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恩叢書·帝國的十字路口:從哥倫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
定 價:88 元
長期以來,加勒比對于歐亞大陸文明來說都是一片完全未知的海域,直到1492年哥倫布從“圣瑪麗亞”號船上走下來,踏上今天巴哈馬群島上被稱為圣薩爾瓦多的地方, 從此這一區(qū)域迅速被西班牙,葡萄牙、英格蘭、荷蘭、法國和丹麥殖民。加勒比海成了歐洲海運和海上貿易的要地,也最終引來了海盜。
歷史學家卡麗?吉布森重現了在從南美洲的北部邊緣到古巴的土地上自成為殖民地以來所發(fā)生的故事。
英國《觀察者報》年度歷史類圖書、哈德遜書店年度非虛構類圖書。
吉布森知道如何用事實和詩意的文字來吸引讀者。
——《紐約時報書評》
卡麗·吉布森寫了一部睿智易讀的、信息豐富的加勒比史,它的歷史很少被世人關注和知曉。很多人只知道加勒比地區(qū)是一個旅游勝地;然而吉布森卻帶領我們走進它迷人的、復雜的、不幸的過去。
——亞當·霍赫希爾德(Adam Hochschild),
著有《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結束所有戰(zhàn)爭》
野心勃勃……憑借杰出的寫作神韻和整合史料的天賦,吉布森將這些島嶼的歷史凝聚成一部廣泛而又生動的講述。
——《觀察者報》(英國),“2014年優(yōu)秀歷史著作”
豐富又全面地講述了加勒比地區(qū)從殖民時期到今天的歷史……卡麗·吉布森的深入思考和廣泛調查,讓《帝國的十字路口》極具啟發(fā)性。它可讀性強,研究深入……學者和學生都應該閱讀這部具有很高價值的著作……充滿熱情和趣味。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吉布森的這部社會史聚焦于奴隸制的破壞性遺產、種族主義的痛苦分裂,以及主導加勒比經濟長達300年的甘蔗種植園里的暴行和不公……吉布森流暢、多彩的語言講述了這些故事。
——《外交事務》
500年來加勒比歷史的全景式呈現……這部著作將新鮮的活力、信心和洞察力帶到了一個很少被歷史學家關心的地方。吉布森的研究無疑將讓學者、歷史愛好者,以及對加勒比多彩、不穩(wěn)定和多面的社會感興趣的任何人,心花怒放。
——《圖書館雜志》
這一復雜地區(qū)及其豐富歷史全景式呈現。
——《出版人周刊》
1962 年,V. S. 奈保爾在他的加勒比地區(qū)游記《中途航線》(The Middle Passage )中提出了那個有名的讓人們極為反感的觀點,即“歷史的中心是成就和創(chuàng)造,而西印度群島什么也沒有創(chuàng)造出來”。不過,不管他的原意如何——可能是反諷,也可能是認真的——人們對他的這句話認了真,認為這是對他們的冒犯。然而,在旅游業(yè)背景下,也許他是對的。維爾京海灘是一個保持著“原始美”的天堂。人們很容易認為西印度群島是一個沒有任何歷史的群島。有了這種想法,你就不會去認真思考為什么那里有貧窮和不平等,而只去憧憬永遠在微風中搖曳的棕櫚樹,隨時會有人給你的酒杯里續(xù)上朗姆潘趣酒(rum punch)。然而,在我們的后殖民時代、后現代社會里,這種想法早已過時。歷史是什么?這個問題已經被剖析鑒別了50 年。在這期間,有關西印度群島歷史的研究已經初具規(guī)模,研究范圍正在從有關最早期居民的考古學延伸到21 世紀“舞廳音樂(dancehall)”的音樂學。實際上,這看起來與奈保爾的看法正好相反:西印度群島創(chuàng)造了一切。今天的歐洲,它的經濟基礎來自于數千英里之外的奴隸辛苦勞動創(chuàng)造的蔗糖利潤和相關工廠。歐洲倡導的真正的平等理念來自1794 年的法屬圣多明各。甚至在“全球化”這個詞語出現的數百年前,隨著來來往往的船只將人和貨物載向四面八方,這里實際上就已經出現了全球化和人口大遷徙。這一切都可以包含在加勒比地區(qū)!斑@是安的列斯群島體驗的基礎,這些遇難船的碎片、這些回聲、這些豐富的部落詞匯的碎片、這些殘存于人們記憶中的風俗,不但沒有腐敗,反而更為堅實,”德里克·沃爾科特寫道,“它們經歷了中途航線、真主勝利號,后者就是將第一批簽訂了勞役契約的印度勞工從馬德拉斯港運到費利西蒂(Felicity)的甘蔗地,將戴著鐐銬的克倫威爾時代的英國犯人和被西班牙王室迫害的猶太人、開小商鋪的中國人、騎著自行車賣布料樣品的黎巴嫩人運到加勒比地區(qū)的那艘船!
即使是天堂,前方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風順。所有島嶼都面臨著大量有關未來走向的棘手問題:生態(tài)、移民、貧困和政治動蕩等。當然,這些責任不應該都由加勒比地區(qū)承擔。在寫作本書之際,很多的歐洲經濟體正在發(fā)生危機,美國則處于衰退中,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環(huán)境問題。不管是強國還是弱國,都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哪個國家是這個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美國還是中國?那些正在崛起的國家,比如印度或巴西的發(fā)展前景如何?很難確切知道,接下來哪個國家將充當這個世界的領袖,哪個國家將控制全球資源或發(fā)動戰(zhàn)爭。不管力量的軸心在可預測的未來向誰傾斜,加勒比地區(qū)仍將是這個世界的中心,處于連接世界各地的十字路口,一如過去的500 多年。
作者:卡麗?吉布森(Carrie Gibson),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專注于研究海地革命時期西屬加勒比地區(qū)。她曾經擔任《衛(wèi)報》記者,深入查閱了加勒比地區(qū)的檔案館。
譯者:扈喜林,自由譯者,內蒙古人,畢業(yè)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主要從事品牌管理、創(chuàng)新研究、心理學、小說等領域的翻譯工作,已翻譯出版了近30部作品。
第1章 進入西印度群島的通路
第2章 進入新大陸的踏腳石
第3章 海盜與新教徒
第4章 蔗糖
第5章 奴隸制度的興趣
第6章 紛爭的世界
第7章 海地,奴隸制終結的起點
第8章 古巴以及自由的矛盾
第9章 香蕉戰(zhàn)爭和全球紛爭
第10章 獨立之路
第11章 在熱帶的冷戰(zhàn)
第12章 島上生活
第13章 進口與出口
第14章 傳說中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