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以140字為限,通過轉發(fā)、評論形成一條快速的傳播路徑,替代過去的論壇、博客,多次成為網絡熱點事件的重要助推力量,很快由小眾的新媒體轉變?yōu)榇蟊妭鞑サ钠脚_,相關訊息在微博上迅速傳播,引起廣泛關注進而成為輿論焦點,之后再經由大量轉發(fā)、線上和線下的互動,終形成網絡輿論并在現(xiàn)實中產生大小不一的影響。與論壇、博客不同的是,微博篇幅短小,轉發(fā)、評論易操作,使用門檻大大降低,使普通網民的表達得到充分釋放,尤其是轉發(fā)功能,不需費心評論就能表明態(tài)度。微博上的一系列熱點事件,都很好地證明了微博興起之初“圍觀改變中國”的提法不是夸大之詞。因此,微博不僅是一種新媒體技術,更是商業(yè)、政治、社會競相交互作用的場所,由此產生了新的營銷方式、傳播方式以及輿情的引導和管理問題。
張承宇,1975年生,江蘇啟東人。2004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獲博士學位,現(xiàn)任教于南京理工大學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近年來致力于傳媒、文學等學術領域的研究,出版專著《影像傳播中的傳承、變遷與融合》(齊魯書社2009年版);在《讀書》、《文藝理論與批評》、《當代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中國圖書評論》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多篇,并曾在《光明日報》、《中華讀書報》、《中國考試》等報刊雜志發(fā)表相關文章多篇;主持一項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參與數(shù)項省部級、校級課題的研究。
引言
章 微博之用
節(jié) 信息的新平臺
第二節(jié) 連接的力量
第三節(jié) 爭議未休
第二章 時代之需
節(jié) 焦慮的贏者社會
第二節(jié) 認同危機
第三節(jié) 缺乏親身體驗
第四節(jié) 反思與自戀
第三章 微博特性
節(jié) 嵌入日常
第二節(jié) 海量信息
第三節(jié) 分享與互動
第四章 微博之弊
節(jié) 非專業(yè)化
第二節(jié) 不均衡的傳播
第三節(jié) 民粹色彩
第五章 信息博弈
節(jié) 輿情新態(tài)勢
第二節(jié) 個人與家國
第三節(jié) 意見領袖
結語
參考文獻
所以,一切的形成并不完全因為新媒體,新媒體只是給不在場提供了更多的便利。隨著大量人口的流動,缺乏歷史傳統(tǒng)的人際關系或活動社區(qū)被建立起來,現(xiàn)實中的人們彼此之間缺乏認同感已在本章第二節(jié)中有過論述,社交網絡的出現(xiàn)進一步將虛擬世界與個人社會關系交往結合。“非地域化的一個特性是我們進入了全球性的文化和信息環(huán)境之中,這意味著熟悉性和地域性不再像從前那樣始終聯(lián)系在一起了。……電子媒體的產生毫無疑問強化了這種取代現(xiàn)象,因為它們在如此遙遠之處也能如此迅速地控制在場的事件!雹儆谑,普遍的現(xiàn)象是:“人們彼此之間的想像是社會的固定的事實。”②通過理解自身在他人那里造成的反應,完成個體的社會化,以他人為鏡。就微博而言,評論、轉發(fā)、互粉,是被關注者發(fā)表微博的一大動力。因為正是只有他人的回應才能確定意義所在。
因此,盡管“20世紀的通信技術全都以這種表達的開放性為高準則。然而,盡管我們把輕松交流的觀念捧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卻使得觀眾更被動了,而在觀眾變得被動的狀態(tài)下,人格,尤其是公共生活中的人格,越來越成為一種靠電波傳播的東西!鲃颖磉_要求人們付出努力,而這種努力要取得成功,人們必須限制他們向其他人表達的內容”①。面對各種符碼混淆的網絡信息世界,海量信息充斥,各種新媒體過于全面、多樣,便于攜帶,如影隨形,將人們包圍在信息的世界里。“微博控”們埋首于頻繁發(fā)布信息而忽視周圍世界也許就是好的例子。微博符合人類“獨語”和“窺視”的欲望,但替代了我們感知真實的物質世界,削弱了人們的實際交往。人們用微博直播自己的日常生活,雖然也不乏關注者的評論,但微博的互動仍不能完全替代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
也就是說,媒介技術不斷更新的初衷是為了便于交流的便利,空間帶來的阻礙現(xiàn)在已不復存在,但如果要洞悉人類幽微的情感,無論是文字還是視頻溝通,甚至在微博這種可以高度展示個人的載體面前,網絡仍不能完全替代人類面對面的交往。而且,網絡上陌生人的交往花費了人們大量的精力,帶來的不確定性和不穩(wěn)定感乃至負面結果頻頻為人所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