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以及對現(xiàn)代藝術的理論闡釋是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也是馬克思主義美學非常有建樹的領域。除了在本期發(fā)表的多篇中英馬克思主義美學論壇的會議論文涉及藝術的馬克思主義闡釋之外,我們還組編了《馬克思主義與批評藝術史》、《影像藝術的先進文化功能》、《審美品味的貴族制度》、《悲劇與革命》等多篇論文,均具有啟人思考的重要學術價值。例如奧利維耶·阿蘇利在他的文章中指出:“事實上,自從審美品味因其是享樂的關鍵而反復用作消費的催化劑,審美資本主義的博弈就超出了純粹享樂的領域。審美品味的問題涉及整個工業(yè)文明的前途和命運”,等等。
卷首語
第二屆中英雙邊論壇特稿
作為藝術品的社會(王宏超、王紅玫譯)
文化理論之后:圖像的力量,直覺的誘惑(張?zhí)N艷譯)
美學與跨學科研究:論新人文學科與當代美學研究
理解《巴黎手稿》關于“美的規(guī)律”論述的三個關鍵詞——重讀《巴黎手稿》札記之二
“天然不在內”:四人組、斯克利蒂·波利蒂與葛蘭西的霸權概念——一個文化唯物主義的分析(張弘譯)
性傾向與歷史:人道主義、自由與義務(強東紅譯)
“政治寂靜主義”與《巴黎手稿》
理論的再生產:20世紀英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的“經驗性”問題
馬克思主義與當代藝術
馬克思主義與批評藝術史(索宇環(huán)譯)
“越界”的“純形象”——論德勒茲的抽象藝術觀
影像藝術的先進文化功能——本雅明攝影、電影理論研究
以自律/他律為視角的布萊希特美學指向性新探
域外來稿
審美品味的貴族制度-《審美資本主義》第一章(黃琰譯)
過度實踐:美學、性與文化研究(王維民譯)
絕對知及其科學、自然和歷史(戴暉譯)
吉奧弗瑞·希爾《公民權力摘要或備忘錄》中的施行語言、政治與詩歌的暗示(梁為成譯、尹慶紅校)
學術訪談及專論
……
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
多維視野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
津輝講壇及其他書評與綜述
英文目錄
英文摘要
更正啟事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投稿須知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投稿格式
三,大眾文化時代規(guī);乃囆g生產
知識或藝術的生產需要特定的物質載體,人類對這種物質載體的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本身就是一部技術發(fā)展的驗證史。從最早的結繩記事到刻劃文字,從甲骨卜辭到布帛紙張,從抄寫書稿到活字編排,從鉛字排版到激光照排,知識就是在諸如此類不斷翻新的技術進步的過程中漸次增長的。從筆紙書寫到今天電腦鍵盤的輸入再到網絡傳輸,技術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展示其無窮的威力。然而,只有在晚近以來的大眾社會里,藝術生產論才成為普遍被談論的話題。藝術能夠生產,而且能夠大規(guī)模的生產,是大眾社會或大眾時代來臨的顯著標識,藝術生產與大眾社會是相匹配的。
藝術生產與技術進步密切關聯(lián),沒有晚近以來技術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藝術也就失去了走向大眾化的可能性。這并不表明藝術的地位在下降,而是藝術日益大眾化的必然。其中媒介技術的應用最為廣泛,通俗小說、流行音樂、藝術廣告、批量生產的藝術品,以及電影、電視、廣播、報刊、廣告、雜志等成為大眾文化的直接載體;互聯(lián)網應用、微博更新、數(shù)碼合成、3D影像等等,無不說明技術對藝術發(fā)展的巨大促進力。媒介技術成為藝術生產的重要參照,工業(yè)革命以來的事實證明,幾乎每一種新藝術的誕生都與技術創(chuàng)新分不開。印刷術之于近代小說的興起,拷貝之于電影的誕生,無線傳輸技術之于電視節(jié)目的盛行等莫不如是。
以歷史上印刷術的發(fā)明與推廣為例,藝術的大量生產得益于技術進步之最初、也最直接的體現(xiàn)便是早期印刷技術的運用。工業(yè)革命早期,印刷機的發(fā)明與使用加速了紙質文本(知識或藝術)的生產,進而推動了近代文明史上的第一次信息技術革命。文藝復興對古希臘羅馬時代人文藝術的重新思考,主要得益于印刷術。由此,普通人可以通過印刷書籍習得大量的知識,這打破了中世紀教會一統(tǒng)天下的局限,知識與藝術由過去被教會、貴族獨有轉而向平民敞開。之后數(shù)百年間,印刷術一直都在影響著藝術的生產。瓦特從18世紀的印刷商那里了解到,1724年,倫敦的印刷機數(shù)量已經增加到70臺,到了1757年,又迅速增加到150至200臺左右。而1666年到1756年,英國平均每年出書不到100種,但到了1772年至1802年,每年則達到了372種①。印刷技術的流行使得藝術的商品化成為事實。大量普及的藝術品變成可供購買的物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