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語言(譬如英語)中表示月份的12個名詞背后究竟有多少說道?這些詞的形成既涉及希臘、羅馬神話,與古羅馬一段云譎波詭的歷史有關(guān),也反映了希臘、羅馬的文化、語言在歐洲各國直至文藝復興時期的傳承與發(fā)展!稓W洲的月份》作者在歐洲諸語言中擷取這樣有代表性的俗語、諺語、特定詞匯用法及其典故,透視歐洲歷史文化,講述歐洲人文風情及社會變遷。除了這樣的切入方法外,作者還采取了諸如藝術(shù)家及其生活的城市等多種角度。
金海民(1942—),原籍浙江省定海縣,生于上海,無錫市第一中學畢業(yè),北京大學西語系德語專業(yè)本科畢業(yè)并留校,德國特里爾大學日耳曼學博士,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教授。研究領(lǐng)域為德國歷史與現(xiàn)狀、德國與歐洲文化。曾任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翻譯家協(xié)會社科委員會理事。著有:《施蒂納及其主要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譯著:麥克斯?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海涅《蘆臺齊亞》,馬丁?洪特《<共產(chǎn)黨宣言>是怎樣產(chǎn)生的》等。為報刊撰寫有關(guān)德國和歐洲文化的專欄文章。
是你嗎,布魯圖!
——愷撒生平說的最后一句話
愷撒遇刺身亡!時間:公元前44年3月15日,地點:羅馬元老院議事廳。愷撒被一擁而上的一批刺客連續(xù)刺中33刀。彌留之際,愷撒看到了刺客中的布魯圖,于是說出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句話:“是你嗎,布魯圖!”
愷撒的這句話最初在羅馬作家斯維托尼(約70—140)的《12愷撒傳》和希臘歷史學家卡西烏斯.狄奧(155—235)的《羅馬史》中均有提及。在莎士比亞的悲劇《尤利烏斯.愷撒》中,莎翁把這句話寫成拉丁文的“Et tu,Brute?”(“布魯圖,你也在內(nèi)嗎?”)。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也多次引用愷撒的這句話,中文版譯為“布魯土斯,你也在內(nèi)!”,而在有些文獻中則將這句話寫成“你也在內(nèi),我的兒子布魯圖!”
布魯圖
雖說愷撒只比布魯圖大15歲,但在平時愷撒就習慣稱布魯圖為“我的兒子”。這除了表現(xiàn)自己的威嚴外,還有兩方面的特殊含義:一方面,布魯圖的母親塞爾維利婭是愷撒最為寵愛的一個情婦;另一方面,盡管布魯圖曾反對過自己,但愷撒寬宏大量,仍父親般地信任重用投奔自己的布魯圖,使他的官職扶搖直上,成了愷撒名副其實的左臂右膀。
在刺殺愷撒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2年10月23日,布魯圖兵敗自殺,結(jié)束了他43歲的生命。
布魯圖公元前85年出生在羅馬一個破落的名門貴族家庭,其家庭有著悠久的追求貴族共和制的傳統(tǒng)。布魯圖聰明干練,喜愛哲學(尤其是斯多噶派哲學),與西塞羅關(guān)系緊密,故西塞羅曾寫過有關(guān)他的文章。在仕途上,他曾做過塞浦路斯總督的助理,在此期間靠放高利貸發(fā)了大財成了顯貴。布魯圖進入元老院時還非常年輕,在那里,他參加保守派先是反對愷撒、龐培和克拉蘇的前三頭統(tǒng)治。在愷撒與龐培的爭斗中,盡管龐培在公元前77年殺害了他的父親,布魯圖仍加入了龐培的隊伍。在公元前48年的法薩路斯決戰(zhàn)中,龐培大敗,布魯圖向愷撒表示懺悔投入他的門下并得到信任和賞識:不久即被愷撒任命為山南高盧總督(前48—前46)。進入公元前44年,又被任命為羅馬執(zhí)政官(羅馬市長)。就在同一年,布魯圖制造了這一驚天動地的謀殺愷撒的事件!
從客觀上講,愷撒的獨裁(公元前46年當上任期10年的獨裁官,公元前44年,又當上了終身獨裁官)和他的改革觸及了元老院貴族(包括布魯圖陰謀集團)的傳統(tǒng)利益。至于布魯圖本人,他提出謀殺愷撒的理由則是:他是共和制的堅定擁護者,共和制受到威脅他要挺身而出——“為國家自由而死,是我們刻不容緩的職責!薄拔覑蹛鹑觯腋鼝酃埠!”
看來,謀殺愷撒者的設想與計劃在實際上是頗為書呆子氣的——他們以為只要愷撒一
—3—
死,民眾就會自動投向他們一邊。沒想到民眾憤怒地聲討謀殺者,再加上密謀者對愷撒同黨的力量估計太低,又沒有采取任何措施,故而,羅馬的權(quán)力就牢牢地掌握在愷撒同黨的手中。這樣,密謀者就只能紛紛逃離羅馬。布魯圖逃往希臘。
公元前42年10月,布魯圖和另一密謀領(lǐng)導者喀西烏斯的隊伍在馬其頓的腓力比被討伐而來的安東尼和屋大維的部隊擊敗,全軍覆沒。布魯圖自殺身亡。屋大維——愷撒的外孫、義子,以后的奧古斯都大帝,命令手下割下布魯圖的頭顱帶回羅馬,放在愷撒雕像前的祭桌上。
布魯圖的三幅肖像
兩千多年來,在“言必稱希臘、羅馬”的歐洲,圍繞古羅馬歷史人物布魯圖的評價問題,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展開了一場又一場、永無休止的爭辯、討論,焦點主要集中在布魯圖究竟是一個猶大式的、十惡不赦的卑劣叛徒;抑或是一個高尚的、視公民職責高于個人感情的無畏滅殺獨裁者的勇敢義士?在這種關(guān)連上,布魯圖至少呈現(xiàn)出三幅截然不同的肖像:惡魔布魯圖、天使布魯圖或傻瓜布魯圖。
意大利詩人但丁在《神曲》中把布魯圖打入地獄最低層的第九圈,相當于我們所說的“打入十八層地獄”。據(jù)《地獄篇》第34歌的描述,地獄第九圈整個是一個冰湖,罪人都冰凍在里面,它又分為四環(huán),依次關(guān)押著謀殺親族者、賣國者、暗算賓客者和出賣恩主者。居于地球最深處的魔王撒但有三個面孔三張嘴,正面的口中咬著出賣耶穌的猶大,左右兩邊的嘴里則分別咀嚼著謀殺愷撒的首領(lǐng)布魯圖和喀西烏斯。在但丁的筆下,在所有打入地獄的罪人中,就數(shù)猶大、布魯圖和喀西烏斯罪孽最為深重,是魔鬼中的魔鬼!
與但丁不同,莎士比亞筆下的布魯圖(悲劇《尤利烏斯.愷撒》,1599)則是一個高尚的理想主義者,光明正大,無私無畏,為共和主義理想與獨裁者愷撒進行義無反顧的殊死搏斗!在伏爾泰的劇本《布魯圖》(1730)和意大利作家維多里奧.阿爾菲耶里(1749—1803)的劇本《小布魯圖》(1787)中,布魯圖的形象則更加正氣凜然。
這正應了一句俗語的說法:“惡之則打入地獄,愛之就捧上天堂”。
主張為了奪取、維持權(quán)力可以不擇手段的馬基雅維里,在評論布魯圖時,有他自己的標準,他持第三種觀點:他認為,在權(quán)術(shù)方面,布魯圖是世界上最大的傻子。本來,布魯圖已進入愷撒統(tǒng)治集團的核心圈,愷撒對他又特別信任——這一點充分表現(xiàn)在愷撒死后公布的遺囑里:屋大維為第一繼承人,布魯圖為第二繼承人。如果出現(xiàn)第一繼承人無法繼承的時候,第二繼承人可以替補。故而在馬基雅維里看來,布魯圖當時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忍耐、韜光養(yǎng)晦。假以時日,這愷撒的天下未必就不會改姓布魯圖!為了呈一時的痛快,卻壞了圖謀江山的大事!馬基雅維里為布魯圖感到可惜,感嘆:布魯圖你的名字就叫傻子(Brutus在拉丁文中有“傻子”之意)。布魯圖你真是傻瓜中的傻瓜!
—4—
進入常用話語中的“布魯圖”
布魯圖究竟是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可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如何,愷撒的這句話,為西方諸語言留下了一個說法、一個詞匯。
千余年來,在西方老百姓的口中,對布魯圖的價值取向倒沒有什么變化:布魯圖這個名字就是指“出賣朋友的人”、“恩將仇報的人”或“改換門庭投靠對方的人”!安剪攬D”成了一個常用詞匯,F(xiàn)今,在搜索網(wǎng)站健入“Brutus”這個詞,每隔不長一段時間就會出現(xiàn)一大堆含有這個詞的文章。古代布魯圖與現(xiàn)代布魯圖有什么區(qū)別呢?
月份名稱與羅馬皇帝
在英、德、法、西、俄等西方主要語言中,月份的說法都是差不多的。因為在這些語言中的月份名稱均來自古羅馬歷法中的拉丁文月份名稱。而后者的形成則與愷撒大帝和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和提比略的關(guān)系甚大。
英文月份名稱
世界上各國語言中的月份名稱不外采用三種方法表達:1.用每個月在年份中排序的數(shù)字表示——我稱之為“數(shù)字月”,最典型的例子當然是漢語中的月份名稱。2.給每個月找個名稱——這樣,人們不僅要記住這個“名稱月”,還要記住它在年份中的相應排序。在這里我想舉出的例子是法國曾使用的月份名稱:雪月、雨月、風月、芽月、花月……馬克思的名篇《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就包含有這樣的一個月份名稱。3.古羅馬拉丁文及如今西方諸語言中的月份名稱則屬于交替使用“數(shù)字月”和“名稱月”的“混合型”表達方式。為了敘述的方便,這里以英文為例加以說明。
在英語中,有四個數(shù)字月(九月至十二月),八個名稱月。而這八個名稱月又分別以三種方法命名:
采用古羅馬、古希臘神話中神仙的名字為月名的有一、三、四、五、六月五個月——
January(一月):源自古羅馬神話中的雙面門神伊阿諾斯(Janus)。他責無旁貸地擔當起古羅馬的城門守護神,他的著名神殿就在羅馬廣場的北側(cè)。該神殿有東西兩門,由于士兵當年出征時先要穿行此門,所以伊阿諾斯又是開始之神。一月為一年之始,故用伊阿諾斯的名字名之。
March(三月):三月的名稱來自古羅馬神話中的戰(zhàn)神瑪斯(Mars)。三月是羅馬人開拔征戰(zhàn)的日子。
April(四月):在語源上尚無一致公認的定論。一種觀點認為是源自古希臘神話中的愛與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即羅馬神話中的維納斯)。另一種觀點認為,April一詞源自拉丁文動詞“aperire”(綻放)——四月是百花綻放的日子。本文從前一種觀點。
May(五月):源自古羅馬神話中護衛(wèi)萬物生長的女神邁亞(Maius)。
June(六月):月份名稱來自古羅馬神話中的女神朱諾(Juno),她是主神朱庇特的妻子。
以歷史人物愷撒和奧古斯都名字命名的July(七月)和August(八月)。
用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拉丁詞為月名——February(二月),月份名稱源自拉丁文februare(凈化、贖罪)。在歷史上,二月的下半月是古羅馬蕓蕓眾生祈禱、凈化、贖罪,并用祭品表示自己悔罪的日子。
至于從九月到十二月的這四個英文數(shù)字月,要指出的只有一點,它在實際上是“名不符實”的:明明是九月——September之中的拉丁數(shù)字septem表明的數(shù)字卻是“七”。其余
—6—
三個月亦是如此:October(十月)——拉丁數(shù)字octo(8),November(十一月)——拉丁數(shù)字novem(9),December——拉丁數(shù)字decem(10)。故逢到這樣的月份數(shù)字要自動加上“二”其理解方能正確。
在月份名稱中,出現(xiàn)“逢到數(shù)字要加二”的情況,源于古羅馬的歷法改革。粗略地說,它的歷法經(jīng)歷了三階段。最初階段的歷法一年分為十個月,前四個月用神名表示,后六個月用數(shù)字表示。到第二階段,在年末加上兩個月,故并沒有改變前面提到的六個數(shù)字月的實際順序。第三個階段即是最為重要的由愷撒領(lǐng)導的歷法改革,制訂的歷法史稱“儒略歷”。儒略歷把以前加在歲末的兩個月加到了年初。這樣,原來的數(shù)字月份就與新歷法的月份順序不相一致了。歷法制訂者采取了原數(shù)字月份名稱不變的辦法。也就是說,以前被稱為九月的月份,由于前面加了兩個月,變成了一年中的第十一個月,但仍保留“九月”的名稱。故而在這種情況下,你看到七要理解為九,看到八要反應為十。至于格利高里十三世的歷法改革當然是后話了。在他的歷法改革之后,英、德、法、西、俄等諸種語言紛紛開始采用拉丁文月份的“洋”說法,而摒棄了自己語言中對月份的“土”的說法。
愷撒和奧古斯都
由上述可見,除了以神仙和數(shù)字命名的月份外,在西方的月份牌上,占有一席之地、歷史上確有其人的人名只有兩個:古代羅馬政治家、軍事家愷尤斯.尤利烏斯.愷撒(公元前100—前44)和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愷尤斯.屋大維(公元前63—后14,前27—后14在位),羅馬元老院在公元前27年奉后者以“Augustus”的尊號(意為“神圣者”、“至尊者”),故人們以“奧古斯都”來稱呼這個古羅馬的首位皇帝。
盡管愷撒并沒有正式做皇帝,但這個無冕之王,還是被后世與他的養(yǎng)子、首位皇帝一起習慣稱為“愷撒大帝”和“奧古斯都大帝”。他們活著的時候就都被元老院奉為“國家現(xiàn)世神”。既然是“現(xiàn)世神”,他們與希臘、羅馬神話中的神仙并排坐在月份牌里,就是有充分理由的了。
在歷史書上記載的、愷撒大帝長長的顯赫功勛中,有一條是他改革了歷法,制定了通常所說的“儒略歷”。在實行儒略歷后,月份名稱的一項改變是將原用數(shù)字表示的七月,改為以愷撒的名字命名——“尤利烏斯月”。愷撒當然用不著為這樣的小事親自出馬,自有元老院提出動議:建議將愷撒出生的七月改名為“尤利烏斯月”。這樣的馬屁,愷撒是頗為受用的。愷撒是將自己的名字塞進月份牌的第一人。
愷撒的接班人、他的養(yǎng)子屋大維原是他姐姐的外孫。故而從血緣上看,愷撒是舅公;而在政治上則是父親。奧古斯都本是羅馬帝國第一個名正言順的皇帝,加上他自視甚高、對名聲非常看重。他有一條不成文的原則:在榮譽名聲方面,最好超過愷撒,至少也要與他平起平坐,絕不能稍遜一籌。故而當元老院提出要將一個月改名為“奧古斯都月”時,奧古斯都大帝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但他駁回了將九月——他的出生月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建議,而
—7—
是定在八月。因為元老院正是在八月奉他以“奧古斯都”的尊號。這樣一來,不是顯出奧古斯都比愷撒還要高出一頭嗎?奧古斯都是將自己的名字塞進月份牌的第二人。
提比略
繼承奧古斯都皇位的的是他的養(yǎng)子提比略(Tiberius)——奧古斯都最后一任妻子利維婭前一次婚姻所生的兒子。當羅馬帝國的第二位皇帝提比略于公元14年登上皇帝寶座時,也正是他效仿愷撒和奧古斯都擠進月份牌的最佳之時:一是當了皇帝大權(quán)在握;第二,養(yǎng)祖父、養(yǎng)父都這么干,可理直氣壯地援例處理;最后,且不說用神仙命名的月份,至少還有四個數(shù)字月的“空檔”可供占領(lǐng)。
元老院看出了玄機,主動提出要將九月(September)改用他的名字命名,譬如說叫做“Tibery”什么的。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提比略竟然一口拒絕了這一提議,并一本正經(jīng)、未雨綢繆般地發(fā)問:現(xiàn)在自然可以這么做,但到了第十三個皇帝該怎么辦?于是,改月份名稱的事情就此打住。
然而,讓自己的名字成為一個月份的名稱,這樣的好事畢竟太有誘惑力了,提比略的后任者還是有人不斷作出嘗試。像日耳曼尼斯庫、安東尼、塔西陀等曾將自己的名字塞進了月份牌。有的皇帝不但把自己的名字、甚至把自己老婆的名字也列入這使人永垂不朽的月份名單中!好在這一切的嘗試都沒有獲得最后的成功:因為提比略拒上月份牌所開的先例和其他的一些原因,他的后任者都沒能在月份牌上待多長的時間。
提比略在歷史上的口碑欠佳,然而在這件事情上卻挑不出他什么毛病!懊暼羧赵隆,提比略面對的是多大的名譽誘惑!還真想不出世界上還有多少與此相當?shù)臉s譽!一年只有十二個月,滿打滿算也只能有十二人躋身其間。一旦在月份牌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多少億人世世代代每年就都要念叨你一個月,一次又一次,過去幾百年、幾千年!
當時只要提比略愿意,繼愷撒、奧古斯都之后,在月份牌上坐上第三把交椅可說是手到擒來。這樣一來,后來英語中的九月也許真的會不叫September,而要叫Tibery了!在他之后的羅馬皇帝更會紛紛仿效,少說會占滿四個數(shù)字月,更可能會把神仙通通趕出月份牌,就像當年宙斯把自己的父親薩圖爾努斯趕出俄林波斯山那樣。月份牌上就會滿滿當當坐著十二個古羅馬皇帝。我們中國人學英語,要記住英文的十二個月,就勢必等于要背出“排排坐,吃果果”的十二個羅馬皇帝的名字!當然,事情也可能完全變成另一個樣子:從16世紀起,逐漸采用古羅馬拉丁月份名稱的英、德、法、西、俄等諸種語言也許會變成完全不理會塞滿古羅馬皇帝的月份名稱,而繼續(xù)沿用各國的土生土長的、原來的月份說法。
一塊小小的英文月份牌,留下了人們在名利場上爭斗的痕跡。
最后,據(jù)上述內(nèi)容,我謅了幾句可稱之為“英語月份牌”的打油詩作為本文的結(jié)束:
—8—
神仙當然最重要,
月份牌上湊熱鬧,
門神、戰(zhàn)神加愛神,
朱諾天后莫忘掉。
凱撒和奧古斯都——
帝王將相的代表,
占七月霸八月,
利益均沾樂陶陶。
七是九,八當十,
最后四月用暗號。
凡夫俗子要記牢:
二月歸你贖罪與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