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琴的后現代主義詩學表現出了與杰姆遜和伊格爾頓等“左派”后現代主義理論家不同的理論視角與方法論原則,這對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后現代主義文化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鑒于目前哈琴的理論在國內還未被研究者們了解得足夠系統、充分,《琳達·哈琴的后現代主義詩學研究》將著重闡述哈琴后現代理論的基本構造,以突顯其在后現代理論發(fā)展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對文學藝術實踐過程的重要指導意義。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形成,我國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發(fā)展方面遇到的一些問題都與西方曾經所遇相似。盡管利奧塔等人堅持認為后現代只是西方經濟社會發(fā)展背景下的一種文化現象,但其在《后現代狀況:關于知識的報告》中所指出的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背景下,科學知識話語給傳統敘事造成的危機,對于研究我國目前的一些情況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因此,我國部分學者更愿意將后現代主義看作是一種世界性思潮,在接受與吸收西方后現代主義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自身出現的一些特殊情況,對后現代主義理論進行新的闡釋。
琳達·哈琴的殖民地外裔女性身份所帶來的獨特視角及其后現代主義理論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對于第三世界的后現代理論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及啟發(fā)意義。她被認為是繼諾思洛普·弗萊之后加拿大影響最大的文論家,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從詩學角度對后現代主義進行系統考察的批評家。她視界廣闊,將理論研究與大量的藝術實踐相結合,尤其對文學領域的后現代主義特征進行了獨到的剖析與闡釋。她將后現代主義重新界定為“現代主義矛盾造成的后果”,以“悖謬”為基本特征,認為后現代主義具有堅定不移的歷史性與不可避免的政治性。不僅如此,她還認為后現代建筑這一藝術形式為后現代主義詩學提供了最好的模型,并從理論化、語境化、問題化等幾方面對后現代主義的矛盾性、歷史性和政治性進行了系統分析。在此基礎上,哈琴提出了在當代文學批評領域產生重要影響的“歷史編纂元小說”概念,對小說中所運用的“戲仿(parody)”“互文(intertext)”“反諷(irony)”等敘事手法以多元化和更具包容性的視角進行了重新闡釋,為當前的后現代小說文本批評提供了重要參考。后現代主義對傳統將主體視為連貫一致的實體、將意義視為固定不變的存在物的觀念一直持批評和質疑的態(tài)度,哈琴受福柯等后結構主義者的影響,將“問題化”作為一種思考的基本方式,推進了對這種觀念的批判。哈琴通過白己的后現代理論對“文學的本質”這一傳統問題提出了獨到見解。她不僅反對以新批評為代表的形式主義文論將文學的意義只限定在文本之內的做法,也不同意傳統的文學批評只重視作者研究的做法。她把文學看成是一個意義的呈現過程,整個意義生成的過程都包含作者和讀者的意向投射。不僅如此,她還認為意義的闡釋受具體的社會、歷史語境以及闡釋者的知識儲備的影響。因此,文本意義是一個動態(tài)的,永不會結束的生成過程。
哈琴的后現代主義詩學表現出了與杰姆遜和伊格爾頓等“左派”后現代主義理論家不同的理論視角與方法論原則,這對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后現代主義文化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鑒于目前哈琴的理論在國內還未被研究者們了解得足夠系統、充分,本書將著重闡述哈琴后現代理論的基本構造,以突顯其在后現代理論發(fā)展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對文學藝術實踐過程的重要指導意義。
導論
第一節(jié) 選題的緣起及意義
第二節(jié) 國內外研究概況
第三節(jié) 本書的結構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后現代主義的界定
第一節(jié) 決裂與質疑:現代與后現代之爭
第二節(jié) 新定義:現代主義矛盾的結果
第二章 后現代主義詩學的結構
第一節(jié) 后現代主義的理論化
第二節(jié) 后現代主義的模型化
第三節(jié) 去中心化與解定論化
第四節(jié) 后現代的語境化
第三章 從真理主義到問題詩學
第一節(jié) 歷史的問題化
第二節(jié) 主體的問題化
第三節(jié) 走向悖謬之途
第四章 歷史的重訪——從“元小說”到“歷史編篡元小說”
第一節(jié) “歷史編篡元小說”概念的提出
第二節(jié) 指涉與話語權力
第三節(jié) 拼貼還是戲仿——主敘事的質疑過程
第四節(jié) 互文性:歷史和小說的越界
第五章 從“再現”到政治化的“呈現”
第一節(jié) 話語與權力的問題化
第二節(jié) 意義呈現的過程化
第三節(jié) 鋒芒與祥和:反諷的政治性
結語 后現代主義之后:走向何方
第一節(jié) 哈琴理論的啟示
第二節(jié) “理論之后”與“馬賽克主義”
第三節(jié) 后現代主義之后:走向何方
附錄:哈琴教授與作者通信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