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巖、宋曉偉、林景全、薛磊*的《飛秒激光固體材料表面微納結構制備及其功能特性》介紹了微納結構表面的應用背景和發(fā)展趨勢以及*者近年來在飛秒激光功能微納結構制備領域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其中包括飛秒激光在金屬及硅表面微納結構的制備,微納結構表面光學及潤濕功能方面的研究,特別對飛秒激光等離子細絲曲面微納制備技術進行了闡述,并進一步介紹這些制備技術的應用領域及未來前景。
本書可供從事與光學學科相關專業(yè)的師生以及科研人員學習和參考,也可作為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yè)、應用物理專業(yè)、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及機械專業(yè)本科生的教材。
第1章 緒論
1.1 引言
1.2 自然界中微納結構引起的奇特功能
1.2.1 微納結構導致的生物體表面顏色改變
1.2.2 微納結構的潤濕特性
1.2.3 多尺寸復合結構引起的多功能特性集成
1.3 表面功能微納結構在綠色技術中的應用
1.3.1 能源高效率利用和產品壽命延長
1.3.2 環(huán)保生產和產品的開發(fā)
1.3.3 芯片實驗室
1.3.4 太陽能的利用和開發(fā)
1.4 脈沖激光制備功能表面的研究進展
1.4.1 脈沖激光誘導固體表面亞波長波紋結構
1.4.2 飛秒激光調控固體表面光學性能
1.4.3 脈沖激光調控固體材料表面潤濕性能
1.4.4 固體材料表面多功能的集成
1.5 曲面激光微結構制備的概況
第2章 飛秒激光誘導金屬表面亞波長周期性波紋結構
2.1 引言
2.2 實驗裝置和實驗方法
2.3 實驗結果與初步分析
2.4 亞波長形成機理分析與數值計算
2.5 飛秒激光作用下金屬表面超快熱力學過程的研究
2.5.1 超快熱力學過程物理模型的建立
2.5.2 數值差分方法
2.5.3 數值模擬結果與討論
2.6 本章小結
第3章 飛秒激光硅表面微納結構的制備及其光學特性
3.1 引言
3.2 SF6氣體環(huán)境中黑硅的制備研究
3.2.1 實驗過程與制備方法
3.2.2 實驗結果與討論
3.3 飛秒激光直接在大氣環(huán)境下制備新型黑硅的實驗研究.
3.3.1 實驗方法與表征方法
3.3.2 實驗結果與討論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飛秒激光金屬表面著色技術
4.1 引言
4.2 實驗裝置與方法
4.3 金屬鋁表面激光著色及其成色機理
4.4 大面積NC-LIPSS的飛秒激光制備技術及其光學特性研究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黑金屬的制備與寬光譜高吸收機理的數值模擬
5.1 引言
5.2 飛秒激光制備寬光譜高吸收黑金屬的實驗研究
5.3 黑金屬吸波模型的建立與計算方法
5.4 亞微米光柵結構陷光特性的研究
5.4.1 光柵寬度和間距不變條件下光柵周期對反射率的影響
5.4.2 光柵寬度、深度不變條件下光柵間距對反射率的影響
5.4.3 光柵間距、深度不變條件下光柵寬度對反射率的影響
5.4.4 微腔效應在光吸收中的作用
5.5 其他亞微米結構陷光特性的研究
5.6 納米顆粒在寬譜陷光中作用的研究
5.6.1 模型介紹與模擬方法
5.6.2 模擬結果與討論
5.7 本章小結
第6章 飛秒激光誘導金屬、半導體微納結構的潤濕特性及其多功能集成
6.1 引言
6.2 飛秒激光制備金屬、硅表面輸水功能結構
6.2.1 實驗測量方法
6.2.2 實驗結果與討論
6.3 飛秒激光制備金屬表面超疏水功能結構的研究
6.3.1 實驗裝置與表征方法
6.3.2 實驗結果與討論
6.4 雙特性支持下的多功能表面的獲得
6.5 多功能微納結構在太陽能熱電發(fā)電的應用研究
6.5.1 實驗裝置與測量方法
6.5.2 實驗結果與討論
6.6 本章小結
第7章 曲面樣品表面功能微納結構的飛秒激光制備技術
7.1 引言
7.2 實驗裝置及實驗方法
7.3 實驗結果與討論
7.3.1 多功能典型微納結構從平面到非平表面的拓展
7.3.2 絲不同位置對金屬表面微結構的影響
7.3.3 細絲不同入射角度對金屬表面微結構的影響
7.3.4 激光不同偏振方向和偏振態(tài)對金屬表面微納結構的影響
7.4 飛秒激光制備柱形微結構形成機理分析與數值模擬
7.4.1 柱狀微結構形成機理分析
7.4.2 選擇性激光燒蝕的數值模型建立
7.4.3 數值計算結果與討論
7.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