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理性批判》中的判斷表對理解康德的思想有著重要作用,然而國內外學者們圍繞該表格仍有不少爭論。本書依托康德早期邏輯學講座、《杜伊斯堡反思集》等材料中的相關內容,將康德的判斷表置于康德時代的邏輯學背景之下,再現了康德判斷表的來龍去脈,比較深入地討論了康德判斷表與18世紀邏輯學、從邏輯到認識的過渡、判斷表與范疇表的關系以及判斷表的完備性等問題,逐步構建出判斷表的獨立形成過程,有助于比較完善地解決國內外學者對于判斷表問題所產生的爭論。
本書系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成果。
本書是漢語學界第一部關于康德判斷表的研究專著。康德對判斷表的構思與設立,實際上正反映了他通過對傳統(tǒng)邏輯的改造,以重建形而上學的潛在思路。重新理清判斷表的邏輯根基,不僅能恢復該表格在先驗哲學中的有效性,揭示先驗哲學體系的真正邏輯基礎,還可以延伸出對邏輯與形而上學的關系問題的思考。
劉萌,南開大學哲學碩士,清華大學哲學博士,博士就讀期間赴柏林洪堡大學聯(lián)合培養(yǎng),F工作于延安大學政法學院哲學教研室,講師。主要研究領域:德國哲學、邏輯學和西方哲學史。曾在《世界哲學》等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
目錄
導論 獨立于范疇表的判斷表
第一節(jié) 學界研究狀況綜述
一、國外研究狀況綜述
二、國內研究狀況綜述
第二節(jié) 主要問題及研究思路
一、被視為范疇表附屬物的判斷表
二、論證判斷表獨立性的前提條件
三、判斷表:邏輯的還是形而上學的
第一章 判斷表的形成過程
第一節(jié) 判斷表的早期形態(tài)
一、1781年之前的判斷表
二、“沉默時期”的《杜伊斯堡遺稿》
第二節(jié) 判斷的形式與質料
一、依照判斷的形式的初步劃分
二、康德在早期判斷分類中的思想變化
第三節(jié) 綜合判斷的形式結構
一、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
二、綜合命題的“abx”結構
三、“abx”結構與判斷表的構建
第二章 判斷表的構成要素
第一節(jié) 判斷表與18世紀邏輯學
一、量
二、質
三、關系
四、模態(tài)
第二節(jié) 康德對判斷表構成要素的闡明
一、來自傳統(tǒng)邏輯立場的質疑
二、單稱判斷與無限判斷
三、判斷的關系
四、判斷的模態(tài)
第三節(jié) 新判斷結構與判斷表的認識特征
一、由判斷的“S是P”結構產生的問題
二、綜合判斷與認識特征
三、判斷的“形式”與“功能”
第三章 判斷表的完備性問題
第一節(jié) 對三個基本問題的回應
一、判斷表是否具有完備性
二、康德是否給出了完備性證明
三、構造的還是解釋的
第二節(jié) 解釋性證明的幾種情況
一、間接論證
二、布蘭特的論證
三、沃爾夫的論證
第三節(jié) 對判斷表的完備性的闡明
一、“判斷表”:“應然的”與“實然的”
二、“完備性”的先驗特征
三、以“功能”為基礎的論證
第四章 判斷表的地位與作用
第一節(jié) 判斷表與范疇表的關系
一、以往對兩表關系的幾種理解
二、從“應然的”與“實然的”視角對兩表關系的說明
第二節(jié) 判斷表的結構性作用
一、結構性作用在文本中的體現
二、對判斷表結構性作用的闡明
第五章 判斷表:從邏輯到形而上學
第一節(jié) 判斷表與先天綜合判斷
一、對不同版本與出處的文本考察
二、從先天綜合判斷到判斷表
第二節(jié) 邏輯與形而上學之間
一、普遍邏輯與先驗邏輯
二、“形而上學重建”的邏輯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