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文化轉型與價值重建、中國的儒學復興運動、自由主義的中國語境、五倫思想研究、棋道與國學等當前我國文化領域的熱點問題展開論述,并約請著名學者馮天瑜先生就“文化轉型與價值重建”等問題發(fā)表了真知灼見,圍繞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界定文化轉型的性質,尋求社會重建歷史之路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這些文章內容涉及歷史、法制、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形成了一批有深度和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卷首語
本輯在“高端訪談”欄目,約請馮天瑜先生就“文化轉型與價值重建”等問題發(fā)表了真知灼見。馮天瑜先生是國內知名且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文化史研究專家,是國內最早關注、投入中國文化史研究領域,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學者之一。如何從世界歷史的宏觀層面思考社會轉型引發(fā)的文化危機,并從中國百余年曲折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考辨有關價值重建的種種文化思潮,從而尋求中國文化現(xiàn)代化的有效途徑,是馮天瑜先生40余年來孜孜以求的學術之道。在此,《文化發(fā)展論叢》編輯部向因病住院已久的馮天瑜先生表示最誠摯的謝意和衷心的祝福!
本輯開設的“人文思潮”欄目,意在直面全球文化危機、反思文化發(fā)展歷程、重建人文價值。所刊載的四篇文章均來自學有專攻、成果頗豐的學者,他們視野開闊、學術思路清晰、價值判斷明確,雖有著各自的學術理念和述說路徑,但直面文化危機的理性精神和重振人文關懷的價值向度是一致的。葛金芳的《中華禮制:挑戰(zhàn)與應對》、周啟榮的《當代世界文化危機、回歸傳統(tǒng)與中國的儒學復興運動》和何卓恩的《自由主義的中國語境、性格和命運》,三篇文章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何進行有效的現(xiàn)代轉化、以何種氣質參與全球性的價值重建,均有深刻的反思和精彩的論述。劉方喜的《文化的生產性與財富的流轉:馬克思主義文化戰(zhàn)略學初探》一文,從文化戰(zhàn)略的角度分析了在全球化的態(tài)勢下,如何在文化價值觀上重視人的生產性和財富可分享性的統(tǒng)一,頗具實踐意義。
“經典闡釋”欄目中周春健的文章《孟子“父子之間不責善”的古典學闡釋》,融傳統(tǒng)考據(jù)與思想史的面向為一體,對傳統(tǒng)倫理的一個具體命題進行了細致的考辨。若言世界視域中的社會重建,倫理重建當是重中之重,而倫理重建肯定要從傳統(tǒng)文化中尋求基因,但這個基因是否健康,需要治古典學的學者們?yōu)橹衙},因為“經典文本之字面義與原義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張力。我們需要認真研讀經典文本本身以及歷代注疏,并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同時考之史實,在經典文義理解上,才可能更接近于邏輯與歷史的統(tǒng)一”。為凸顯此命題的學術史意義,我們特地配發(fā)了羅彩撰寫的《近百年來五倫思想研究述評》一文。
“癥候分析”欄目各位作者以獨到的眼光,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努力發(fā)現(xiàn)和闡發(fā)文化中隱含的多種悖逆、含混、反常和疑難現(xiàn)象,對文化的“癥候”進行價值診斷。陳占彪的《“炒作經濟”與當代低俗文化生產》、臧策的《關于“文化研究”的文化研究》顯然是通過理論的反思,穿透文化現(xiàn)象,對某些文化亂象背后的“文化邏輯”發(fā)出了批判的拷問。陳健毛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核心在于審美文化——以景德鎮(zhèn)淺絳彩文人瓷畫的興衰為例》,則從歷史案例出發(fā),為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發(fā)展提出了建設性的構想!盁狳c聚焦”里的三篇文章——《對流行影視中文化價值觀的審視》、《當下影視劇創(chuàng)作與文化癥候》和《“黃金時代”的影視生產——當下中國影視文化的癥候式分析》,有著共同的話題,三位作者對當下流行影視劇里價值趨向的追問,亦有癥候分析的特色。
“七縱八橫”欄目里的四篇文章,話題各異,包括圍棋、樂學、剪紙還有動漫。在幾位作者的筆下,古老或新潮的話題分明透射出文化發(fā)展中與時俱進的新趣味、新體驗和新認知。
在新年的節(jié)慶氛圍里編完本輯文稿,編者對各位撰稿者心存萬分的感念。好些作者,如身居美國的周啟榮先生、上海的陳占彪先生和楊賽先生、天津的臧策先生、北京的張慧瑜先生、寧夏的牛學智先生、海南的汪榮先生、廣州的羅彩先生,編者素未謀面,感謝如今發(fā)達的資訊,使編者得以通過各種學術平臺了解各位先生學術研究的經歷和成果,再就是約稿、賜稿、交流、切磋,頻繁地往來郵件,記下了這一段美好的文字之緣。還有幾位作者,如葛金芳先生、周春健先生、劉方喜先生、何卓恩先生、高樂田先生、何紅一先生、陳健毛先生、牛旻先生,雖和編者或是老友,或是新知,但大都天各一方,見面甚少。謝謝大家為《文化發(fā)展論叢》寫下精彩紛呈的文字。還要感謝遠在美國的老朋友羅務恒先生和程靖博士為本輯英文部分的翻譯和審定、石若凡博士為技術統(tǒng)稿所做出的辛苦工作。
編 者
2017年2月
江暢,男,1957年8月出生,湖北浠水人,哲學博士,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倫理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津貼,國際價值哲學學會(ISVI)前會長、中國倫理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價值哲學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倫理學學會名譽會長。長期從事倫理學、價值論和西方哲學研究。
聶運偉(1955—),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美學、文學理論、思想史。著有《愛因斯坦傳》《思想的力量》等。
強以華,男,1956年9月生,安徽南陵人。博士,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德國哲學研究所所長,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文化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經濟倫理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倫理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企業(yè)文化協(xié)會學術顧問,《世界文化發(fā)展論壇》主編。1977年考入安慶師范學院中文系(本科),畢業(yè)獲文學學士學位;1984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西方哲學碩士生),畢業(yè)獲哲學碩士學位;1991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西方哲學博士生),畢業(yè)獲哲學博士學位。2007年赴美國康乃爾大學任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西方哲學、倫理學。
吳成國,男,1964年生,湖北大悟人,歷史學博士,F(xiàn)為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副院長,中華文化發(fā)展湖北省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常務副主任,湖北大學湖北文化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三國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楚國歷史研究會常務理事,《文化發(fā)展論叢·湖北卷》執(zhí)行主編。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文化史、社會史、荊楚及湖北地方歷史、道教與宗教文化等研究。
周海春,男,1970年9月出生,漢族,內蒙古扎蘭屯市人,F(xiàn)任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暨高等人文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發(fā)展論叢(中國卷)》主編。1990-1994年就讀于內蒙古大學哲學系并獲學士學位。1994-2000年任教于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列部。1997-2000年攻讀內蒙古大學馬列部法學碩士學位。2000-2003年攻讀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2003年至今工作于湖北大學哲學學院。2004年4月-2008年3月歷任湖北大學哲學系(學院)主任助理、副主任、副院長。2008年3月后,任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哲學系主任。2010年5月于武漢大學從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主要社會兼職有湖北省倫理學會副秘書長,《哲學年鑒》特約編輯、《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編輯部主任。主要研究中國思想文化史、倫理學。
高端訪談
文化轉型與價值重建
——馮天瑜先生訪談錄【馮天瑜 聶運偉】/3
人文思潮
中華禮制:挑戰(zhàn)與應對【葛金芳】/23
當代世界文化危機、回歸傳統(tǒng)與中國的儒學復興運動【周啟榮】/44
自由主義的中國語境、性格和命運【何卓恩】/71
文化的生產性與財富的流轉:馬克思主義文化戰(zhàn)略學初探【劉方喜】/83
經典闡釋
孟子“父子之間不責善”的古典學闡釋【周春健】/105
近百年來五倫思想研究述評【羅 彩】/144
癥候分析
“炒作經濟”與當代低俗文化生產【陳占彪】/163
關于“文化研究”的文化研究【臧 策】/180
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核心在于審美文化
——以景德鎮(zhèn)淺絳彩文人瓷畫的興衰為例【陳健毛】/194
熱點聚焦
對流行影視中文化價值觀的審視【牛學智】/207
當下影視劇創(chuàng)作與文化癥候【張慧瑜】/219
“黃金時代”的影視生產
——當下中國影視文化的癥候式分析【汪 榮】/230
七縱八橫
棋道、棋趣與棋爭
——圍棋的文化邏輯及其歷史嬗變【高樂田 黃天樂】/245
樂學與國學【楊 賽】/256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剪紙藝術引入對外漢語教學的嘗試【何紅一】/269
自媒體時代動漫的文化認同功能【!F】/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