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研究方法(第13版)/悅·讀人生》是美國大學通用的社會學教材,被譯成多國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聲譽的經典之作,1975年初版剛一面世即引起學術界關注。
《社會研究方法(第13版)/悅·讀人生》廣泛的討論范圍、嚴密的論述,從社會理論的基本范式到學科報告的撰寫,從社會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種復雜的技術方法,深入淺出,循序漸進,既適合專門研究人員,也是其他相關學科研究人員的必備參考書。
《社會研究方法(第13版)/悅·讀人生》中包含了大量圖表和鮮活案例,同時吸納社會研究的新理論和方法,并附有詳細的參考書目,為教學和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本書討論范圍廣泛,論述嚴密,從社會理論基本范式到學科報告撰寫,從社會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種復雜技術方法,深入淺出,循序漸進,既適合專門研究人員,也是其他相關學科研究人員的必備參考書。全書包括研究概論、研究的建構、觀察的方法、資料分析這四篇內容
“幾年”前(我討厭告訴你究竟是多少年),我第一次講授關于社會研究方法的課程,且該課程主要集中在問卷調查方法上,當時課堂上只有6名學生。隨著課程的進展,作為教師,我感到越來越得心應手。不久,學生也到辦公室和我討論。討論中,如果學生剛好需要一些參考書,我便把自己的藏書借給他們。
不過,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那就是缺少一本好的調查研究方法的教科書。現(xiàn)有的書,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非常抽象的字眼呈現(xiàn)研究方法的理論邏輯,我懷疑學生是否能夠把書中的原則拿來“做”真正的研究。另外一類書籍則剛好相反,通常被稱為“食譜”,非常詳細地一步一步教導讀者如何進行調查。遺憾的是,這樣的書只會讓學生做出和書中雷同的調查。不管是抽象的或是“食譜”式的方法,對學生和他們的老師,似乎都沒有真正的幫助。
有一天,我隨意寫下了理想中研究方法教科書的目錄。目錄的安排基于三項原則,即科學研究所根據的理論原則。
1.了解科學研究所依據的理論原則。
2.探究這些原則如何反映了既有的研究技術。
3.在無法正常地運用既有技術時,應有適度妥協(xié)的準備。
次日,我非常意外地接到了沃茲沃斯(Wadsworth)出版公司編輯的電話,讓我寫一本調查研究方法的教科書。
《調查研究方法》(Survey Research Methods)于1973年出版。不久,我的編輯和我就得知了一些好消息和一些壞消息,然后又有一些好消息。第一個好消息是,幾乎所有教授調查研究方法的教師都喜歡這本書,幾乎全國的調查研究課程都用我的書。而壞消息是,沒有多少地方開設了調查研究的課程。
盡管如此,最后的好消息是,很多教授社會研究通論課程的老師,包括調查研究和其他研究方法,都傾向于用我的書,并輔之以其他專門講述實地研究、實驗方法等的書,以補其不足。雖然這些老師試著使用我們的調查研究教材,同時,很多老師也建議沃茲沃斯讓“那個老兄”寫一本更加一般性的社會研究方法的教科書。
《社會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1975)第一版序言就特別感謝了從加州到佛羅里達州十數位社會研究方法教師的協(xié)助。所以,整本書其實是眾人合作的成果,雖然只有我的名字出現(xiàn)在封面上,而且文責由我擔負。
《社會研究方法》一出版就非常成功。這本書最初是為社會學的課程所寫,后來,修訂版漸漸被運用到心理學、公共管理、城市研究、教育、傳媒、社會科學和政治科學——將近30個不同的學科。而且.很多國家的教師和研究者都使用這本教材。在2000年,北京的一家出版社還出版發(fā)行了兩卷本的中文版。
艾爾·巴比(Earl R.Babbie),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畢業(yè)于哈佛大學,后應征加入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在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后開始了社會學教學工作,并著有包括暢銷教材《社會研究方法》在內的多部著作。
邱澤奇,社會學博士,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2004-),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創(chuàng)辦主任(2006-2011),中國家庭(動態(tài))跟蹤調查(CFPS)”設計、試調查(2008)、首輪調查(2010)的組織者,首任PI組組長。1986年進入社會學領域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師從費孝通先生。主要研究領域:組織社會學(信息技術應用與社會變遷),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社會項目評估。
第1篇 研究概論
第1章 科學與社會研究
導言
1.1 尋求真實
1.1.1 共識中的知識
1.1.2 探索中的錯誤,一些解決方案
1.2 社會科學的基礎
1.2.1 理論,而非哲學或信仰
1.2.2 社會規(guī)律
1.2.3 累計,而非個例
1.2.4 概念和變量
1.3 社會研究的目的
1.4 社會研究中的一些辯證關系
1.4.1 個案式和通則式解釋模式
1.4.2 歸納與演繹理論
1.4.3 決定論還是能動論
1.4.4 定量與定性數據
1.5 研究計劃書
第2章 社會研究的倫理與政治
導言
2.1 社會研究中的倫理議題
2.1.1 自愿參與
2.1.2 對參與者無害
2.1.3 匿名與保密
2.1.4 欺騙
2.1.5 分析與報告
2.1.6 倫理審查委員會
2.1.7 職業(yè)倫理規(guī)范
2.2 倫理問題的兩種爭議
2.2.1 “茶室”風波
2.2.2 觀察人類的順從行為
2.3 社會研究中的政治問題
2.3.1 客觀性與意識形態(tài)
2.3.2 無孔不入的政治
2.3.3 正視政治問題
第3章 研究、理論與范式
導言
3.1 幾種社會科學范式
3.1.1 宏觀和微觀理論
3.1.2 早期實證主義
3.1.3 社會達爾文主義
3.1.4 沖突范式
3.1.5 符號互動主義
3.1.6 常人方法論
3.1.7 結構功能主義
3.1.8 女性主義范式
3.1.9 批判種族理論
3.1.1 0再論理性的客觀性
3.2 社會理論的要素
3.3 兩種邏輯體系
3.3.1 科學的傳統(tǒng)模式
3.3.2 演繹與歸納的比較:舉例說明
3.3.3 圖解對照
3.4 演繹式理論建構
3.4.1 開始
3.4.2 建構理論
3.4.3 演繹式理論舉例:分配的正義
3.5 歸納式理論建構
3.6 理論和研究的關聯(lián)性
3.7 研究倫理與理論
……
第2篇 研究的建構:定量與定性
第3篇 觀察的方式:定量與定性
第4篇 數據分析:定量和定性
附錄
參考文獻
術語表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