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騰訊推出微信公眾平臺,后來又推出企鵝媒體平臺,新媒體的星星之火開始燎原。時至今日,很多媒體公眾號發(fā)展出數以百萬計的粉絲,收獲數千萬的廣告費用,贏得投資機構數億資金的青睞。騰訊正力求為媒體轉型提供一條可借鑒之路,幾年前,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zhí)行官馬化騰提出連接一切,希望讓每一個個體、每一個組織都能借助互聯網平臺實現跨越式成長,騰訊過去幾年一直著力推進。
互聯網+定位做新型基礎設施,通過開放輸出互聯網技術與能力,力求為各行各業(yè)解決 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獲益于此,騰訊市值也得以突破5000億美金,成為躋身全球市值前五的公司,我們與各行各業(yè)融合孵化了大量機會。在O2O、交通等領域也孕育了大量的獨角獸企業(yè)。
我深信媒體行業(yè)也孕育著類似的機會《人民日報》與騰訊聯合推出的穿上軍裝H5在2017年7月29日晚間一經推出,持續(xù)兩周,火爆風靡。
全國PV突破1074億,UV突破168億,照片總處理量超10億張,單日照片處理量高達近4億,每分鐘合成照片的用戶數峰值超過117萬人,創(chuàng)造了全球融媒體產品的世界紀錄。上述數字在傳統媒體時代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 穿上軍裝H5卻能讓我們窺見互聯網+媒體的更多可能性。?
提及傳統媒體,都市報是紙媒的代表性類別《華西都市報》是中國第一張都市報,因其全面系統地創(chuàng)立了報紙市場化的運作理念和全新的競爭策略,開啟了中國報業(yè)的都市報時代,成為中國報業(yè)發(fā)展的一個標桿和歷史縮影。但如同前文所言,互聯網改變了一切,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社交平臺的快速崛起。
2012年以來的五年,可以說是傳統媒體受到沖擊最大的五年,中國第一張都市報處于什么境況?怎么改?往何處去?應該說頗具代表性意義。?
這五年,《華西都市報》在李鵬老師的帶領下持續(xù)轉型,他的思考、他的設計、他主導的媒體變革方向,應該說決定了中國第一張都市報的走向。恰巧他所著的《邁向智媒體》一書就是這樣一本著作,與其他理論研究性書籍不同,這是一本都市報轉型實戰(zhàn)的筆記。書中記錄了李鵬老師自2011年以來推動《華西都市報》轉型打造新媒體的點點滴滴,更像是一部《華西都市報》的演變史。
在本書中,我看到諸多《華西都市報》融合轉型的有力舉措,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李鵬老師帶領華西都市報人二次創(chuàng)業(yè)、從頭再來的決心和毅力,重構、顛覆也因此成為書中的高頻詞,這確實是當前傳統媒體業(yè)需要的,而在此過程中《華西都市報》作為一家紙媒,瞄準人工智能時代的大趨勢頻頻發(fā)力,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向人工智能時代過渡的窗口期,《華西都市報》打造的封面?zhèn)髅綑M空出世,在2015年10月一亮相就引起高度關注,此后,堅定提出重新聯接世界的使命,打造引領人工智能時代的泛內容生態(tài)平臺的愿景,其打造的核心產品封面新聞客戶端在2016年5月上線之后即擁有了算法推薦的技術,陸續(xù)推出了小封機器人寫作等新功能,這些AI+媒體的探索實實在在,封面新聞首倡的邁向智媒體的目標也格外堅定而有力,它也讓我感受到傳統媒體融入移動互聯網所迸發(fā)的激情與活力,騰訊也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大力投入,《華西都市報》和封面?zhèn)髅降膬热輰I(yè)性毋庸置疑,我相信未來兩者之間也將有更多的合作空間和可能。
騰訊集團副總裁 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