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成書于2010年,收錄了當代著名哲學家格拉漢姆·哈曼在1997—2009年的11篇論文和講座稿,每章獨立成篇。這11篇文章深入淺出地論述了當今哲學界風頭正盛的思辨實在論思潮。
本書可以被看作是哈曼學術思考的起點,作者從對海德格爾哲學的反叛性解讀開始,展示了由他所提出的“以物為導向的本體論”逐步發(fā)展的思想歷程。在本書中,作者呼吁我們重新思考“物”及其多種存在方式。哈曼指出,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海德格爾的工具分析論,以及列維納斯的差異哲學為超越關系主義對物的狹隘理解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他提出,物具有絕對的不可消逝性,它永遠不會被任何關系所窮盡。在他看來,雖然諸物可以在人類主體的主觀意圖下聯(lián)結起來相互作用,但是,在諸物之間發(fā)揮作用的存在方式遠遠多于人類的主觀意圖所明確呈現(xiàn)的。物的存在方式與互動方式雖然帶有人類主體的烙印,但這些主觀烙印無法徹底窮盡物的諸多種類與存在方式。
★★在實在論的思辨轉向中思考“物”★ ★
“物”及其本體存在方式已經成為近10年的學術熱點。作為思辨實在論運動的重要發(fā)起者之一,格拉漢姆·哈曼提出了“以物為導向的本體論”,旨在闡明物的不可窮盡性:物與人、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根本無法窮盡物本身。
★★對海德格爾哲學的反叛性解讀★★
哈曼將《存在與時間》中的“工具-分析論”放在他對海德格爾哲學闡釋的核心位置,以期發(fā)展出一個可能的關于用具的具體理論,重新點燃對物自體研究的興趣。
★★《鈴與哨:更思辨的實在論》姊妹篇★★
本書可被看作《鈴與哨》的前作,兩本書具有完全一致的框架結構,所收錄文章的寫作時間具有連續(xù)性,呈現(xiàn)出哈曼學術思考的完整路徑。
前言
本書收集了我在 1997—2009 年寫作的 11 篇論文和講座稿, 此前都未曾發(fā)表。 在這兩個年份之間發(fā)生了不少事情。1997年,我還是芝加哥的德保羅大學(DePaul University)一個無人知曉的博士生,那時正以寫作體育文章為生。盡管彼時我對海德格爾的新鮮解讀讓我的很多同學感到興奮,但除此之外我并未獲得多少認可。1997 年開始那會兒,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的書我一個字也沒讀過,而對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和哈維爾·蘇比里(Xavier Zubíri) 的主要著作也只有簡單了解。但在接下來的那幾年里,他們三人對我思想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直到我成了一個可能不正統(tǒng)但虔誠的海德格爾主義者。 雖然實在論是我之后立場中至關重要的部分, 但其實一直到 1997年12月我都還沒有對它產生堅定的信念。
到2009年之后,事情就非常不同了。那時,我已經發(fā)表了四本專著,去了 57 個國家講學。我已經是一個有經驗的教授,并且還新近接受了位于埃及開羅的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的管理層職務?赡茉诤芏嗳搜劾锔匾氖虑槭牵以谀菚r總是跟一個叫思辨實在論的學者小團體關聯(lián)起來, 這個團體由想法相近的一些哲學家組成, 但是 1997 年那會兒我還不認識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如今,思辨實在論這個名字已經比較為人知曉,尤其是對做歐陸哲學的年輕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收集在本書里的論文和講座稿主要體現(xiàn)了這個哲學運動中“以物為導向的”那一流派的觀點, 這個流派也是我本人比較推崇的。思辨實在論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學派, 這個名字一直以來都只是一個概括性的稱號。一般來說,這一運動有四個主要流派:我自己的以物為導向的哲學、 雷·布拉西耶的取消主義虛無論、伊恩·漢密爾頓·格蘭特的信息-生機論和甘丹·梅亞蘇的思辨唯物論。在有些方面,這些立場互相矛盾,但是正如其概括性稱號所體現(xiàn)的那樣,他們都結合了實在論和思辨方法的元素。 我用“實在論” 這個詞來指稱那些拒絕了康德的哥白尼革命遺產的哲學家。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將哲學變成了對人類有限性的思考, 而禁止了對現(xiàn)實本身的討論。 而“思辨的” 這個形容詞則表示這場運動里的幾位哲學家的觀點不同于一種常識的實在論, 后者簡單地認為真實的樹和真實的桌球都獨立存在于我們的意識之外!八急妗 的意思是指一種更加晦暗的“詭異的實在論”, 跟我們日常生活中對世界的預設很不一樣。
在我從一個不知名的研究生成長為為人所知的哲學作者的過程中, 有不計其數(shù)的朋友和好心人給予了幫助, 其中有兩位特別需要提一下, 因為這兩位分別是本書收錄的兩篇講稿的主角。 從 1990 年代初開始,阿方索·林吉斯(Alphonso Lingis)就一直用例證和鼓勵指引我向正確的道路發(fā)展,他對現(xiàn)象學的解讀有濃厚的實在論風格,寫作的文筆令人激動,其生活風格不落俗套, 而且跟我一樣,都是來自美國中西部的小鎮(zhèn)青年,對世界充滿了求知渴望。這些都給我那段讓人深感沮喪的研究生時光帶去了極大的鼓舞和啟發(fā)。從1999年開始,我在同另一位真正的哲學家的私人交往中獲益匪淺,他就是布魯諾·拉圖爾。拉圖爾帶有挑戰(zhàn)性的機智和對特定事物的關注都是我在海德格爾的云霧里讀得宿醉之后最好的解酒良藥。而且,拉圖爾在智識上的廣泛涉獵無人能夠企及,這讓我理解了一種與相鄰學科溝通交流的新方式。事實也是,我如今的不少讀者原先就是拉圖爾的讀者,而我在適應這些讀者的過程中也找到了頗為健康有益的方法。
作者簡介
格拉漢姆·哈曼(Graham Harman,1968— ),1999年在德保羅大學(DePaul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學位,現(xiàn)任開羅美國大學(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哲學教授。他致力于物的形而上學研究,并促使了以物為導向的本體論(Object-Oriented Ontology)的發(fā)展,他是當代哲學中思辨實在論思潮的核心人物之一。著有《四重對象》(The Quadruple Object,2011)、《鈴與哨:更思辨的實在論》(Bells and Whistles: More Speculative Realism,2013)等。
譯者簡介
花超榮,耶魯大學電影媒介與比較文學在讀博士生,主要從事以現(xiàn)象學美學、符號學與認知科學方法為主的電影哲學與美學研究。
目錄
總序|重拾拜德雅之學
譯者序
邁向思辨實在論:論文與講座
前言
1. 現(xiàn)象學與用具理論(1997)
2. 阿方索·林吉斯論物的律令(1997)
3. 海德格爾與懷特海的物理論(1997)
4.“上手性”新解(1999)
5. 布魯諾·拉圖爾,網絡之王(1999)
6. 以物為導向的哲學(1999)
7. 形而上學在歐陸哲學中的復興(2002)
8. 物理自然與屬性的矛盾(2006)
9. 空間、時間及本質:一種以物為導向的方法(2008)
10. 社會集群理論(2008)
11. 物、物質、睡眠和死亡(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