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大學生運動,因橫跨時間長、參與人數(shù)多,疊加效應大,成為這一時期美國社會重要的社會現(xiàn)象。進入20世紀70年代,應對學生抗議仍然是美國大學和學院的中心事務,學生激進政治成為政府和公眾憂慮的一個社會問題。但是,這場運動卻在70年代中期“突然”消退了,這與當時眾多美國學者的預測完全相反,成為一個值得深思的歷史問題。
本書作者綜合運用社會學、新聞學、管理學、文獻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從社會變遷、經濟形勢、國家外交政策、價值觀、大學內環(huán)境等多個維度,對美國大學生運動退潮的原因進行了回溯性的研究與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會運動的的規(guī)律與特點。尤其是60年代美國大學生運動中,國家、大學、公眾力量對學生運動的應對措施,可以為我們的國家和大學評估與治理校園危機,加強輿論引導與管控提供一定的借鑒。
序
胡小芬博士的學術專著《美國大學生運動研究(1962~1974)》行將付梓,請我作序。我與她師生多年,深知這一著作創(chuàng)作過程的曲折與不易,樂于在這里說上幾句,以作推介。
小芬曾在武漢大學校園里度過了六載春秋,師從于我研習世界的整體發(fā)展與現(xiàn)代化進程。彼時學生們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即他們都希望通過考察西方發(fā)達國家現(xiàn)代化發(fā)展歷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應對措施,為中國快速的現(xiàn)代化道路提供歷史借鑒與啟示。小芬在攻讀碩士和博士階段,均選擇以美國的現(xiàn)代化作為研究對象。她敏而好學,勤勉致知,攻讀碩士時,她的關于“富蘭克林·羅斯福時代美國的移民政策”的學位論文即已獲得導師們的好評。讀博時,她選擇了“60年代美國大學生運動”作為學位論文的研究主題。為了搜集更多的信息與資料,她充分利用了國家圖書館、武漢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等地的館藏資源,并在互聯(lián)網上查閱20世紀60~70年代美國各大報紙、大學報刊、電影電視與音樂等資料。她虛心問學于有關專家,最終完成了近18萬字的博士論文,并獲得參與評議與答辯的諸位專家的好評。這部專著就是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訂、完善而成的。
有關20世紀60年代美國大學生運動、新左派運動以及反文化運動的研究,國內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相關的研究積累也比較多。正如作者所承認的,選擇這個問題是在老題新做。而歷史類的研究課題,要能夠在前人研究較多的基礎上繼續(xù)深化,就必須有新視角、新材料、新方法或者新觀點。作者在這幾個方面都有較多的斬獲。過去眾多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美國大學生運動的過程、原因以及價值的研究方面,而作者選擇該運動消亡的原因作為研究的重點,這是一個新視角。在材料的新挖掘方面,作者運用了那一時期的報紙、電影、電視、音樂、大學報刊、回憶錄、民意調查數(shù)據(jù)等豐富的原始資料,這使得她能夠更為深入地探討美國社會、大眾媒介、大學治理與激進學生內部狀......
胡小芬,1980年生,江西泰和人,武漢大學歷史學博士,F(xiàn)為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負責人。目前已在《青年研究》《世界民族》《理論月刊》《云南行政學院學報》等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多篇論文,獨立主持廣州市社科規(guī)劃項目1項,作為主要課題組成員參與國家課題2項,省部級課題3項。主要研究方向為新社會運動、集體行為與鄉(xiāng)村振興。
導 論
一 學術前史
二 本書的主要內容與創(chuàng)新點
三 幾個相關問題的界定
第一章 20世紀60年代美國大學生運動概況
第一節(jié) 大學生運動發(fā)生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jié) 20世紀60年代美國大學生運動概況
第二章 社會變遷對大學生運動的影響
第一節(jié) 美國政治經濟的變化與大學生運動
第二節(jié) “尼克松主義”與大學生運動
第三節(jié) 青年價值觀的變遷與大學生運動
第四節(jié) 新聞媒體與大學生運動
第五節(jié) 好萊塢青年反叛電影與大學生運動
第三章 大學與大學生運動
第一節(jié) 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大學危機
第二節(jié) 對大學危機的評估
第三節(jié) 大學治理與大學生運動
第四節(jié) 大學內環(huán)境的變遷與大學生運動
第四章 學生運動的內部危機
第一節(jié) 分崩離析的學生運動
第二節(jié) 激進者的回歸
結 語
參考文獻
后 記
補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