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者和心胸狹隘者之所以終日以“斗爭”和“暴力”為綱,活得陰郁和不快樂,原因便在于固守著自我的邊界和牢獄,以等級制和父權制思維把人劃分為三六九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顯然,這種思維模式和哲學理念勢必會導致人與人之間更多、更大的沖突,讓人無法獲得內心和外部世界的和平。清華大學有一個霸氣的口號:“無體育,不清華”,套用這一文體,我推出“無大氣,不哲學”的觀點,我想這也是今天發(fā)展哲學和巴黎“哲學之夜”的意義。人類如同自然界各種動植物一樣有不同的種族、性別、秉性和潛能。無論是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類社會,每一種動植物,每個人都應當有自己的生存和綻放的時空,這就需要我們平等地尊重生命的差異,公正地分配世界上的資源,在和諧共處中分享生命的歷程,通過創(chuàng)造更多的真善美來豐富自然和人類心靈世界,使人真正稱其為人,成其為人,因為道理十分簡單:無論是自然還是人類世界,都應當是一個物種豐富、水草豐美、富庶安康的世界,而不應當是一個恃強凌弱、弱肉強食的霸權者天下。為此,我們要呼吁關懷,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情感,通過相互關懷減少或消除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互相傷害,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一道努力建設一個和平的世界。
2016年似乎是我學術生涯中很重要的一年。年初,我接到“國際女哲學家學會”的來信,詢問我是否有意愿在中國組織2018年的“國際女哲學家第17屆研討會”①。為此,我于7月赴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參加“國際女哲學家學會第16屆研討會”,并被推舉為該學會的BoardMember,有幸結識許多志同道合的各國女學者。
之后不久,我又接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邀請,在巴黎UNESCO總部舉辦的“哲學之夜”活動中發(fā)表英文講演。原以為“哲學之夜”只是活動的名稱,沒想到卻是持續(xù)一個通宵的哲學講演——從11月18日晚7時至翌日早7時。中國常駐UNESCO大使沈陽先生特地為這次活動舉辦了招待會,歡迎來自世界的哲學家。我講演的題目是“為什么今天的世界更需要關懷”,從人類易受傷害性的本質談起,講到當代世界的戰(zhàn)爭、暴力、不平等和不公正等問題,強調在這種局面下我們應當重溫儒家倫理和女性主義關懷倫理所倡導的“關懷”精神,批評僅僅基于理性選擇的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倫理學說,呼吁把道德思考和選擇的方向從“我是獨特的”轉移到“我們是一體的”這個主題上來。如果說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倫理體系中的最小單位是“個體”(individual),那么儒家和女性主義關懷倫理體系中的最小單位則是“關系體”(unitofrelation)或者“關系網(wǎng)絡”(webofrelation)。由于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不同關系結構中的個人,難免遇到各種利益沖突,這便需要我們通過對他人和彼此的理解和關懷不斷地擴充“關系”的邊界,在一個更廣闊的鏈接網(wǎng)絡上對待自我利益,用德性的修煉伸展自己的心胸和肢體,用關懷之光點亮生活和世界。2010年,我在西班牙奧維耶多大學從事為期3個月的學術研究,每周都與當?shù)厝斯餐翔べふn,教練用西班牙語教學,我只是半懂不懂地模仿他人做動作。然而,后來我似乎理解到瑜伽的一點精髓,那就是伸展(stretch),再伸展至極致。其實世間的許多事情大抵如此。對于個人和人類而言,德性的意義也在于讓我們伸展、再伸展,不斷地打破和擺脫宗教、文化、意識形態(tài)、自我、地域和國家的邊界和牢獄,在平等地尊重差異中奉行簡單的道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入”。在我看來,封閉者和心胸狹隘者之所以終日以“斗爭”和“暴力”為綱,活得陰郁和不快樂,原因便在于固守著自我的邊界和牢獄,以等級制和父權制思維把人劃分為三六九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顯然,這種思維模式和哲學理念勢必會導致人與人之間更多、更大的沖突,讓人無法獲得內心和外部世界的和平。清華大學有一個霸氣的口號:“無體育,不清華”,套用這一文體,我推出“無大氣,不哲學”的觀點,我想這也是今天發(fā)展哲學和巴黎“哲學之夜”的意義。人類如同自然界各種動植物一樣有不同的種族、性別、秉性和潛能。無論是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類社會,每一種動植物,每個人都應當有自己的生存和綻放的時空,這就需要我們平等地尊重生命的差異,公正地分配世界上的資源,在和諧共處中分享生命的歷程,通過創(chuàng)造更多的真善美來豐富自然和人類心靈世界,使人真正稱其為人,成其為人,因為道理十分簡單:無論是自然還是人類世界,都應當是一個物種豐富、水草豐美、富庶安康的世界,而不應當是一個恃強凌弱、弱肉強食的霸權者天下。為此,我們要呼吁關懷,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情感,通過相互關懷減少或消除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互相傷害,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一道努力建設一個和平的世界。
肖巍,哲學博士,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公共衛(wèi)生學碩士生導師。國際女哲學家學會理事會成員、中國婦女研究會副秘書長、北京婦女理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生命倫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醫(yī)學與哲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等。出版專著《飛往自由的心靈——性別與哲學的女性主義探索》(2014)、<女性主義教育觀及其實踐》(2007)、《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1999)、《女性主義倫理學》(2000)等;隨筆集《心遠不思歸》(2016)、《在太陽照不到的地方行走》(2007)、((哈佛碎片>(2005)、《月笛.女學人哲學隨筆》(2001);譯著<劍橋女性主義哲學指南》(2010,主譯)、《公共健康倫理學案例研究》(2007)、《生命倫理學導論>(2005)、《不同的聲音:心理學理論與婦女發(fā)展》(1998)、《倫理學與政治學中的人類社會》(1992)等。
序言:UNESCO,巴黎“哲學之夜”
上篇:性別與正義
女性的道德發(fā)展——吉利根的女性道德發(fā)展理論評述
兩種道德發(fā)展觀的爭論
關懷倫理學:主題與思考
尋找那半邊——薩拉·拉迪克的母性思考
女性主義的道德自主性概念
論弗雷澤的三維公正觀
女性主義形而上學研究中的兩個熱點問題
當代哲學語境下的空間與性別
女性主義自然化認識論的興起
女性主義哲學的學科特質與方法論特征
西方女性主義哲學近30年來的新發(fā)展-Hypatia雜志創(chuàng)刊25周年專刊評介
中篇:生命與正義
作為一種價值建構的疾病——關于疾病的哲學敘事
公共健康倫理:一個有待開拓的研究領域
公共健康倫理:概念、使命與目標
社會公正:公共健康的根本保證——從醫(yī)療健康制度改革的公正性談起
精神健康的倫理探索
精神疾病診斷“有效性”的哲學探討
丘吉爾的那只“黑狗”依舊追逐著人類——評《丘吉爾的黑狗——憂郁癥及人類心靈的其他現(xiàn)象》
仁慈還是義務?——中國式“血荒”的倫理辨析
甲型HIN1流感凸顯公共健康倫理危機
疼痛:生命倫理學的一個重要話題
臨床生命倫理分析的經驗主義視角
醫(yī)改中的兩個重要問題
下篇:性別/生命正義
母嬰關系: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學與倫理學探討
身體與緣身性:結合神經科學新發(fā)展的探索
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大腦性別差異研究談起
易受傷害性:女性主義倫理學的闡釋
主要參考文獻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