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福建省*批入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十番音樂(福州)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整理、加工、分析、歸納、提升等工作,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全書包括概述曲譜代表性樂班代表性樂人簡介特色樂器圖特色樂器與樂隊演奏圖六大部分。書的內容較為代表性地展現(xiàn)了福州地區(qū)的十番音樂特色,同時,還涵蓋了南平、寧德、三明部分縣市的十番音樂內容,較為典型地完成對該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展現(xiàn)與分析。
非物質文化保護是一項全世界都十分關注的工程,叢書以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為牽頭單位,組織了近50位福建省的專家學者,歷時6年編纂而成,以近1500萬字的篇幅,共19卷20冊,涉及23種文化遺產(chǎn),用譜文并茂的形式,客觀、真實、系統(tǒng)、完整地呈現(xiàn)了*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中的23個福建音樂類項目的系列資料,成為*部完整記錄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音樂類項目的歷史、傳承狀況、音樂形態(tài)特征、樂器、曲譜資料、傳承人物等的大型音樂類工具書,為保護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傳承福建傳統(tǒng)民間音樂類型,研究福建地方性音樂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資料和文化積累。
總 序
作為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兩相交融、兩相輝映的福建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遺產(chǎn)。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精心組織下,我省文化工作者開展進行了大規(guī)模深入細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資料的調查、搜集、整理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傳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加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公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的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的通知》相繼發(fā)布,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fā)展階段。在認真細致評審的基礎上,2006年5月和2008年6月由國務院公布了我國第一批、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在全國1028個項目中,福建省有70個項目榜上有名。福建省人民政府也已公布了兩批共計200項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充分展現(xiàn)了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豐富多彩,體現(xiàn)了福建人民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
為了進一步推動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資料的保護、傳承工作,促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音樂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由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藝術研究院作牽頭單位,組織了幾十位我省的專家學者,歷時三年,編纂了這套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音樂類)叢書,以近千萬字的篇幅,共20余厚冊,用譜文并茂的形式,客觀、真實、系統(tǒng)、完整地呈現(xiàn)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中的23個福建音樂類項目的系列資料,成為第一部完整記錄我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音樂類項目的歷史、傳承狀況、音樂形態(tài)特征、樂器和曲譜資料的工具書與教科書。
在此謹對編委會、專家學者和出版社的辛勤勞動和貴重成果致以深摯的謝忱和熱烈祝賀!愿有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的搜集整理研究成果問世!
陳樺
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原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一、概 況
十番,即十番鼓。一種器樂合奏名。因演奏時輪番用鼓﹑笛﹑木魚等十種樂器,故名。起于明萬歷時,今仍流行于蘇﹑浙﹑閩等地。初以打擊樂器為主,后亦雜以多種管弦樂器,其種類因時因地而異,所用樂器亦有不限于十種者。以上是《辭!分袑ξ覈鞯亓鱾鞯拿耖g器樂演奏形式十番的總體描述。在福建省,各地都流行不同稱呼,但編制和功能與《辭海》所述的十番大致相同,如福州的十番、閩西的十班、閩北的十番鑼鼓、閩南的十音、莆仙的十音等。
1.福州十番的起源
福州十番,又稱為葉歡、什歡、十番伬和南十番,它發(fā)源于福州臺江茶亭街,盛行于清朝乾隆年間,但福州茶亭十番究竟產(chǎn)生于何年代,目前尚未找到足夠的材料來確證。據(jù)《辭源》記載,清乾隆初年,福州舉人鄭洛英在他的詩集《恥虛齋詩抄》中有一首《榕城元夕竹枝詞》曾記敘道:閩山廟里夜入繁,閩山廟外月當門。檳榔牙齒生煙袋,子弟場中較十番。清朝吳繼箴的《半野軒詩存》中,有《福州歲時竹枝詞》云:十番鑼鼓鳴村社,逐隊分班也競爭。畢竟閩人沿舊俗,時聞爆竹雜聲聲。詩文后自注:十番,俗稱葉歡,樂器以金革為主,亦雜以絲竹。其調乃閩人曲牌之名,如朝天子,萬年歡,柳搖金,西江月,雁來云,秦樓月,五鳳吟,美人嬌,金索掛梧桐,蟠桃會,海底天,將軍令,石榴花,一枝花,海潮珠,升平樂等。這些詩句足以生動地體現(xiàn)清朝年間,十番音樂已在福州粗具規(guī)模。施惟陳華:《福州茶亭十番音樂》,內部資料。之后,福州十番音樂逐步由福州城向周邊地區(qū)擴散,流傳至長樂、連江、平潭、閩清、福清、永泰、閩侯等郊縣。至清末時,福州十番還流傳至寧德、建陽、南平、古田、尤溪、霞浦、福安、柘榮、福鼎等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福州十番班社還曾遠赴北京、上海、香港、臺灣、新加坡、東南亞等地演出和授藝,一度十分繁榮。
將臺江區(qū)茶亭聽月樓十番班社珍藏的清咸豐七年(1857年)的樂譜(工尺譜),與現(xiàn)在福州茶亭十番樂隊所演奏的十番樂譜相對照,竟發(fā)現(xiàn)它們完全一樣。由此可知,十番至少在清朝乾隆年間已流行于福州城,并以其獨特魅力在民間廣泛流傳近三百年。
2.福州十番的概況
福州十番早期以為民間龍燈舞伴奏的打擊樂隊形式出現(xiàn),后逐漸分化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打擊樂演奏形式。十番樂隊所使用的樂器獨具特色,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其演奏樂器有:狼串、清鼓、大小鑼、大小鈸等,之后又逐漸加入笛子、逗管、椰胡、云鑼等民族管弦樂器。福州十番的樂隊編制和演奏形式與《辭海》中描述的十番極為接近。目前,十番常用的樂器有笛、管、笙、椰胡、云鑼、木魚、檀板、大小鑼、大小鈸、清鼓、狼串等十三種。演奏傳統(tǒng)十番音樂的樂器,主要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鑼、狼串、大小鑼、大小鈸、清鼓等十種。隨著十番音樂的不斷發(fā)展與演變,又加進了笙、木魚等樂器。十番音樂的樂器十分古老,應是樂器的活化石。如狼串、逗管早在北宋時期我省閩清籍音樂家陳陽所著的《樂書》中便有圖片記載,形制完全相同。演奏曲牌由最初僅有的打擊樂曲牌福套滴流水干牌發(fā)展為今保存下來的有《東甌令》《西江月》《南進宮》《北云璈》《月中桂》等50多首曲牌樂譜。
福州十番音樂的演奏風格具有既熱烈、粗獷,又優(yōu)雅、抒情的特點。在樂器運用上,以笛子為主奏樂器,同時,打擊樂器與管弦樂器處于同等重要地位。因打擊樂器與管弦樂器的組合情況的不同,而有所謂尺譜夾腹湯腹全夾等形式。王耀華:《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福建卷綜述》,人民音樂出版社。
福州十番的演奏形式十分獨特,分為坐奏和行奏,其演奏排列位置十分講究。早期,由于十番音樂主要在民間舉行的迎神賽會及百姓的婚喪嫁娶時演奏,因此,十番樂隊經(jīng)常穿梭于街頭巷尾,邊走邊奏。由于行進間演奏也會有停頓,久而久之,隨旋律的一停一頓,使樂曲更有節(jié)奏感,便成福州十番一大特點。在室外演奏時,打擊樂器走在前,絲竹樂器緊隨其后。隨著十番音樂在群眾中的廣泛流傳,其用途功能的逐步擴大,在室內的演奏機會逐漸增多,于是,便產(chǎn)生了類似舞臺排列的坐奏形式。在室內演奏時,樂隊的位置安排是前堂為打擊樂器,后堂為絲竹樂器。(附十番演奏排列位置示意圖林國強:《福州茶亭十番音樂》,內部資料,榕(新出)準印證號:2003(內書)第022號第11頁。)
室外演奏排列位置示意圖
(云鑼位置可前可后,清鼓放在鼓架上,由一孩童提著,邊走邊打。)
室內演奏排列位置示意圖
(福州市臺江區(qū)文化館供稿)
福州十番之所以能在福州地區(qū)廣為流傳,迄今為止已經(jīng)生存了二百多年,與它獨特的音樂風格、特色樂器、鮮明的演奏形式息息相關。如今,福州十番所用樂器大致有二十余種,其中,最有特色的樂器是狼串、逗管、椰胡。
狼串又稱狼帳、弄帳、狼鼓,民族打擊樂器,是北宋時期我省閩清籍音樂家陳陽所著的《樂書》中記載的漢鼓的遺存。木制鼓身,細腰、中空。左右兩頭為圓形,鼓面由羊皮制成。鼓邊附有網(wǎng)狀的細繩和硬圈,用于調節(jié)鼓皮的松緊度,以此來改變音高和音色。在演奏中,左手拿住鼓身,右手五指并攏,用手指部位拍擊大頭鼓面。經(jīng)常演奏切分節(jié)奏,在樂隊中起到協(xié)調打擊樂音量,增加色彩的作用。
逗管又稱斗管、頭管,民族吹管樂器,是《樂書》中記載的篳篥的遺存。其正面有七孔,豎吹,音域為c1~c2,音色柔和,在樂隊中主要演奏旋律聲部。經(jīng)常使用顫指、花舌、滑音等演奏技巧,能自如地演奏富有韻味的滑音和裝飾音,是福州十番樂隊中的主奏樂器。
椰胡又稱提胡,民族拉弦樂器,是福州十番樂隊的主奏樂器。椰胡的琴筒由椰子殼制成,琴面為梧桐板。椰胡的定弦內弦定為SE,外弦定為SB,兩弦之間相隔純五度。音域約為兩個八度。由于福州十番樂隊多為行奏,因此,椰胡在十番樂隊實際演奏中極少換把,音域不寬。椰胡的音色低沉、粗獷、雄渾。在樂隊中,主要演奏旋律聲部,多使用抖弓、煞弓、上滑音、下滑音、倚音、顫音、墊指滑音等技巧來裝飾音符,使音樂聽起來富有韻味。
福州十番曲調從福州地區(qū)廣為流傳的民間小調、戲曲、曲藝、民歌等民間音樂中吸取養(yǎng)分發(fā)展而成,如《千秋歲》《西江月》《將軍令》《月中桂》《五月吟》《萬年歡》《朝天子》《五鳳吟》《蟠桃會》等。十番打擊樂曲牌有福套祿套壽套喜套及文干武干滴水流水等各套。每首都有一定的內容,有的表現(xiàn)古老的傳說,有的演繹古老的歷史,在福州十番的所有曲牌中,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曲目有《一枝花》《千秋歲》《西江月》《石榴花》等。在20世紀80年代初,由福州民間藝人王圻整理、改編的《石鼓涌泉》,把十番音樂的演奏特點與風格特色加以發(fā)揮,并吸收了現(xiàn)代民族管弦樂隊編制的某些優(yōu)點,對十番藝術的改進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福州十番音樂的音量宏大。每一樣樂器都既發(fā)揮了各自的特點,又充分交融。福州十番音樂的速度通常是慢起漸快,同時伴隨力度的增強和樂器數(shù)量的增多,漸入樂曲的高潮,營造出熱烈歡慶的氣氛。福州十番音樂由于演奏形式與場合的不同,呈現(xiàn)出不同的演奏特點。如十番在迎神賽會場合多采取邊走邊奏的形式,為使其節(jié)奏與行進步伐相協(xié)調,動作整齊劃一,演奏中,強調了節(jié)奏重音,使節(jié)奏明晰,頓挫有致。此外,不同班社的音樂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個性。如奏同一首樂曲,有的樂隊演奏的風格比較抒情緩慢,速度偏于自由,有的樂隊演奏的風格比較明快緊湊。
福州十番作為以茶亭為中心的閩東地區(qū)吹打樂的代表性樂種,在傳承與傳播的過程中,由于受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文化與民俗活動的影響,在樂隊編制、曲牌內容、演奏形式、用途功能等方面呈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變化。一方面,在它的自身發(fā)展過程中,曾廣泛吸收了該地區(qū)的民歌、戲曲、曲藝等其他民間音樂樂種的養(yǎng)分,使自身得以豐富與提高,從而形成了具有眾多曲牌、曲目和獨特音樂風格的民族民間器樂演奏形式。另一方面,福州十番在廣泛的流傳與傳播過程中,也同時影響了該地區(qū)和相鄰地區(qū)的其他樂種。如福州市郊區(qū)城門鄉(xiāng)林浦村的安南伬,就是在十番的影響下,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一個樂種。平潭排只福安吹打在嗩吶與打擊樂配合關系方面,其所謂夾腹湯腹全夾,都是從十番音樂中得到啟示的。王耀華:《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福建卷綜述》,人民音樂出版社。福州十番除了流行于福州地區(qū)之外,還流傳至南平、寧德、三明等相鄰地區(qū),對當?shù)氐拿耖g音樂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本書中所入選的南平鼓吹樂《十番八牌》、古田吹打樂《柳搖金》、福安的《一枝花》、霞浦的《萬年歡》、尤溪的《十番》等。此外,福州十番在演奏形式和功能用途上,也不盡相同。如閩侯縣上井十番樂隊不僅保留了原來坐奏與行奏的形式,還在行奏中加進舞蹈動作,發(fā)展為邊奏邊舞的形式,增強了表演的可看性。在閩侯,十番一般用于喪事;在平潭,十番用于群眾的婚喪喜慶、民間的節(jié)日行街以及街頭宣傳、節(jié)日慰問、舞臺演出;福清十番與閩清十番一般只用于喜慶場合。在樂隊的編制上,鄉(xiāng)村的十番樂隊要比城鎮(zhèn)的簡樸,甚至只有兩三件打擊樂器,所采用的樂器并不如城鎮(zhèn)十番那么齊全,有的也采用其他樂器來替代。
3.福州十番的發(fā)展與現(xiàn)狀
十番音樂之班社,清乾隆、嘉慶年間有大鑼天(茶亭);咸豐、同治年間有鶴鳴皋(茶亭),盛世元音(臺江鑄鼎環(huán)),聽月樓(臺江吉祥山);光緒、宣統(tǒng)年間有樂樂樂(臺江水部鄉(xiāng)),普天樂(北門新店鄉(xiāng)),新聽月樓(西郊洪塘鄉(xiāng))。之后,在福州臺江又出現(xiàn)賭棋山莊五音樂社醉太平等十番班社。光緒十九年(1893年)二月十五日,慶賞花朝,還舉行十番比賽。福州茶亭鶴鳴皋班,曾三次應邀前往香港演出(前兩次是在1926~1927年間應英國女皇邀請,第三次是2004年)。民國20年農(nóng)歷三月廿五日,三聽月樓班赴香港演出。其還曾巡回演奏于上海、香港以及南洋群島等地。施惟陳華:《福州茶亭十番音樂》,內部資料。
由于外來侵略、戰(zhàn)亂,茶亭十番藝術在福州民間似草根般歷經(jīng)了幾十年的風雨飄搖,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各級政府部門開始對它進行搶救與扶持,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多次進行搜集和整理。但進入20世紀后期,隨著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作為民間傳統(tǒng)藝術的茶亭十番受到了巨大沖擊,日漸式微之勢已凸顯,主要表現(xiàn)如下:
(1)演出機會急劇減少。近年來,由于西方新潮文化意識在國民中得到廣泛認同與接受,電視、網(wǎng)絡等媒體成為百姓主要的文化娛樂方式,人們生活節(jié)奏更加快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大眾的社會文化生活發(fā)生了巨大改變。許多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厚重文化底蘊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在民間逐漸消失,而依附于民俗活動中大顯身手的十番音樂,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并且,如今百姓的婚喪嫁娶儀式多趨于西化(喜用西洋鼓號造勢),十番音樂在民間的這塊領地也逐步失去了市場。年輕人對歌星的演唱會狂熱追捧,而對于十番這類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認為不夠檔次,十番藝術的受眾面越來越小,導致表演機會及場合的驟減,十番音樂的影響力急劇淡化。如今,只有在政府部門組織的商貿(mào)活動或民俗節(jié)日偶爾需要時,才能聽到十番音樂。
(2)寶貴遺產(chǎn)大量消失。隨著十番藝人的逐漸老去和過世,如今真正懂十番的老藝人已是鳳毛麟角。最讓人心焦的是,這種口傳心授式演奏技藝,傳統(tǒng)曲牌的樂譜(原始工尺譜),乃至樂器制作等,均已瀕臨失傳的危險。
(3)兩個斷層現(xiàn)象嚴峻。由于上述原因,十番音樂在民間的傳播很受局限,愛聽十番的老人越來越少。而追逐時尚的青年人更喜歡流行音樂,不知道什么是十番,更別提喜歡。因此,十番的聽眾面臨嚴重斷層。十番的演奏者大都是業(yè)余的,傳統(tǒng)繼承人很少,加之受到經(jīng)濟利益限制,即使有條件學習的年輕人(家族中有十番老藝人)也不愛學,或學而不精,十番的表演和創(chuàng)作人才隊伍也面臨嚴重斷層。目前,深諳茶亭十番音樂演奏技藝的王圻、陳英木老先生也已年老體衰,在下一輩中挑選和培養(yǎng)接班人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4.福州十番的展望
新中國成立后,福州十番曾一度輝煌,后幾經(jīng)起落,現(xiàn)已基本恢復原貌。福州市政府于2005年出臺了搶救保護茶亭十番音樂的措施方案,省、市、區(qū)各級政府部門加大經(jīng)費及多方面的扶持力度。2006年6月,福州茶亭十番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政府正加大對福州十番的保護力度,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舉辦各類活動來保護和宣傳福州十番。如在2006年11月,福州臺江第四中心小學設立了茶亭十番音樂少兒培訓基地,在該校挑選40余名同學,分成管樂、弦樂、打擊樂班,由陳英木等老藝人親自傳授和培訓。臺江區(qū)文體局、區(qū)文化館重組和訓練茶亭民間十番樂隊,吸收中青年樂手加入,并組織創(chuàng)作十番新曲目;向十番老藝人每月固定發(fā)放津貼,鼓勵他們對傳承保護工作做出積極貢獻。臺江區(qū)博物館開辦了十番音樂展廳,在民間廣泛征集十番音樂原始實物和資料等。2007年5月,臺江區(qū)政府聯(lián)合省、市文化部門舉辦了福建省十番音樂研討會和福建省十番音樂精品展演等活動。臺江區(qū)文化館聯(lián)合福州市電視臺拍攝茶亭十番音樂的電視紀錄片,2008年錄制了茶亭十番音樂CD光盤。各類媒體也對十番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陸續(xù)開始搜集和整理福州十番的樂譜和資料。如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間器樂曲集成·福建卷》中簡要介紹了福州十番;劉春曙、王耀華先生編寫的《福建民間音樂簡論》中就花了相當多的篇幅介紹福州十番;福州臺江區(qū)文化局、旅游局、文化館聯(lián)合編寫了《福州茶亭十番音樂》一書,于2010年6月正式出版,書中詳細具體介紹了福州茶亭十番;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馬達教授曾在《福建師范大學學報》上發(fā)表論文《福州十番絲竹鑼鼓的結構形式》;福建師范大學的部分研究生與本科生也把研究焦點對準了福州十番,紛紛把福州十番作為他們在學期間論文的選題;部分中學生也開始加盟;一些作曲家開始為福州十番創(chuàng)作新曲目……福州十番正在大家的關注和努力下,逐漸得到恢復、保護、傳承和發(fā)揚。在政府有關部門和十番音樂藝人們的不懈努力下,2009年元月5日,在福州市南后街靠近楊橋路口的風雨廊內,奏響了富有濃郁地方色彩的福州十番音樂,悠揚的樂聲與滿街色彩斑斕的花燈形成絕妙的有聲有色的組合,與改造后的三坊七巷旅游景點相結合,形成一道獨特而美妙的文化風景,向國內外嘉賓、游客介紹古樸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福州民間藝術,吸引了許多國內外游客和市民駐足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