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元雜劇作家作品研究相終始,作者潛心研讀中國古代戲曲理論經典著述,時有感悟和心得,結合對元雜劇發(fā)展繁盛到賡續(xù)蛻變的思考,結撰成若干具有藝術史和曲學史性質的系列論文,不揣翦陋,收攏在一起,編為本集的上編,題作戲曲史與戲曲理論研究。
收入其中的《中原文化與民族戲曲的形成和發(fā)展》從文化人類學和藝術發(fā)生學的立場發(fā)掘梳理了中華戲劇起源、形成、發(fā)展、成熟、蛻變的演進歷程,確認中華戲劇與黃河文明同步興起,其萌生的先兆是在上古祭天祭祖儀式上的巫歌巫舞。
《上古祭祀樂舞與中華戲劇的起源和孕育》《漢唐優(yōu)戲的演進與中華戲劇的嬗變》依次考察了戲劇角色扮演和劇場演化的漫漫行跡,《宋金都城商業(yè)文化的繁盛與古典戲曲的成熟》著重探討了宋金都市商業(yè)文化氛圍的形成對宋金雜劇蛻變升華為成熟戲劇形態(tài)的支配性意義,《金元文士之沉淪與元雜劇的興盛》則從社會變遷中文人地位的沉落所引發(fā)的心理失衡、俗文化地位的提升等事象,論述北曲雜劇即金元雜劇進入金聲玉振的黃金時期的深層原因。
以下各篇分別對元代和明清戲曲理論的特質和內涵做了學理性的認知和解讀。
下編元雜劇作家作品研究集中論述了以關鄭白馬為代表的元代著名作家經典劇作的思想和文化內涵,其中不乏經過深思熟慮后的獨到見解。
總序
康保成
自王國維()《宋元戲曲史》()發(fā)表后的百年來,舊有的文學觀念、戲劇觀念不斷被顛覆被更新。
最初,人們似乎如夢方醒般認識到:元曲原來是可以和楚騷、漢賦、唐詩、宋詞并駕齊驅的一代之文學;被人輕視的金元雜劇和宋元南戲,曾經有過無比輝煌的歷史。
漸漸地,王國維重文學輕藝術、重元曲輕明清戲曲的觀念受到反思。
人們從明清傳奇的持續(xù)繁榮,昆曲折子戲的興起,花部戲曲的崛起,角兒制的確立,已然認識到戲劇的表演藝術本質。 世紀
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戲劇與宗教儀式的關系問題吸引了學者們的注意,戲劇史的明河與潛流分途演進的理念被提出。
這一理念目前正在經受時間與實踐的檢驗。
百年來的中國戲劇史研究,涌現(xiàn)出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的學人和豐厚的學術成果。
王國維的同時代人吳梅()和齊如山(),分別在昆曲音律和京劇舞臺表演方面獲得舉世公認的成就,乃至有學者把王、吳、齊并稱為近代戲劇理論界的三大家或三駕馬車。
無論這一稱謂是否被多數人所接受,但吳梅竭力提倡場上之曲和齊如山對梅蘭芳表演藝術的指導,都在揭示出戲曲的角色扮演本質的同時,充分認識到作家作品與場上表演互為依存的密切聯(lián)系,認識到戲劇史上存在著一個從一劇之本向表演中心的演進過程。
王、吳、齊分別代表了戲曲研究的三種路向是毫無疑問的。 當然,三大家中,王國維重文獻、重考據的研究路向影響*,追隨者最多。
三大家之外或稍后,涌現(xiàn)出鄭振鐸()、任中敏()、孫楷第()、黃芝岡()、錢南揚()、馮沅君()、周貽白 ( )、盧前 (
)、趙景深()、王季思()、董每戡()、鄭騫()、傅惜華()、莊一拂()、張庚()、張敬 ( )、 汪經昌 ( )、
吳曉鈴 ( )、 郭 漢 城(),以及近年謝世的蔣星煜()、徐朔方()、胡忌()等戲劇史家。
中國戲劇史的研究領域里,可謂群星璀璨,光照寰宇。
盧前在世紀年代寫的《中國戲劇概論》里,把中國戲劇史比作一粒橄欖:兩頭細小的部分說的是戲,中間飽滿的部分是曲的歷程。
這一生動的比喻,大致勾勒出中國戲劇史研究領域的成果與不足。
當時的戲劇史家,大多是從文學、文獻學的角度從事研究的,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也主要在宋元以來的戲曲作家和作品方面。
王國維的文學觀、戲劇觀和戲劇史觀,對這代人的影響一目了然。
用注經的觀念與方法注戲曲、搜集文獻資料、研究戲劇史,其積極意義無論如何估計都不會過高。 不過 世紀
年代以后周貽白、董每戡、任中敏、張庚等人的研究,擴大了戲劇史的研究領域,突破了曲本位 的局限,彌補了前人對戲
研究的不足,或許更值得稱道。
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和日本漢學有著割不斷的聯(lián)系。一方面,日本漢學對王國維的戲曲史研究或多或少有著啟發(fā)作用;另一方面,《宋元戲曲史》問世之后,又極大地反哺于日本漢學。森槐南()等人在大學講授包括戲曲在內的中國俗文學以及開展南戲研究,是在《宋元戲曲史》問世之前,而由狩野直喜()開創(chuàng),青木正兒()、吉川幸次郎()、田中謙二()、巖城秀夫()
等人繼承的京都學派,卻深受王國維的影響。
出身于大東文化大學的波多野太郎()獨辟蹊徑,他較早從地方史志中尋覓戲曲、小說的詞語史料,頗受關注。
而辻聽花()、波多野乾一()、濱一衛(wèi)()等人,著眼于京劇現(xiàn)狀的品評,其論著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史學價值。
田仲一成()的祭祀戲劇研究,從領域到方法,都具有戲劇人類學的風范,對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大陸的戲劇研究影響較大。
張大新,生于 1949 年 3 月,河南遂平人。1981 年年底畢業(yè)于河南大學中文系,F(xiàn)任河南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地方戲研究所所長,河南省重點一級學科戲劇與影視學學術牽頭人、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河南省古代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常務理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家出版基金評審專家。
從事高等學校教學科研工作近四十年來,先后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產》等國家權威社科期刊上發(fā)表論文近百篇,出版過《沉淪·憂思·求索》《二十世紀元代戲劇研究》《中國戲劇演進史》等戲曲著作,編校有《樊粹庭文集》,主持完成國家及省部級社科規(guī)劃項目八項,先后獲得國家和省部級優(yōu)秀社科成果獎、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十余項,先后獲得河南高校首屆優(yōu)秀中青年骨干教師、河南省優(yōu)秀教師、河南高校優(yōu)秀社科學者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