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足學校教育視角,緊密圍繞學生情感教育問題展開分析和探討,構建了學校情感教育的基本框架。內容包括:學生情感發(fā)展與學校情感教育;學生情感發(fā)展的特征與教育;學生情感發(fā)展與道德成長;教師的情感素養(yǎng)及其提升;學科教學與學校情感教育;生命敘事與學校情感教育;學校管理與學校情感教育;校園環(huán)境與學校情感教育;國內學校情感教育研究;國外學校情感教育研究。全書具有鮮明的理論聯(lián)系實踐、邏輯清晰、觀點明確、資料鮮活等特征。對高校教師、中小學教師,以及情感教育愛好者等從事情感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多秀要我為她的《學校情感教育論》作序,我由衷地為她高興,愿意為之,因為我認為她是一位踏踏實實地學習、研究和工作的人。
我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倫理學角度研究道德情感問題,之后轉入教育學領域,從情感維度觀察和思考教育問題,從此走上了情感教育研究與實踐的道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是:一個人的品德形成雖然需要社會環(huán)境、輿論、規(guī)則、法律等外部力量的支持,但究竟是什么東西在人的內心持續(xù)、內控地生長、滋養(yǎng)和強壯著品性,使人成為有德之人?我確信的是,情感是人的精神成長的一個重要向度。情感的存在、表達方式及其質量反映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和生命質量。人的精神發(fā)育是內在的,是生命內部的過程,而不是外在的知識輸入,也不是外部的行為強加和控制,它跟人的情感是密不可分的。情感教育旨在促進入的精神成長,呵護和喚醒人的心靈,使人獲得生活的意義,體會生命的尊嚴,形成健康的積極心態(tài),從而保有友善他人、建設社會、修身律己的熱情和信心。
多秀大學畢業(yè)后曾在中學工作過10年,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這對她現(xiàn)在從事教育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她在南京師范大學讀博期間,對情感教育研究產(chǎn)生了比較濃厚的興趣,專注于留守兒童心靈關懷的學校德育問題研究,在對一所鄉(xiāng)村學校開展實地調研基礎上完成了《農(nóng)村德育論——指向留守兒童心靈關懷的學校德育》博士論文,現(xiàn)已出版。進入寶雞文理學院工作后,她面向師范生開設了以學校情感教育為專題的公選課。從專題的設立到講稿的撰寫,都傾注了她對學校情感教育研究的熱心和思考!秾W校情感教育論》就是在這門課的講稿基礎上完成的。
學校生活的經(jīng)歷和體驗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秾W校情感教育論》從學校教育視角探討學生情感發(fā)展和教育問題,探討了學生情感發(fā)展的時代特點、情感發(fā)育與道德成長的關系、當代教師情感一人文素養(yǎng)等重要命題,同時,強調從環(huán)境、課程、師生關系、學校管理等方面挖掘和運用學校情感教育資源,并總結了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學校情感教育思想。這項研究思路比較清晰,框架基本合理,表達流暢,不僅拓展和豐富了學校教育和教師教育的理論研究,而且為推動學校教育革新、提升學校教育品質提供了支持和借鑒,是對我國情感教育研究的深化和補充。
當前,我國正處于文化多元和價值多元的社會轉型時期。伴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發(fā)展,傳統(tǒng)的社會觀念和習俗受到?jīng)_擊,新的社會規(guī)范還在建立之中,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容易走向虛無主義和相對主義。同時,學校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都只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和升學比率,而對他們在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發(fā)展重視不夠。因此,如何讓教育回歸完整人的培育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希望《學校情感教育論》的出版是一個好的起點和開始,衷心希望多秀能夠不忘初心,堅守教師本職,潛心學術研究,人生取得更大的進步。
是為序。
馬多秀,寶雞文理學院教授,教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教育與情感文明專業(yè)委員會理事,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理事。出版專著《農(nóng)村德育論——指向留守兒童心靈關懷的學校德育》;在《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刊》《中國教育報》等發(fā)表論文6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項、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2項、陜西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1項、陜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研究項目1項。獲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1項、陜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1項和三等獎1項、寶雞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和三等獎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