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一年抗戰(zhàn)期間昆明北郊的農村》是一本攝影民族志,記錄了19381940年間昆明北郊的農村生活。當時為了躲避戰(zhàn)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經歷了四次搬遷,這些照片就是在第三次搬遷到龍泉鎮(zhèn)時所拍攝的。當時該所的員工與當地農民比鄰而居,在生活上產生了互動,在調查的基礎上拍攝了數百張反映當時農村生活、風俗的照片,形成了當時農村風貌的寫照。書稿共收照片351張,分為六大部分:龍頭村與龍泉鎮(zhèn)、農業(yè)、手工業(yè)、歲時祭儀、生命禮俗及新移民,分別進行分析闡述,全面展現抗戰(zhàn)期間昆明北郊農村的社會生活,是民族人類學研究的一部較為重要的作品。
☆石璋如先生1938-1940年地方調查影像之整理
☆本圖集通過比對石璋如先生同時期的日記進行整理,務求準確
☆通過石璋如先生所攝老照片,全面展現抗戰(zhàn)期間昆明北郊農村的社會生活
王序
石璋如院士(已故)是成就極高的考古學家,他投身于商周考古七八十年之久,出版將近二十冊專書、百余篇論文,其成果之豐碩,在并世學者中并不多見;他在殷墟的田野中所建立的一套實作方式,到今天仍然在許多考古田野中延用不輟。
由于一九四六年中央研究院院務會議的一項決議,石先生后來成為中央研究院少數聘期終身的研究人員,所以他一直到一百零三歲,仍然是全職的研究員。他不但是當時全世界最年長的考古學家,可能也是全世界最年長的公務員。石先生故逝之前,仍然每天投入研究工作,態(tài)度之虔誠、野心之大,絲毫不減于年輕人,充分表現了一位純凈讀書人的生活典范。我認為韋伯(Max Weber)的《學術作為一種天職》這篇文章的標題,尤其是天職(vocation)一詞,最足以形容石先生的學術生涯。
我注意到石先生除了商周考古之外,他的學術工作還有兩個面相。第一個面相,是記錄他所親身經歷過而又有歷史意義的活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年表》以及描寫殷墟發(fā)掘員工的《殷虛發(fā)掘員工傳》(遺稿)等文字可為代表。另一個面相,可以籠統地稱之為生活史、民俗史。石先生每到一處,除了嚴肅緊張的考古研究之外,每每留心記錄當時人所忽略而將來卻可能有價值的生活史料。像《記綏遠的糧窖》《云南華寧碗窯村的窯業(yè)》,到臺灣后發(fā)表的《鶯歌的陶瓷業(yè)》《楊梅土葬三步驟》等文章,都是這方面的例子。
一九三八年,歷史語言研究所與當時許多學術機構一樣遷移到西南。對于熟悉中原歷史文化的人而言,西南邊疆無異是一片田野的新天地,他們紛紛留下一批很值得重視的文字,像顧頡剛在這個時期所寫的《浪口村隨筆》即是一例。史語所的梁思永、石璋如等學術敏感度很高的學者也緊緊抓住了這個好機會。石先生在《考古方法改革者梁思永先生》一文中說,史語所搬到昆明北郊時,我們住在龍頭村,鄰村的瓦窯村就是燒造盆碗的大本營,……步行到昆明時,在北門外轉角處,有一家打銅壺的,……文明街的夜市上,有許多賣玉器的,……在另外一條街上,有一處鑄銅佛的鋪子,另有一家作烏銅的商店,為昆明的特有作品。還有銀匠樓也作金器和鑲嵌。這些種種的好材料,引起了梁(思永)先生調查手工業(yè)很高的興趣,遂與我商量組織一個天工學社,他任社長,我任秘書。我遂到昆明市刻了一方天工學社的大印,雖然這個學社只有我們二人,正在籌備,沒有社員,可是我們的工作很勤奮,不斷的調查(《新學術之路》上冊,頁365-366)。石先生調查的成果之一,便是這一本《龍頭一年》。在一九三九年間,石先生在龍頭附近拍攝了四百八十九張照片,記錄了昆明北郊的農業(yè)、手工業(yè)、生命禮俗、歲時祭儀及當時涌入這個地區(qū)的新移民。
史語所創(chuàng)所以來,即非常重視照相。傅斯年先生在不同場合中一再提醒同仁多照相(如一九二九年二月十六日傅斯年致川西民俗調查團黎光明之信),他強調,在考古發(fā)掘過程中一張地層的照片或是民俗調查中的一張照片,所蘊含的知識往往超過千百個字的描述。目前史語所的各種檔案中留下了大量的照片,與傅斯年的這個想法應該是分不開的,石先生想必也是這個理念的實踐者。
石先生在生命的后期即已準備整理出版這批照片,并指定公子石磊先生實際執(zhí)行。現在,經過石磊先生多年的努力,這本《龍頭一年》終于完成,對于石璋如先生近八十年前的一段業(yè)績,終于有個交代。至于石先生所留下的《殷虛發(fā)掘員工傳》等遺稿,我們也將陸續(xù)整理刊出。
《龍頭一年》的意義是多方面的,石磊先生在書中已有許多闡發(fā),此處不贅。我個人粗閱一遍,對諸如群相跳舞觀望、擂子、輪盤、擂釉、木匠、石匠、鐵匠、銅匠、當地生活中的一些細節(jié)及少數民族乃至當時史語所的工作人員及工作環(huán)境,都得到一種親切的理解。對當地忽略牛耕而重手掘、不用腳踏而以手搖水車等現象,更感到好奇。
近年,史語所同仁對圖像與社會史影像與醫(yī)療等題目興趣很高,《龍頭一年》在這個時候出版,更見其意義。歷史語言研究所在過去八十年的發(fā)展史中,積累了許多富含學術意義的文字及影像記錄,目前我們已經出版了《川西民俗調查記錄1929》(黎光明、王元輝著,王明珂編校導讀),《龍頭一年》是第二部,只要人力許可,我們將陸續(xù)刊出這方面的材料,以饗同好。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所長 王泛森 謹志
2006年11月
石璋如,1932年畢業(yè)于河南大學文學院,畢業(yè)后直接到中央研究院研習考古專業(yè),歷任助教、研究員等,是中國著名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甲骨文研究專家。1945年去臺灣,相繼擔任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臺灣中研院院士等。2004年去世。
石磊,石璋如先生之子,臺灣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王序
自序
前言
一、龍頭村與龍泉鎮(zhèn)
二、農業(yè)
(一)稻作
。ǘ溩
(三)蠶豆
。ㄋ模┭笥
。ㄎ澹┯衩
(六)油菜
三、手工業(yè)
(一)窯業(yè)
。ǘ┙ㄖ
。ㄈ┢渌
四、歲時祭儀
。ㄒ唬┱
(二)三月
。ㄈ┧脑
(四)六月
。ㄎ澹┢咴
。┌嗽
五、生命禮俗
(一)婚姻
。ǘ﹩试醿x禮
(三)送鬼
。ㄋ模┥竦o
六、新移民
結語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