知的秘密。作為一種史料,它可以還原大量的歷史細節(jié)與隱微之處,重要函札甚至能重新書寫歷史敘事,在近年來尤其受到學(xué)界的重視。
曾熙為我國著名教育家、藝術(shù)家,著名愛國人士,其在近代文化史、教育史和藝術(shù)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本書所收信札原件大部分來源于曾熙之曾孫曾迎三先生家藏,在收集和整理曾熙信札過程中,曾迎三先生又赴各公藏單位與私人藏家處查閱相關(guān)書信與資料,匯為目前規(guī)模。本書約十五萬字,共收錄曾熙致友朋信札一百余通。本書所收信札涉及近代史上大量著名人物,如吳昌碩、丁立鈞、端方、周夢坡、龐元濟、李瑞清、譚延闿、馬宗霍、張大千等共六十余人,內(nèi)容豐富,極具史料價值。整理者曾迎三先生多年來致力于家族文獻的整理和研究,曾與人合撰《曾熙年譜長編》,對本書所收信札相關(guān)的人物和事件也做了必要的注釋,使本書更增價值,也更有助于研究者和讀者閱讀使用。
適讀人群 :大眾 曾熙為我國著名教育家、藝術(shù)家,著名愛國人士,其在近代文化史、教育史和藝術(shù)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本書所收信札原件大部分來源于曾熙之曾孫曾迎三先生家藏,在收集和整理曾熙信札過程中,曾迎三先生又赴各公藏單位與私人藏家處查閱相關(guān)書信與資料,匯為目前規(guī)模。本書約十五萬字,共收錄曾熙致友朋信札一百余通。本書所收信札涉及近代史上大量著名人物,如吳昌碩、丁立鈞、端方、周夢坡、龐元濟、李瑞清、譚延闿、馬宗霍、張大千等共六十余人,內(nèi)容豐富,極具史料價值。
曾熙(1861-1930),湖南衡陽人,字季子,又字嗣元、子緝,號俟園,晚年自號農(nóng)髯。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進士,官兵部主事、提學(xué)使、弼德院顧問,先后主講衡陽石鼓書院、漢壽龍池書院,任湖南教育會長。中國杰出的書法家、畫家、教育家,海派書畫領(lǐng)軍人物。曾氏工詩文,擅書畫,自稱“南宗”,與“北宗”李瑞清并稱“北李南曾”,張大千、謝彬、康和聲、蕭遷、馬宗霍皆出其門下。曾熙故居為衡陽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曾迎三,著名書畫收藏家、研究者,曾熙曾孫,致力于家族文獻整理與研究,曾與王中秀共撰《曾熙年譜長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