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莊子的生命哲學,作者認為,莊子哲學實質(zhì)上就是生命哲學,主要是將生命個體置于宇宙萬物和自然生態(tài)之中加以整體關切的,并把生命個體心靈或精神融入宇宙萬物和自然生態(tài)之中,形成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整體。莊子生命哲學具有內(nèi)在的邏輯形式和理論體系。道、德是生命的根源,氣是生命的構成,化是生命的機制,通是生命生成的條件,和是生命生成的基礎,形、神是生命的生理結構。道、德作為生命根源包括本根(本體論)和本源(生成論),其內(nèi)在理路在于:莊子主要將具體有形的道路之道,拓展引申為抽象的無形、無跡、無窮、無量之道,從而揭示出道的本根性。道行之而成,生命個體近乎道體上的“點”,生命個體之行近乎道體上的“線”,道覆載萬物,故萬物生命依存于道體之“面”這一本根。莊子于是將有形、有限的人行道路,拓展到魚游、鳥飛、天行、心行等生成的無形、無跡道路,從而展示道體的無形、無限、無窮,以及道體的普遍性與超越性。
經(jīng)綸(1969.12),男,安徽省金寨縣人,安徽財經(jīng)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哲學博士,安徽財經(jīng)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原理部副主任。2007年碩士畢業(yè)于云南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2014年博士畢業(yè)于安徽大學哲學系。主要研究方向為道家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度獲安徽省高校古籍整理優(yōu)秀獎;2013年度被評為安徽財經(jīng)大學優(yōu)秀教師;2016年赴University College of Cork(UCC)(愛爾蘭科克大學)學習,F(xiàn)為安徽莊子研究會會員,安徽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結項評審專家,《廣州大學學報》外審人。主持并已完成教育部、安徽省和安徽財經(jīng)大學科研項目多項。在《中國哲學史》、《中州學刊》、《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心理學探新》等國家期刊發(fā)表有關莊子方面研究論文10余篇。論文有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轉(zhuǎn)摘。
引 言 1
第一章 生命的根源 7
第一節(jié) 道與德:生命的根源 7
一、“道行之而成” 7
二、“道覆載萬物” 10
三、“天德而出寧” 14
四、“道兼于天” 21
第二節(jié) 氣與化:生命的構成與機制 23
一、氣:生命的構成 23
二、化:生命的機制 24
第三節(jié) 通與和:生命生成的條件與基礎 27
一、通:“道壅則眾害生” 27
二、和:“交通成和而物生” 29
第四節(jié) 形與神:生命的生理結構 32
一、“物成生理謂之形” 32
二、“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 35
第二章 生命的本性 40
第一節(jié) 本性的地位 40
一、“性者,生之質(zhì)” 40
二、本性的地位 41
第二節(jié) 本性的特征 42
一、“各有儀則” 42
二、“長于水而安于水” 45
三、“自為而不知其然” 46
第三節(jié) 本性的內(nèi)涵 48
一、素樸 49
二、本真 50
三、恬愉 51
第四節(jié) 本性的喪失 52
一、“倒置之民” 52
二、“必且有感,搖而本性” 53
三、“失性有五”:生之害 54
第三章 生命的境遇 56
第一節(jié) 故與命 56
一、“以故滅命” 56
二、“時命大謬” 60
第二節(jié) 死與生 62
一、死生是命 62
二、危身棄生 63
三、悅生惡死 64
第三節(jié) 夢與覺 65
一、夢有苦樂、覺有苦樂 65
二、夢覺不安、夢覺皆苦 65
第四節(jié) 刑與解 66
一、“外刑”、“內(nèi)刑”、“天刑” 66
二、“六者相刑” 68
三、“不能自解” 69
第五節(jié) 累與休 70
一、“物固相累” 71
二、累而不休 73
第四章 生命的價值 77
第一節(jié) 生命價值的依據(jù)與建構 77
第二節(jié) “保身”、“全生”與“盡年” 79
一、生命之保 80
二、生命之全 81
三、終其天年 83
第三節(jié) “養(yǎng)親”、“事君”與“均調(diào)天下” 86
一、“養(yǎng)親”、“事君” 86
二、“均調(diào)天下” 89
第四節(jié) 善、美、樂與真 92
一、“善否相非” 92
二、美、樂與真 96
第五章 生命的修養(yǎng) 102
第一節(jié) “成和之修” 102
一、“壹性”、“養(yǎng)氣” 104
二、“虛靜”、“心齋” 105
三、“坐忘”、“倫與物忘” 106
第二節(jié) “無為”之為 106
一、天道無為 106
二、帝王無為 108
三、士無為 109
四、心無為 111
第三節(jié) “以道觀之” 112
一、世俗之觀 113
二、“以道觀之”、“以道泛觀” 114
第四節(jié) 養(yǎng)生 118
一、“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119
二、“緣督以為經(jīng)” 134
第五節(jié) “性修反德” 136
一、性修的實質(zhì) 136
二、“體性抱神” 137
第六節(jié) “反其真” 139
一、“反其真”:回歸真性 139
二、回歸真性之路 141
第六章 生命的理想境界 144
第一節(jié) 理想境界 144
一、“道不可測” 144
二、理想境界 147
第二節(jié) 理想境界的超升 156
一、“化而為鳥” 158
二、“怒而飛” 159
三、“游無窮” 162
第三節(jié) 理想人格 164
一、“圣人觀于天而不助” 165
二、“神人無功而神” 166
三、“至人之心有所定” 169
四、“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172
結 語 175
參考文獻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