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計(第2版)》除緒論外,內容分為3篇。第1篇為機械設計總論,主要介紹有關機械設計的共性知識和理論。第2篇為機械零部件工作能力設計,主要介紹通過失效分析,根據工作能力條件確定零部件主要參數(shù)的方法。第3篇為機械結構設計,介紹機械結構設計的基本理論、概念與方法。
根據課程教學的需要,在第2版中將軸的設計計算、滑動軸承、帶傳動和鏈傳動都獨立成章,將有關各種零部件潤滑的內容集中到第19章,刪減了有關箱體和導軌設計的內容。
《機械設計(第2版)》附有一張光盤,主要用于幫助學生預習、復習和完成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
《機械設計(第2版)》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制定的“機械設計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在第1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稒C械設計(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本書是按照教育部“機械設計教學基本要求”及作者多年來從事教學和有關機械設計實際工作的經驗修訂而成的。自2000年第1版面世以后,受到有關方面的重視和關切,提出不少改進意見和建議。經過認真的研究和分析,參照國內、外新教材的特點以及本教材第1版的使用經驗和當前教學改革發(fā)展的趨勢,考慮提高學生素質和拓寬專業(yè)面的要求,進一步完善體系和內容,加強教學適用性,增加習題數(shù)量和對學生的引導,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和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改進光盤內容,使之與文字教材更好地配合。本書第2版主要修訂內容如下:
1.考慮到加強各種機械零件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一些學校對課程設計進行了改革,與機械原理課程設計合并,選題超出了傳統(tǒng)的減速器范圍,設“傳動總論及機械傳動方案的設計”一章,加強總體設計的概念和有關部分的聯(lián)系。有利于在教學_中通過對具體零件設計的學習,理解和體會機械設計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為了提高結構設計能力,把全書分為機械設計總論、機械零部件工作能力設計和機械結構設計三個部分。把有關內容系統(tǒng)化,既便于加強結構設計的概念,又盡量保持各種零、部件設計方法的完整性。
3.加入了一些較難的習題,其中不少是在幾十年教學工作中使用過的考試題。如7-6題,是一位老教授為了從一百多位應考者中選拔一名獲得留學獎學金人員專門出的考題(有些改動),考察應考者的靈活運用能力。7-21題是作者剛剛審查的一個設計實例。希望讀者把本書的習題都閱讀、思考一下,即使不能圓滿解決每一個問題,也可以體會學習本門課程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這些習題具體地體現(xiàn)了“講一、練二、考三”的要求和努力方向。
4.擴充了光盤的內容,增加了機械設計常用標準、參數(shù)、結構和設計方法的查詢內容,便于學生在設計實踐中使用。
全書除緒論外,分為三篇共19章,并附有光盤一張,主要用于學生進行機械零部件的設計計算。此外,有英文習題一百余題,便于雙語教學。參加本書編寫的有吳宗澤(緒論、第1、2、4、7、10、15章)、劉瑩(第3、12、19章)、肖麗英(第5、6、8、18章)、劉向鋒(第9、13章)、高志(第1l、14、16、17章),并由吳宗澤、高志任主編。
北京科技大學朱孝錄教授認真審閱了本書,并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對提高本書質量起了很大作用,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由于作者能力所限,如有誤漏欠妥之處,敬請不吝指正。
緒論
思考題
第1篇 機械設計總論
第1章 機械設計概論
1.1 概述
1.1.1 機械設計的任務
1.1.2 機械設計的類型和典型步驟
1.1.3 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
1.2 機械零部件設計
1.2.1 機械零部件設計的要求
1.2.2 機械零件的失效分析和計算準則
1.2.3 機械零件的設計計算
1.2.4 機械結構設計
1.3 機械零件的材料和熱處理的選擇原則
1.4 機械零件的標準化
1.5 機械設計技術的新發(fā)展
習題1
第2章 機械零件的疲勞強度
2.1 概述
2.1.1 疲勞失效的特點
2.1.2 變應力的種類
2.1.3 變應力的特征參數(shù)
2.2 疲勞強度的基本理論
2.2.1 疲勞曲線
2.2.2 疲勞極限應力圖
2.3 影響疲勞強度的主要因素
2.3.1 應力集中的影響
2.3.2 尺寸效應
2.3.3 表面狀態(tài)的影響
2.4 穩(wěn)定變應力機械零件的疲勞強度計算
2.4.1 單向穩(wěn)定變應力的安全系數(shù)
2.4.2 復合穩(wěn)定變應力的安全系數(shù)
2.4.3 許用安全系數(shù)的選擇
2.5 非穩(wěn)定循環(huán)變應力機械零件的疲勞強度計算
2.5.1 疲勞損傷累積理論
2.5.2 非穩(wěn)定循環(huán)變應力疲勞強度計算
2.6 提高疲勞強度的主要措施
2.7 機械零件的接觸疲勞強度
附錄疲勞強度計算資料
習題2
第3章 摩擦學設計
3.1 概述
3.2 摩擦
3.2.1 摩擦的類型
3.2.2 摩擦狀態(tài)的判定
3.3 磨損
3.3.1 磨損的定義
3.3.2 磨損的過程
3.3.3 磨損的類型
3.3.4 提高摩擦副耐磨性的措施
3.4 潤滑劑
3.4.1 潤滑劑的類型
3.4.2 潤滑劑的主要性能
3.4.3 潤滑劑的添加劑
3.5 流體動壓潤滑原理——維雷諾方程
3.6 摩擦學設計應用簡介
3.6.1 彈流潤滑理論在高副設計中的應用
3.6.2 邊界潤滑或混合潤滑在運動副設計中的應用
習題3
第2篇 機械零部件工作能力設計
第4章 傳動總論及機械傳動方案的設計
第5章 帶傳動
第6章 鏈傳動
第7章 齒輪傳動
第8章 蝸桿傳動
第9章 螺旋傳動
第10章 軸的設計計算
第11章 滾動軸承
第12章 滑動軸承
第13章 螺紋連接
第14章 彈簧
第3篇 機械結構設計
第15章 機械結構設計概論
第16章 輪及其與軸的連接
第17章 滾動軸承軸系結構設計
第18章 聯(lián)軸器與離合器
第19章 潤滑方式與密封裝置
參考文獻
各章專用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