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北京大學教授陳崗龍(多蘭)關于草原文化的文化筆記。作為代表性的當代游牧文明研究者,陳崗龍(多蘭)多年來一直關注當代人與草原文明的關系——尤其是草原絲綢之路中,游牧文化的深刻影響。
本書通過草原牧民的生活方式、節(jié)日與禮儀、人生軌跡、家庭社會、神靈世界、藝術文化、人文科學等細節(jié),既展示了民間文化研究者嚴謹的思辨,也表達了游牧者對草原的赤誠熱愛。本書不僅是介紹北方游牧文化的學術普及讀物,向讀者展示生動豐富的草原文化與游牧文明,同時關注草原文明的意義,也引導人們思考這一生活方式與生態(tài)文化的發(fā)展與未來。
陳崗龍(多蘭),蒙古族,內蒙古扎魯特旗人,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蒙古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蒙古學學會常務理事兼學術委員。2006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2014年獲得首屆中國民俗學獎。
出版《文學傳統(tǒng)與文化交流——蒙古文學研究拾璀》《蒙古民間文學比較研究》《蟒古思故事論》《蒙漢目連救母故事比較研究》等學術專著,并有《蒙古尸語故事》(蒙譯日)、《十方圣主格斯爾可汗傳》(蒙譯漢)、《老人與!罚ㄓ⒆g蒙)、《蒙古英雄史詩詩學》(蒙譯漢)等譯著,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出版了《蒙古人》《淚月亮》《多蘭詩選》等蒙漢文詩集。
序言一:席慕蓉的信 / 7
序言二:到草原去深度旅行 / 15
牧草 · 牲畜—草尖上的游牧時間 / 21
對駱駝彈琴 / 22
銀河是蒙古族人拴馬的長繩 / 27
金馬駒和蒙古族人的財富觀 / 31
四季游牧的時間主題 / 35
游牧以度四季,節(jié)日以求草原興盛 / 40
圣潔的初乳感恩大自然 / 44
牛羊次第見,草尖之上的生活學問 / 49
廣闊而脆弱的草原:除了不停地遷徙轉移別無選擇 / 51
逐水草游牧:人比牛羊還累,為了草原的休養(yǎng)生息 / 53
游牧·蒙古族人—漫長的草原時光 / 56
長調般漫長的人生 / 58
草原上的人生從搖籃開始 / 64
金踝骨銀踝骨,文化踝骨 / 66
草原就像綠色的海,氈包好似白蓮花 / 69
草原上移動的最小火種:家庭 / 73
同飲一條河水:艾勒和浩特/ 75
游牧社會組織:為了草原,合久必分 / 78
草場公共資源的享用:游牧民族習慣法對個人的約束 / 80
蒙古族人的狂歡節(jié)——草原盛會那達慕 / 82
修辭化的草原,藝術化的生活 / 86
為簡約的生活賦予無限的藝術 / 89
每一位歌手都是歌的海洋 / 92
馬頭琴與長著翅膀的黑駿馬 / 95
馬頭琴曲 / 99
詩性民族的文學胸懷 / 102
長河中的遺珠:蒙古族流傳人文之光 / 105
“蒼狼白鹿”和蒙古族的遷徙傳說 / 108
游牧民族的部落史詩傳統(tǒng):戰(zhàn)爭和婚姻皆為草場和人口 / 112
天堂草原是贊美出來的 / 119
從敖包相會說開去 / 126
薩滿與翁袞 / 128
飛翔的薩滿 / 131
當佛教在草原上遭遇薩滿教 / 134
山山水水都有自己的神靈 / 137
無處不在的禁忌 / 139
賜予生命和財富的火神母親 / 142
蒙古人 / 146
回望·沉思—獻給游牧文明的,不是挽歌 / 153
站在工業(yè)的天空下回望:草原與游牧文明 / 154
草尖上的財富,在于不停地移動 / 158
千年的誤解:游牧文明并非落后 / 160
適應草原的科技與創(chuàng)造 / 162
現代教育和草原的焦慮 / 165
游牧文明終結了嗎? / 167
附錄:美、脆弱、焦慮—關于游牧文明 / 171
后記 /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