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藥學概論》共分三篇,包括緒論、陰陽五行學說、精氣血津液與藏象、經(jīng)絡、病因與病機、中醫(yī)診斷疾病的方法、中醫(yī)常用辨證方法、預防與治則;中藥基礎知識、常用中藥、方劑基礎知識、常用中成藥以及實訓。
本書對中醫(yī)藥學基本理論及應用進行了系統(tǒng)而詳細的闡述,以實訓項目為載體鍛煉學生課程實踐能力,并采用二維碼形式配備了大量視頻資源以豐富教材的內(nèi)容。
《中醫(yī)藥學概論》可作為高職高專類院校藥品生產(chǎn)技術、中藥制藥技術、藥品檢測技術等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教材,也可作相關專業(yè)中醫(yī)藥知識的選修課教材,還可供中醫(yī)藥學及相關行業(yè)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學習、培訓及參考使用。
上篇 中醫(yī)篇
第一章 緒論 2
第一節(jié) 中醫(yī)藥學發(fā)展概況 2
一、中醫(yī)學的形成和發(fā)展 2
二、中藥學的起源和發(fā)展 4
第二節(jié) 中醫(yī)學的基本特點 6
一、整體觀念 6
二、辨證論治 8
第二章 陰陽五行學說 11
第一節(jié) 陰陽學說 11
一、陰陽的概念 11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nèi)容 12
三、陰陽學說的應用 14
第二節(jié) 五行學說 17
一、五行的概念 17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nèi)容 18
第三章 精氣血津液與藏象 23
第一節(jié) 精氣血津液 23
一、精與氣 24
二、血 27
三、津液 27
四、氣、血、津液的相互關系 28
第二節(jié) 藏象 30
一、五臟 31
二、六腑 46
三、奇恒之腑 49
四、臟腑之間的關系 52
第四章 經(jīng)絡 59
第一節(jié) 概述 59
一、經(jīng)絡的概念 59
二、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組成 60
第二節(jié) 十二正經(jīng) 62
一、十二正經(jīng)概念、表里屬絡關系及分布 62
二、十二正經(jīng)的走向與交接規(guī)律 63
三、十二正經(jīng)的氣血流注 64
第三節(jié) 奇經(jīng)八脈 64
一、奇經(jīng)八脈的概念 64
二、奇經(jīng)八脈的走向與分布 64
三、奇經(jīng)八脈的生理功能 64
第四節(jié) 經(jīng)別、經(jīng)筋、皮部及別絡 65
一、十二經(jīng)別 65
二、十二經(jīng)筋 66
三、十二皮部 66
四、十五別絡 66
第五節(jié) 經(jīng)絡的作用及臨床應用 67
一、經(jīng)絡的作用 67
二、經(jīng)絡的臨床應用 67
第五章 病因與病機 70
第一節(jié) 病因 70
一、病因概述 70
二、外感病因的主要內(nèi)容 71
三、內(nèi)傷病因的主要內(nèi)容 72
四、繼發(fā)病因的主要內(nèi)容 74
第二節(jié) 病機 75
一、邪正盛衰 75
二、陰陽失調(diào) 76
第六章 中醫(yī)診斷疾病的方法 80
第一節(jié) 望診 80
一、望神 81
二、望色 81
三、望形態(tài) 83
四、望舌 84
第二節(jié) 聞診 86
一、聽聲音 87
二、嗅氣味 88
第三節(jié) 問診 89
一、問寒熱 89
二、問汗 90
三、問疼痛 91
四、問飲食口味 93
五、問二便 95
六、問睡眠 96
七、問經(jīng)帶 96
第四節(jié) 切診 97
一、脈診 97
二、按診 100
第七章 中醫(yī)常用辨證方法 102
第一節(jié) 八綱辨證 103
一、表里 103
二、寒熱 103
三、虛實 104
四、陰陽 105
第二節(jié) 氣血津液辨證 106
一、氣病辨證 106
二、血病辨證 107
三、氣血同病辨證 107
四、津液病辨證 108
第三節(jié) 臟腑辨證 109
一、心與小腸病辨證 109
二、肺與大腸病辨證 110
三、脾與胃病辨證 111
四、肝與膽病辨證 113
五、腎與膀胱病辨證 114
六、臟腑兼病辨證 115
第四節(jié) 外感病辨證 116
一、六經(jīng)辨證 116
二、衛(wèi)氣營血辨證 116
三、三焦辨證 117
第八章 預防與治則 119
第一節(jié) 預防 119
一、未病先防 119
二、既病防變 120
第二節(jié) 治則 121
一、治病求本 121
二、扶正祛邪 123
三、調(diào)整陰陽 124
四、三因制宜 124
中篇 中藥篇
第九章 中藥基礎知識 128
第一節(jié) 中藥的產(chǎn)地與采制 128
一、中藥產(chǎn)地 128
二、中藥采制 129
第二節(jié) 中藥藥性理論 131
一、四氣 131
二、五味 132
三、升降浮沉 134
四、歸經(jīng) 135
五、有毒與無毒 136
第三節(jié) 中藥的配伍與禁忌 137
一、配伍 138
二、用藥禁忌 138
第四節(jié) 中藥的用量用法 139
一、中藥的用量 139
二、中藥的用法 140
第十章 常用中藥 142
第一節(jié) 解表藥 142
一、辛溫解表藥 143
二、辛涼解表藥 146
第二節(jié) 清熱藥 149
一、清熱瀉火藥 149
二、清熱燥濕藥 151
三、清熱涼血藥 153
四、清熱解毒藥 155
五、清虛熱藥 157
第三節(jié) 瀉下藥 157
一、攻下藥 158
二、潤下藥 159
三、峻下逐水藥 160
第四節(jié) 祛濕藥 160
一、祛風濕藥 160
二、芳香化濕藥 162
三、利水滲濕藥 164
第五節(jié) 溫里藥 167
第六節(jié) 理氣藥 169
第七節(jié) 消食藥 172
第八節(jié) 驅(qū)蟲藥 174
第九節(jié) 止血藥 176
一、涼血止血藥 177
二、化瘀止血藥 178
三、收斂止血藥 179
四、溫經(jīng)止血藥 180
第十節(jié) 活血化瘀藥 181
第十一節(jié) 補虛藥 186
一、補氣藥 186
二、補血藥 190
三、補陰藥 192
四、補陽藥 195
第十二節(jié) 化痰止咳平喘藥 197
一、溫化寒痰藥 198
二、清化熱痰藥 200
三、止咳平喘藥 202
第十三節(jié) 安神藥 203
一、養(yǎng)心安神藥 204
二、重鎮(zhèn)安神藥 205
第十四節(jié) 開竅藥 205
第十五節(jié) 平肝息風藥 207
一、平抑肝陽藥 208
二、息風止痙藥 209
第十六節(jié) 收澀藥 212
第十七節(jié) 涌吐藥 214
第十八節(jié) 攻毒殺蟲去腐斂瘡藥 215
第十一章 方劑基礎知識 221
第一節(jié) 方劑與治法 221
一、方劑與治法的關系 221
二、常用治法 222
第二節(jié) 方劑的組成與變化 223
一、方劑的組成 223
二、方劑的變化 224
第三節(jié) 劑型與用法 224
一、劑型 225
二、方劑的用法 226
第四節(jié) 常用方劑 226
一、解表劑 226
二、瀉下劑 228
三、和解劑 230
四、清熱劑 232
五、溫里劑 233
六、補益劑 234
七、固澀劑 236
八、安神劑 236
九、開竅劑 237
十、理氣劑 238
十一、理血劑 239
十二、治風劑 240
十三、治燥劑 241
十四、祛濕劑 241
十五、祛痰劑 242
十六、消食劑 242
十七、驅(qū)蟲劑 243
十八、涌吐劑 243
第十二章 常用中成藥 247
第一節(jié) 內(nèi)科常用中成藥 247
一、解表劑 247
二、祛暑劑 249
三、表里雙解劑 250
四、瀉下劑 251
五、清熱劑 252
六、溫里劑 254
七、祛痰劑 255
八、止咳平喘劑 256
九、開竅劑 258
十、固澀劑 259
十一、補虛劑 260
十二、安神劑 264
十三、和解劑 265
十四、理氣劑 265
十五、活血劑 266
十六、止血劑 269
十七、消導劑 270
十八、治風劑 270
十九、祛濕劑 272
二十、蠲痹劑 274
第二節(jié) 外科常用中成藥 276
一、清解消瘡劑(治瘡瘍劑) 276
二、清解收斂劑(治燒傷劑) 277
三、散結消核劑(治瘰核乳癖劑) 277
四、清腸消痔劑(治痔腫劑) 278
五、祛風止癢劑(治疹癢劑) 278
六、接骨療傷劑 278
第三節(jié) 婦科常用中成藥 279
一、調(diào)經(jīng)劑 280
二、止帶劑 282
三、產(chǎn)后康復劑 282
四、活血消癥劑 283
第四節(jié) 兒科常用中成藥 283
一、解表劑 284
二、清熱劑(清熱解毒消腫劑) 284
三、止瀉劑 284
四、消導劑 285
五、止咳喘劑(清宣降氣化痰劑) 286
六、補虛劑(益氣養(yǎng)陰劑) 286
七、鎮(zhèn)驚息風劑(治急驚劑) 287
第五節(jié) 五官科常用中成藥 287
一、清熱劑 287
二、扶正劑 288
三、治耳聾耳鳴劑 289
四、治鼻鼽鼻淵劑 289
五、治咽腫聲啞劑 290
六、清解消腫劑(治口瘡劑) 291
下篇 實訓篇
實訓一 中醫(yī)臟腑功能的判定 294
實訓二 望舌方法訓練及常見舌象的識別 296
參考答案 298
索引 301
參考文獻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