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美國民族文學研究:以朗費羅詩歌為中心》再現(xiàn)了后革命時代作家們滿懷焦慮探索美國民族文學建設道路的歷程,全面梳理了朗費羅詩歌與印第安人歷史進程及文化的關系,揭示了白人作家的殖民主義立場對印第安人形象書寫的影響。通過文本比較研究,從人物形象、敘事藝術、程式及平行結(jié)構(gòu)等方面,揭示了印第安神話傳說、詩歌及《荷馬史詩》、《卡勒瓦拉》等歐洲史詩對朗費羅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傊,印第安文化是19世紀美國民族文學的獨特資源,而借鑒印第安文學及歐洲史詩的口頭傳統(tǒng)是其獨特的藝術路徑。
張艷萍,女,漢族,1972年生,甘肅臨澤人,文學博士,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19世紀美國文學研究。
緒論
上編 印第安文化:美國民族文學的獨特資源
第一章 《海華沙之歌》的素材來源
第二章 《海華沙之歌》:“印第安人的墓志銘”
第一節(jié) 《海華沙之歌》與印第安人的文明進程
第二節(jié) 《海華沙之歌》與印第安人的宗教
第三節(jié) 《海華沙之歌》與印第安禮儀
第四節(jié) 《海華沙之歌》與印第安人的觀念
第五節(jié) 海華沙的宿命與印第安人的入神關系
第六節(jié) 《海華沙之歌》的結(jié)尾與印第安人的衰落
第三章 《海華沙之歌》的缺陷與美國白人作家的身份局限
第一節(jié) 朗費羅對印第安人的雙重態(tài)度
第二節(jié) 選擇性敘述:被隱蔽的暴力與被放大的和平
第三節(jié) 1854年以前印第安人的文本性存在
第四節(jié) 朗費羅《邁爾斯-斯坦迪士的求婚》中的印第安人形象
第五節(jié) 1855年以后美國經(jīng)典作家筆下的印第安人形象
第六節(jié) 印第安人的宗教皈依與美國白人的殖民主義意識
……
下編 借鑒口頭傳統(tǒng):美國民族文學獨特的藝術路徑
結(ji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