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與藝術人民性 一種藝術共同體的想象與建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著書系
定 價:145 元
叢書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著書系
當前圖書已被 3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劉永明 著,郭運德,王杰,李心峰 編
- 出版時間:2018/5/1
- ISBN:9787519035488
- 出 版 社: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A811.691
- 頁碼:533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在藝術學領域,“人民性”問題是個“熟悉的陌生人”,學術界對其作專題性、系統(tǒng)性研究的并不多!恶R克思主義與藝術人民性 一種藝術共同體的想象與建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著書系》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藝術人民性范疇為中心,采取先史后論、歷史—現(xiàn)實結合的學術范式,系統(tǒng)梳理了中外古代藝術人民性和馬克思主義藝術人民性思想的發(fā)展歷程,分析了馬克思主義藝術人民性的思想基礎、主要內涵和根本特征,以及在當代理論語境下,藝術人民性與階級性、黨性、人性、人道主義等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傳統(tǒng)范疇之間的復雜關系。作品視野開闊,用國際眼光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全方位地關照主題,使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觀變得鮮活,學術價值高。
《馬克思主義與藝術人民性 一種藝術共同體的想象與建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著書系》基本按照“形成一個關于藝術學的原理性框架,能夠把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經(jīng)典作家,俄蘇理論家,西馬理論家,中國理論家)的重要基本命題盡可能地、有邏輯性地融入其中,體現(xiàn)出馬克思主義藝術學與一般藝術學原理的差異,體現(xiàn)出馬克思主義藝術學理論的出發(fā)點和價值取向。對一些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較少關注到的理論環(huán)節(jié),借鑒一般藝術學原理內容,并以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立場進行分析評價”這個思路展開研究。
劉永明,男,江西永豐人,1971年4月生,漢族,中共黨員,文學碩士,1996年畢業(yè)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F(xiàn)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文藝理論、傳統(tǒng)文化和公民社會文化理論的研究。為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延安文藝學會、北京科學技術美學協(xié)會副會長。
主要科研成果:參與“20世紀中國藝術理論史”“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史”“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概論”“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馬克思主義藝術學原理”等課題,發(fā)表《權利與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原則》《藝術考級與國家藝術教育體系和社會文化資源》《我國青少年對傳統(tǒng)節(jié)日認知、參與情況的調研報告及對簫研究》等論文40多篇,合著《春潤文心——鄧小平文藝理論科學體系》(第二主編),專著有《左翼文藝運動與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早期建設》等。
自序
第一輯 引論
人民性:一種藝術共同體的想象與建構
第一節(jié) 人民概念及其質的規(guī)定性
第二節(jié) 人民性概念及其發(fā)展歷程
第三節(jié) 藝術人民性的理論確定性和合法性
第四節(jié) 一種藝術共同體的想象與建構
第二輯 史論
第一章 審美世俗化:啟蒙主義與革命民主主義藝術人民性
第一節(jié) “走向人民”是人類藝術發(fā)展的永恒主題
第二節(jié) 西歐啟蒙主義和批判現(xiàn)實主義藝術人民性
第三節(jié)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和批判現(xiàn)實主義藝術人民性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及俄蘇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藝術人民性
第一節(jié)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藝術人民性的論述
第二節(jié) 列寧及蘇俄、蘇聯(lián)時期的藝術人民性
第三節(jié) 西方馬克思主義藝術人民性
第三章 中國古代民本主義和近代啟蒙主義藝術人民性
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的藝術人民性
第二節(jié) 藝術人學的現(xiàn)代性和審美大眾化:舊民主主義藝術人民性
第四章 總體性: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藝術人民性的早期傳播
第一節(jié) 新文化運動早期:現(xiàn)代藝術人學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新文化運動中期:藝術人學和審美大眾化理論的全面展開
第三節(jié) 新文化運動后期: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的傳播
第五章 階級性與大眾化:左翼文藝運動與新啟蒙運動藝術人民性
第一節(jié) 左翼文藝運動與國際左翼文藝思潮
第二節(jié) 新啟蒙運動的文化大眾化、通俗化
第六章 民族化與政治化:毛澤東詩學與人民美學體系
第一節(jié) “中華民族新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概念的提出和理論的形成
第二節(jié) 毛澤東的人民觀
第三節(jié) 毛澤東詩學中的藝術人民性
第四節(jié) 周恩來的藝術人民性
第五節(jié) “新的人民的文藝”觀的闡釋和推廣
第七章 百花齊放與人民性“被黜”:十七年時期藝術人民性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十七年藝術理論發(fā)展簡史
第二節(jié) 十七年藝術人民性理論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作為分水嶺的“1962年現(xiàn)象”和“大寫十三年”
第四節(jié) “文革”文論
第八章 “人民美學”再出發(fā):新時期40年藝術人民性
第一節(jié) 從“二為”方向到“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
第二節(jié) 1970年代末一2000年藝術人民性理論研究
第三節(jié) 2000年后藝術人民性理論研究
第三輯 總論
第九章 馬克思主義藝術人民性的理論基礎、本質和表現(xiàn)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藝術人民性的社會、哲學和藝術學基礎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藝術人民性的本質
第三節(jié) 藝術人民性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第十章 馬克思主義藝術人民性的基本內涵
第一節(jié) 創(chuàng)作主體
第二節(jié) 作品內容
第三節(jié) 社會效果
第四節(jié) 藝術性
第四輯 專題論
第十一章 藝術人民性與階級性、黨性、人性、人道主義
第一節(jié) 藝術人民性和階級性
第二節(jié) 藝術人民性和黨性
第三節(jié) 藝術人民性和人性、人道主義
第十二章 藝術人民性和主體性、本體性
第一節(jié) 人民性和主體性
第二節(jié) 人民性和本體性
第十三章 藝術人民性與民族性、世界性
第十四章 地方性:人民性的具體性
第十五章 從革命性到現(xiàn)代性:人民性與“新人”理論
第十六章 藝術人民性與大眾文化、文藝大眾化
結語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