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塞罕壩:(從一棵樹的莽莽荒漠到百萬畝人工綠海,人民日報社社長李寶善作序推薦)
定 價:48 元
一日三餐有味無味無所謂,爬冰臥雪冷乎熱乎不在乎:樂在其中。三代塞罕壩人以一種樂觀的戰(zhàn)天斗地的精神,一心一意種樹,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光里,在荒漠沙地上建起百萬畝人工綠海,創(chuàng)造了人間奇跡,創(chuàng)造了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也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chuàng)業(yè),綠色發(fā)展的塞罕壩精神。 《美麗塞罕壩》講述了三代人奮戰(zhàn)五十多年,千里松林再現(xiàn)的壯舉,并著重描寫了*代塞罕壩人從上到下,同吃同住同勞動,白天一身泥,晚上一身霜的感人事跡。他們克服了塞罕壩高寒、風大、生活條件艱苦的困難,慢慢摸索種樹的經(jīng)驗。他們沒有屈服于環(huán)境的艱難和個人遭遇的疾苦,始終如一地奮斗著,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終于將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塞罕壩變成河的源頭、云的故鄉(xiāng)、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1. 人民日報社社長李寶善作序推薦 2. 有一種精神叫:一日三餐有味無味無所謂,爬冰臥雪冷乎熱乎不在乎樂在其中 3. 留下來,干下去……他們的故事讓人感動到流淚 4. 在年平均氣溫只有-1℃,全年無霜期只有40天的地方,該怎么把樹種活?只有流過汗流過淚流過血的塞罕壩人可以回答…… 5. 從前只有一棵樹,如今已是河的源頭、云的故鄉(xiāng)、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致敬塞罕壩 人民日報社社長 李寶善 這個社會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主流價值觀,需要什么樣的人生選擇? 顯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 有的人精于計算,事事慢不得、等不得、吃虧不得,信奉成名要早,成家要快;有的人缺乏敬畏,游走于灰色地帶為己謀利,甚至不惜觸犯法律法規(guī);有的人甘于怠惰,認為不必活得那么累,陷入喪文化佛系文化的泥潭難以自拔…… 然而,世界上還有一些人,他們敏于行、訥于言,胸有驚雷卻足履實地?赡芤惠呑又蛔隽艘患拢瑓s也將這件事做到了極致。他們不是看不到社會的喧囂、名利的誘惑,而是心有堅守,始終不渝。 塞罕壩上,就有這么一群人。五十多年來,塞罕壩人時刻不忘黨和國家的囑托,艱苦奮斗、甘于奉獻、一代接著一代干,將塞罕壩從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莽莽荒漠,改造成了百萬畝人工綠海。在燕趙大地的北端,無數(shù)的歲月韶華,變成一棵棵高大挺直、枝繁葉茂的樹木,見證了這個人類生態(tài)史上的奇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xiàn)的。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 為了民族偉大復興,為了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我們禮贊塞罕壩、致敬塞罕壩。 人民日報兩位年輕記者朱悅俊、段宗寶同志不辭辛苦,三上塞罕壩,費時一年,數(shù)易其稿,著成《美麗塞罕壩》一書,殊為不易。很高興為他們作序,以示點贊。
朱悅俊,浙江嘉興人,生于1988年。先后就讀于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社會學系、,現(xiàn)供職于人民日報社。 段宗寶,河北邢臺人,生于1989年。先后就讀于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現(xiàn)為人民日報社記者。
引 言 第一章 從皇家獵場到荒漠風沙 第二章 功勛樹的奇跡 第三章 到塞罕壩去 第四章 六女上壩 第五章 下馬風來襲 第六章 馬蹄坑會戰(zhàn) 第七章 塞罕壩第一代建設者 第八章 在摸索中奮斗 第九章 壩上悲歌 第十章 守業(yè)比創(chuàng)業(yè)更難 第十一章 望海樓上的守望 第十二章 世世代代把造林營林事業(yè)繼續(x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