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轉型期中國(上海)文化生態(tài)研究叢書”是上海大學“2ll工程”第三期項目“轉型期中國民間的文化生態(tài)”課題的部分成果。中國轉型時期的文化生態(tài)是當前國內學術界及海外中國研究專家共同關心的領域,它吸引了文學、歷史學、哲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等多學科領域學者的廣泛參與。研究多集中在精英文化與官方文化的討論上,近年來對民間文化生態(tài)研究也已開始多起來。隨著社會轉型加劇及全球化的深入,民間社會的文化生態(tài)正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傳統/現代、中國/西方、國豸己/社會、主流/邊緣等多種文化資源與價值取向交融競爭,使民間文化生態(tài)更趨復雜,也引發(fā)以“信仰/價值的缺失與重構”為核心的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要求研究視野更多地從上層轉向下層,從官方轉向民間。這也是學術界研究的重要變化趨勢之一。民間社會的文化資源需要重新整理與總結,其在社會轉型中引發(fā)出的問題,也必須在充分研究的前提下謀求解決之道。
導言:“都市”與文學——從20世紀90年代的
“新都市小說”說起
第一章 云間新夢覺,海上繁花仍——《海上花列傳》與上海文學早期現代意識
一、《海上花列傳》與近代上海
二、語言與敘事的變革
三、青樓、商場與職業(yè)身份
四、《海上花列傳》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價值
第二章 斷裂與遮蔽——穆時英的創(chuàng)作及其對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表現
一、《公墓》與作為“斷片”的都市風景
二、“南北極”與“都市生命線”
三、“二重人格”論及其局限
第三章 局部抗戰(zhàn)時期上海報告文學研究
一、局部抗戰(zhàn)時期上海報告文學概況
二、“左聯”的推動: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的演進
三、基希的作用:從理論滲透到范本催化
四、局部抗戰(zhàn)時期上海報告文學的貢獻
第四章 開向都市人性的窗口——張愛玲作品解讀一種
一、退到無路可退的女性
二、都市舞臺上的人性重奏
三、擁擠而疏離的都市空間
結語
第五章 王安憶想象上海的方式
一、王安憶城市題材創(chuàng)作綜述
二、王安憶“想象上海”的立場
三、王安憶想象上海的方式
四、王安憶與海派文學傳統
五、王安憶對“上海想象”的貢獻
第六章 當代民間敘事的文化幻象——上海都市傳說的文學解析
一、上海城市傳說的歷史回顧
二、上海都市傳說的文學屬性
三、延安路高架“九龍柱”的傳說
四、其他幾座建筑物的傳說
五、其他都市傳說
六、上海都市傳說中的人物分析
七、上海都市傳說表述的生存焦慮
八、上海都市傳說的文學意義