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通過《宇宙探索》記錄了有關人類探索宇宙的前世今生。尼爾揭示,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本質,即根植于人類基因中的探索精神。為了滿足對自然的好奇,人類能理性或感性地探索我們的世界和宇宙。
本書以地緣政治的角度,闡明了人類社會的歷史探索活動與政治通常相關。通過回顧人類(主要是美國人)在探索宇宙過程中付出的努力、經受的挫折、獲得的回報,尼爾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宏大的畫卷。尼爾敘述了世界各國在探索宇宙這項科學實踐中的現狀,并指出了當下存在的問題。尼爾描繪了自己的愿景,展望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未來。
作者希望通過本書的閱讀,將探索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深入人心;希望科學不分國別不分階級;希望全社會重視對科技活動的支持,促進科技的新革命。
回溯20世紀90年代中期,尼爾德格拉斯泰森開始為《自然史》雜志撰寫他那備受追捧的宇宙專欄。當時,從財務到發(fā)行,《自然史》皆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管理。同時,海登天文館也歸這一博物館管理。2002年夏,泰森成為了海登天文館的主任,而自然歷史博物館預算的緊縮以及人們觀點的轉變使《自然史》漸漸步入私有化。同一時期,我升任為《自然史》的高級編輯,即泰森的編輯。直至今天,這一關系依然存在,盡管我們倆均已更換了工作。
難以想象,一名卸任的藝術史學家兼館長會成為泰森的理想編輯。但這是事實。他關注交流,關注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我們能共同創(chuàng)作出大眾能理解的且極具科學意義的文章,這是我們最大的共鳴。
從蘇聯(lián)將一個袖珍的、會發(fā)聲的球放到地球軌道上那一刻算起,業(yè)已過去了半個多世紀;而距離美國把它的首名宇航員送到月球漫步也有將近半個世紀了。現在,富翁可以花上兩三百萬美元的價格,預訂一次私人太空之旅。美國航空航天公司正在測試適合的交通工具,以實現國際空間站與地球之間的乘客和貨物運輸。此外,人類發(fā)射了數量眾多的人造衛(wèi)星,占據了近地軌道的幾乎全部空間。今天,人們已開始談論小行星開采及太空軍備的相關事宜。
在本世紀開局的10年,美國藍帶委員會已開始計劃遠大的太空旅行。然而,國家航空航天管理局(NASA)的預算難以與目標匹配。因此,它僅實現了人類在近地軌道上的活動,更遠的航行則只能由機器人來完成。2011年初,NASA警告國會,就目前發(fā)射系統(tǒng)的設計以及政府在這方面的資金投入作推算,未來5年內美國將無法回到太空。
同時,其他國家前進的步伐卻并未停滯。中國在2003年將首名宇航員送入太空;印度計劃在2015年完成類似的計劃。歐盟在2004年發(fā)射了首枚月球探測器;日本在2007年、印度在2008年,各自發(fā)射了自己的月球探測器;俄國提出了2012年重返太空的計劃。2010年10月,在第61個國慶節(jié)上,中國完成了第2枚月球探測器的發(fā)射。這次發(fā)射的主要任務是勘測著陸地點,以服務于2013年的第3枚月球探測器的著陸。巴西、以色列、伊朗、韓國、烏克蘭、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也都有完善且活躍的太空機構。全球大約有50個國家能操控衛(wèi)星。南非剛建立了一個國家太空署,接下來還會有一個泛阿拉伯太空局。多國合作開始變得時髦起來。全世界的科學家(包括美國科學家)都認為,太空是全球共有領地適合全體人類共有的區(qū)域。他們期望快速展開探索,無論遇到何種危機、缺陷或是挫折。
尼爾德格拉斯泰森思考并記錄了上面提到的所有問題,還提出了一些新觀點。在本書中,我們收錄了他在15年間針對宇宙探索進行的重要論述,按我們的意見將其有機地組織成了三大部分:為什么、如何做、為什么不。為什么人類驚嘆于我們的宇宙且不斷探索?在宇宙中,我們是如何成功地讓自己的足跡觸及到目前已履及的位置,將來又會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在狂熱科學者的大膽夢想中,是什么障礙阻止了他們去滿足自己的愿望?太空政治的分析為本書揭開序幕;關于太空的意義的深度思索則進一步完善了本書篇章。
總之,如果沒有宇航員的存在,就如同沒有了原子,我們將被冰塵、電磁輻射、孤寂與危機所構成的太空籠罩,F在,泰森走到了前臺,他將帶我們穿越那些可在瞬間讓我們萬劫不復的重重劫難。洗耳恭聽吧,去太空生活已排上了我們的日程。
阿維絲朗
《宇宙探索》由美國科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撰寫。泰森,出生于紐約城,天體物理學家。哈佛大學物理學學士,哥倫比亞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曾出版暢銷科普作品《死亡黑洞》、《冥王星檔案》……
泰森是13所大學院校聯(lián)名榮譽博士學位獲得者,獲得過NASA杰出公共服務獎章(該機構向非政府雇員公民頒發(fā)之最高榮譽)。在向公眾宣傳宇宙認知上,他的貢獻得到了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的高度認可并將13123號小行星官方命名為泰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