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無前例,在我們的時代里,眾多因素正以一股合力鈍化著心智的鑒賞力,使心靈不能發(fā)揮任何主動性,乃至退化到一種蠻荒的愚鈍狀態(tài)。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在《抒情歌謠集》序言中表達了他的焦慮,并始終致力于提高人們心靈的靈敏度。他認為,一位偉大的詩人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矯正人們的感覺,帶來新的感覺體驗,使人們的感覺更加健全、純潔、完善。 本書即探索傾聽這一感知方式。在許多詩作中,華茲華斯邀請我們停下來、靜靜聆聽,或者,請悄悄走過。這是詩人對路人/讀者提出的請求,考驗著我們的感悟力。在18世紀視覺專制的背景下,人們將表面誤認為本質,詩人則通過傾聽感知到超逸于形象的崇高內涵。當他從唯理性思潮引發(fā)的危機中復元,他逐漸學會聆聽那沉靜而永在的人性悲曲,體現了英國浪漫主義傳統(tǒng)中的同情思想。無聲中的傾聽則呈現出詩人在經驗世界與精神世界之間的艱難探尋。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維多利亞時期成為聽診的時代。聽診從醫(yī)學發(fā)明演化為對時代的診斷。20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哲學家關注傾聽這一感知范式,在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世界里,堅定地恪守著我們始終相信我們所聽到的。
書后附有華茲華斯長詩《安家格拉斯米爾》的全詩譯文。
序言:四月的格拉斯米爾
第一章作為聽者的華茲華斯
1. 作為聽者的詩人
2. 靈魂忘掉感覺的對象,/ 卻記住感覺方式本身
3. 傾聽的責任
第二章和聲的力量使目光平靜:華茲華斯與18世紀
視覺的專制
1. 視覺的專制
2. 和聲的力量使目光平靜
第三章那沉靜而永在的人性悲曲:
英國浪漫主義傳統(tǒng)中的同情思想
1. 自我與忘我
2. 傾聽與共鳴
第四章遠居內陸……卻聽到強大的水聲:
傾聽能力的演化與詩人心靈的成長
1. 《序曲》之序曲
2. 一組童年游戲片段中的傾聽活動
3. 寫詩即傾聽
第五章我將海螺托向耳邊:責任始于傾聽
1. 傾聽海貝:音樂與空間
2. 歌賦與苦難
3. 荒漠中的傾聽
第六章當他在無聲中/傾聽: 溫德米爾少年
片段中的傾聽行為
1. 片段的基本含義
2. 無聲的旋律更加美妙: 無聲中的傾聽與浪漫主義想象
3. 喧聲與無聲
結語傾聽:一種敏感性的形成
附錄
I. 安家格拉斯米爾
II. 致無聲 (英文)
引用書目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