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歷史·民俗》主要介紹“國家”“歷史”“民俗”的相關研究理論和方法,并重點關注在優(yōu)選化下文化多樣性思潮的運行中,女性民俗學者的遺產所保存的多元文化特質和個案樣本的價值重估,以及民俗學的多元文化研究對國家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
董曉萍,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跨文化研究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所長、北京師范大學數(shù)字民俗學實驗室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國務院學位辦學科評議組第六屆、第七屆社會學組成員兼召集人。國際民俗學會會員。在跨文化學研究方面已出版主要著作有:《全球化與民俗化》《鐘敬文與中國民俗學派》《跨文化民間文藝學》《跨文化民俗學》《跨文化民俗志》和《跨文化民俗體裁學》等。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女性民俗學者的歷史遺產
第一節(jié) 西方學界對女性學者的精神遺產研究
一、回到班恩
二、從國家史到民俗史
三、發(fā)現(xiàn)另一種家庭模式
四、民間文學搜集與研究的跨學科方法
五、發(fā)現(xiàn)男性學者理論框架的問題
第二節(jié) 對中國民俗學者精神遺產的綜合考察
一、從自由閱讀跨界到民俗學
二、民俗學與國學的天然聯(lián)系
三、從生活史走向民俗史
四、對國家和人民的情感在學術研究中的作用
五、翻譯全球化與文化的不可譯
結論
第二章 學術史與概念史的研究
第一節(jié) 學術史的研究——班恩個案
一、班恩生平著作研究
二、班恩及其代表作《薩羅普民俗》
三、民俗分類
四、紀念班恩
五、班恩的初步書目
第二節(jié) 概念史的研究——社會史與家庭史研究的個案
一、社會史與家庭形態(tài)的概念
二、20世紀的家庭史與母權制概念的研究
三、近代與現(xiàn)代母系社會的狀態(tài)
四、母系社會的終結
五、歐洲史與母系社會
六、芬蘭-波羅的海人
結論
附錄“跨文化研究”叢書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